介入放射学是以影像诊断学为基础,在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引导下,利用穿刺针、导管及其他介入器材,对疾病进行治疗或采集组织学、细菌学等资料进行诊断的学科[1]。介入放射学广泛应用于肿瘤、周围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肝硬化等疾病的治疗。开展介入放射学工作的医院及科室越来越多,从事介入放射学工作的人员也日益增多。但由于介入放射学需要操作人员在医学影像诊断设备引导下进行操作,从而使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更容易受到较大剂量的职业照射。为了解我省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改善其辐射防护现状,2018年,我们对甘肃省省、市两级医院的556名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进行了健康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甘肃省省、市两级医院的556名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省级医院介入312名,市级医院介入244名)。
1.2 方法将调查对象分为省级医院介入放射组和市级医院介入放射组(以下简称省级介入组、市级介入组),选择体检项目中对辐射敏感的5项检查指标(白细胞、血小板、染色体、微核、眼晶状体),分别进行统计分析。染色体畸变检测采用微量全血法,染色体畸变分析依据GBZ/T 248—2014[2]。微核检测采用微量全血法,微核分析依据WS/T 187—1999[3]。
1.3 统计学分析数据分析采用χ2检验,若P < 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眼科检查眼晶状体对辐射较为敏感,长期大剂量的射线照射可引起眼晶状体损伤,导致晶状体混浊。本次眼科检查,省级介入组与市级介入组眼晶状体混浊检出率分别为8.33%和6.56%,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 表1。
本次检查中,省级介入组与市级介入组,白细胞降低检出率分别为7.69%和4.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血小板降低检出率分别为0.32%和3.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见 表2。
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是评价辐射效应的重要指标之一,微核检测是染色体损伤的一种快速的检测方法。本次检查中省级介入组与市级介入组的淋巴细胞染色体异常检出率分别为1.60%和2.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淋巴细胞微核异常检出率分别为28.85%和18.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见 表3。
根据国内文献报道,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接受的年个人剂量当量高于诊断放射学工作人员[5-7],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的各项敏感指标异常检出率高于诊断放射学工作人员[8-10],原因在于:介入手术需要操作人员在医学影像诊断设备引导下,将手术用的导管或导丝通过血管插到病变部位,这项操作只能在病人身边完成,且需要在医学影像诊断设备下进行手术操作,目前不能在隔室或屏蔽下操作,因此介入手术操作人员不可避免要受到较大剂量的X射线照射。由于过多的防护设备会影响操作人员手的灵活性,穿戴的防护设备也会阻挡X射线,影响影像质量,延长操作时间,所以介入操作人员在手术操作时,往往手臂没有任何防护,导致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手臂受到较大剂量的X射线照射。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省、市两级医院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在5项辐射敏感指标中,染色体异常、白细胞降低、眼晶状体混浊3项指标两组没有明显的差别,血小板降低与微核异常两组有比较明显的差别。分析其原因,省级医院微核异常检出率较高,可能是省级医院开展介入手术治疗的时间早、科室多,操作人员专业水平更高,病人更愿意选择到省级医院接受介入手术治疗,导致省级医院介入手术量增大,操作人员手术次数增多,接受X射线照射时间增加所致。今后,省卫健委应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病人就近到本市医院接受介入手术治疗,减轻省级医院介入手术病人多的压力,提高市级医院介入放射手术设备的利用率;鼓励放射防护器材生产厂家,生产适合介入手术操作者佩戴的轻薄、柔软的手臂防护用品;医院应加强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辐射防护知识的培训,提高个人防护意识;医院定期对介入手术操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提高手术操作的熟练程度,缩短手术时间,从而减少受照时间;介入手术科室应制定轮岗制度,让手术操作人员交替或隔日进入手术室,以免操作人员连续受照,增大受照的时间间隔,给机体提供自我修复的时间。通过以上多种举措,改善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保障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
[1] |
郭启勇. 介入放射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
|
[2] |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GBZ/T 248—2014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检测与评价[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4.
|
[3]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WS/T 187—1999淋巴细胞微核估算受照剂量方法[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9.
|
[4] |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GBZ 98—2017放射工作人员健康要求[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7
|
[5] |
曾飞飞, 李森华, 杨晓忠, 等. 广州市2008—2014年医用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职业医学, 2018, 45(3): 325-328. |
[6] |
张圆圆, 陈岩, 师振祥, 等. 石家庄市2016年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J]. 中国辐射卫生, 2018, 27(5): 486-489. |
[7] |
张伟佳, 张雨, 师依婷, 等. 2016—2017年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调查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9, 28(1): 55-58. |
[8] |
胡世杰, 黄伟旭, 杨浩贤, 等. 广东省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1, 20(1): 65-67. |
[9] |
李冰, 李洁清, 侯殿俊, 等. 山东省192名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5, 24(2): 138-140. |
[10] |
郭连生, 刘鹏, 徐洁. 山东省介入放射学工作者健康状况动态观察[J]. 中国辐射卫生, 2008, 17(4): 438-439.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8.04.0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