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照射个人监测[1]工作是放射防护监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可反映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及放射工作场所的防护效果,为职业病诊断提供技术依据。因此,加强个人剂量监测管理,对保障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做好放射防护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对监测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数据进行分析,确保个人剂量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尤为重要。对出现个人监测数据异常的人员发放大剂量调查表,要求本人签字、科室负责人签字,加盖用人单位公章,确保放射工作人员本人真实反映、还原真实的受照情况,对分析当地放射工作人员整体剂量水平、放射工作人员职业病诊断具有技术指导意义。
现将2018年度浙江省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异常数据的核实与分析情况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原则当放射性工作人员的年受照剂量达到或超过5 mSv[1](连续5年的年平均有效剂量的1/4)[2]时,即季度受照剂量达到或超过1.25 mSv时,除应记录个人监测结果外,还应进一步进行调查[3]。
1.2 调查对象由于多数用人单位对放射工作人员设定的年管理目标值为5 mSv,故对每个监测周期(3个月)受照剂量大于1.25 mSv(异常标准)的放射工作人员进行调查核实。
本篇仅对在我机构进行个人剂量监测中出现监测数据异常的案例进行调查。
1.3 调查方法对当前监测周期内出现大剂量的人员发放大剂量调查表,核实内容与GBZ 128—2016《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中“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剂量核查登记表”近似相同,当事放射工作人员应仔细回忆可能造成监测数据异常的任何原因,如:剂量计误留放射工作场所、剂量计曾被打开/被水浸泡,下班后剂量计存放情况、是否受过故意照射、有无自身佩带剂量计接受放射性检查等。如受照情况属实,需详细在其他原因栏中注明受照时工作条件(辐射种类、射线能量或放射源活度)、照射时间、距离,现场操作方式、防护用品使用情况。
对于不明原因受照案例,还应调查同岗位人员剂量、放射工作场所防护检测等情况,对最后的核实登记表由本人及其上级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确保调查结果真实可靠。
2 结果 2.1 工种分布2018年度外照射个人监测共3 804人次,其中有21人次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异常,占全年总监测人次的0.55%。诊断放射学、介入放射学、放射治疗、核医学及工业应用领域[4]出现异常监测数据的人次(异常监测数据在相应工种人次总数内占比)分别为12人次(0.43%)、6人次(0.93%)、1人次(1.04%)、1人次(1.09%)、1人次(0.54%)。
个人剂量异常人次中最大剂量为14.88 mSv,最小剂量为1.264 mSv,其中大于20 mSv的有0例,介于5 mSv(含)与20 mSv(含)之间的有2例(占比9.52%),低于5 mSv的有19例(占比90.48%)。
2018年度浙江省放射工作人员剂量监测数据异常主要有如下5种原因,见表 3所示。
2018年度放射工作人员剂量监测数据异常[5]大多在诊断放射学、介入放射学这两个工种,主要原因是以上两种工种放射工作人员众多,同等概率下绝对人数多[6]。其中介入放射学相关从业人员,出现异常数据的比例略高,分析其工作性质,是因介入人员床旁操作、不易防护或防护不到位、工作量大等均可能造成受照剂量偏高,亦或因剂量计佩戴不规范造成监测数据异常;核医学、放射治疗及工业应用,各工种均出现1例监测结果异常情况,属个例,不具有代表性,本文不做详细分析。
本文所列21人次异常数据,经调查均属于非实际受照。异常数据人次占所有监测人次的0.55%。剂量异常人次中剂量大于20 mSv的为0人次,最高为14.88 mSv,最低剂量为1.264 mSv。实际受照人次中没有超过20 mSv的,大多集中在5mSv以下,占比90.48%;与田青香[7]等“大部分异常剂量在5 mSv以下”观点一致。超过5 mSv的有2人次。有1例是个人剂量计曾被打开,另1例由于曾滞留于放射工作场所。
在实际调查受照人员中,不同原因造成监测数据异常数量及占比如下,因剂量计保管不善造成数据异常的有8人次,占总异常人次的30.10%,因人与剂量计分离,剂量计滞留于放射工作场所内导致受照射,并非放射工作人员真实受照。此种原因也是造成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异常的主要原因。这个结论与田青香[3] “其中剂量计留置于放射工作场所内的人员较多,有109人次,占43.3%”、谭雄[8]“异常原因大多数是因为剂量计与人分离后放在了机房内受照”(占非实际受照61.1%)等观点一致。由于放射工作人员自身需要接受放射性检查,剂量计随同受照射,占总异常人次的23.81%;此种情况属于医疗照射,不属于职业照射。因介入工作中,剂量计佩带位置不当,导致监测数据异常的有4人次,占总异常人次的19.05%。由于监测机构更换个人剂量计外盒,放射工作人员出于好奇心理,曾打开个人剂量计1人次,占总异常人次的4.76%。不明原因的监测数据异常有3人次,占总异常人次的14.28%。
对于异常数据进行大剂量调查,避免过高的评估单个放射工作人员的剂量水平,真实反映当事放射工作人员工作状态下的受照情况,有助于分析当地放射工作人员整体剂量水平。确保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监护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对后续可能出现的职业病诊断提供技术依据。
从以上情况来看,个人剂量监测数据异常主要是由于放射工作人员意识不强、用人单位对个人剂量监测工作的管理不善[9]造成的。应对措施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加强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强化卫生监督执法力度,提高用人单位与放射工作人员对个人剂量监测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各用人单位应制订具体可行的放射防护管理制度,使放射工作人员佩戴个人剂量计有章可循,正确、合理地使用个人剂量计。明确放射工作用房及相关设备使用规程,并严格遵守。对于防护设施损毁、破损或故障可能影响防护效果时,应停止放射工作,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避免发生放射工作人员意外受照。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GBZ 128-2016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6.
|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 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2.
|
[3] |
王红波, 程晓青, 李小亮, 等. 我国部分地区个人剂量监测异常情况的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5, 24(4): 321-324. |
[4] |
姬绪莉, 刘广宇, 卢桂才, 等. 2014年银川市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分析[J].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6, 38(11): 1300-1302. |
[5] |
刘青川, 汪怡, 任晓洁. 青岛市辐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与分析[J].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7, 37(4): 38, 40. |
[6] |
张圆圆, 陈岩, 师振祥, 等. 石家庄市2016年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J]. 中国辐射卫生, 2018, 27(5): 486-489. |
[7] |
田青香, 冯泽臣, 王宏芳, 等. 2014年北京市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中异常剂量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6, 25(5): 537-538. |
[8] |
谭雄, 陈政璇, 罗霄. 湖南省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异常监测结果分析[J]. 实用预防医学, 2011, 18(12): 2311-2312. DOI:10.3969/j.issn.1006-3110.2011.12.026 |
[9] |
孙立伟, 钱旭东, 王悦. 一起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异常的调查[J]. 中国辐射卫生, 2017, 26(5): 575-576.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17.05.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