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江门市职业病防治所;
3.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
2. Jiangmen Institute of Occupational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3. National Institute of Radiation Protection, China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核能是一把双刃剑,给人们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伴随着核事故的威胁。核辐射事件往往发生突然、发展过程迅速,波及范围广,除直接危害生命财产全外,更容易造成周边群众的心理恐慌和社会不稳定。核辐射事件卫生应急救援能力的提高,放射防护机构应急资源合理配置与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核辐射事件卫生应急处置的能力和效果[1-3]。人们对新运行核电站所在地核辐射事件卫生应急能力的现状尤为关注。因此,本文通过针对某新运行核电站所在地的卫生机构核辐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能力进行调查和评估,为核辐射事件卫生应急能力提升提供建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以某新运行核电站所在地省、市、县和乡镇4级的核应急相关卫生机构为本次调查对象。调查范围包括省级放射卫生防护机构和省级核辐射突发事件救治基地或指定医疗机构;核电站50 km范围内地市级、县级放射卫生防护机构和承担核辐射损伤救治的医疗机构;核电站20 km范围内涉及的乡镇卫生院。
1.2 调查内容根据核辐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工作和项目设计的要求,结合核电站所在地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几个调查内容:①卫生机构基本信息和具备的应急能力情况;②应急部门、应急预案/程序和应急职责;③相关医疗设备和辐射防护设备;④应急药品储备;⑤应急经费等。
1.3 调查方法调查表采用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自行设计的《省级放射卫生机构基本情况调查表》、《省级核辐射救治基地/指定医院调查表》、《市/县指定医院调查表》、《市/县级放射卫生机构基本情况调查表》和《乡镇卫生院调查表》。通过制订详细的调查方案,项目组对所有参与调查人员进行集中培训,采用统一的调查表格,对填写内容格式统一要求,对调查过程全程实施质量控制。机构调查表由调查员到各卫生机构逐项填写。采用双录入法,用统一的数据库软件,进行调查结果的录入和校对,最后汇总分析。
2 调查结果 2.1 基本情况该核电站所在地有省级放射卫生防护机构和省级核辐射突发事件救治基地或指定医疗机构1个;地市级放射卫生防护机构1个和承担核辐射损伤救治的医疗机构3个;县级放射卫生防护机构有1个和承担核辐射损伤救治的医疗机构有3个;核电站20 km范围涉及有6个乡镇卫生院,共计15个机构。如表 1所示,在所调查的机构中,有核辐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职责的机构有9个,其余6家为核电站指定范围内的县乡级医疗卫生机构。其中有独立设置的应急部门仅有4个,无独立应急部门但有承担卫生应急职责的部门的有2个,合计6个,占有应急职责机构的2/3。制定核辐射卫生应急预案/程序的有5个;有核放射卫生应急专项工作经费仅3个;有相应的核辐射卫生应急装备的有6个,占2/3;8个机构有核辐射卫生应急药品储备;应急人员参加核辐射卫生应急培训和参与核辐射卫生应急演练的分别有14和13个。见表 1。
![]() |
表 1 核电站所在地核辐射应急机构情况 |
所调查的15个机构中,省级机构配备有α、β测量仪、液体闪烁测量仪、γ能谱仪、中子计量仪、表面污染仪和辐射巡测仪等,检测防护设备齐全,具备现场辐射水平检测、表面污染检测、生物剂量估算和内照射剂量估算能力,还具备食品及饮用水放射性检测能力。市级放射卫生机构仅配有辐射巡测仪、表面污染仪,市级医疗机构防护装备仅限于数字式个人剂量计、个人剂量报警仪和个人防护服,见表 2。在车辆装备上,除县级放射防护机构外,其他检测和医疗部门都装备有放射检测或(和)救护车。
![]() |
表 2 具有核辐射应急防护检测基本装备的机构数量 |
本次调查的医疗救治机构有13个,省级医疗救治基地医疗设备齐全,具备了伤员紧急救治、去污洗消、过量受照人员的生物剂量估算、内照射损伤处理、医学跟踪、公众健康效应评价、心理援助;卫生应急人员剂量监测、碘片储存发放与指导服用及心理疏导等能力。市县级医疗机构具备伤员转运和救治方面能力,大部分医院储存有碘片等预防性药物,但对伤员去污洗消和人员放射剂量估算的能力欠缺,见表 3。
![]() |
表 3 具有核辐射应急医疗救治基本功能的机构数量 |
省级放射卫生和核辐射救治基地功能完善,有参与核辐射事件处置和人员救治的经验,每年举办2~3场核辐射应急技术培训,主办1~2次演练。市级放射卫生机构和核辐射救治医疗机构每年也开展有应急培训和应急演练。县级机构主要参加省市级主办的培训和演练。
3 讨论 3.1 应急职责核能相对安全,但不是绝对安全。虽然自1991年我国首座核电厂运营至今,从未发生过严重的核辐射事故,缺少核事故应急处置的实战经验,但针对核辐射事故的应急准备和演练越来越完善。核应急是核安全纵深防御体系的最后一道屏障,是抵御核设施及其核活动事故风险、缓解事故、减轻后果,保护公众和环境,保障核能事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手段[1-2]。国家核应急管理体制也逐步健全,国务院颁布《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确立了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核设施营运单位三级核事故应急组织体系;《国家核事故应急预案》中明确了三级应急组织的职责、任务和分工,原卫生部印发的《卫生部关于加强核和辐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和辖区内建有核电厂、核设施的市(地)、县(区)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成立核事故和辐射事故卫生应急领导小组。要制订核和辐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预案,组织、协调本辖区核和辐射突发事件应急医学救援的准备工作。调查资料显示,该核电站所在的省级卫生部门编制有《突发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预案》,预案中已明确了省、市、县三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确定了核事故分级相应程序,分工明确。省级核辐射防治机构和市、县三级卫生行政部门也分别编制了核辐射事件卫生应急预案,设置了相应的核辐射事件卫生应急领导小组、专家组、医学应急处置专业队,各级防护机构和医疗单位的职责比较明确,但乡镇医疗救治机构未能按上级预案落实自身的应急职责。
3.2 核应急能力评价调查结果表明,本次调查的15个机构,都是核电站所在地的省、市、县和乡级放射卫生防护机构和核辐射突发事件救治基地或指定医疗机构,还有核电站20km范围内涉及的乡镇卫生院,都是核事故应急直接相关的卫生机构,但需要承担核辐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职责的机构中,实际成立了独立应急部门或有承担卫生应急职责的兼职部门的占2/3,还有3家完全未落实应急职责。在承担核辐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职责的机构中只有5个制定有应急预案/程序;大部分机构专项工作经费更未落实,应急装备和应急药品仅是防护服和碘片等基础物资,仅省级机构配备有γ能谱仪、液体闪烁测量仪等贵重的检测防护设备,并已具备现场辐射水平检测、表面污染检测、生物剂量估算和内照射剂量估算能力,还具备食品及饮用水放射性检测能力。但在核应急经费和处置事件经验不足的条件下,各级应急人员还能够积极参加省市级举办应急培训和演练;省级放射防护机构也通过建设国家核辐射事件移动处置中心和国家核辐射事件医疗救治基地带动全省的核辐射卫生应急工作,每年开展1~2次培训和演练,促进了核电站周边市县级卫生机构应急水平的提升。但整体来讲,该新运行核电所在地的市、县和乡级卫生机构的应急医疗设备、辐射防护设备和应急药品储备不足;设置应急部门、制定应急预案/程序等应急职责落实不到位;应急经费缺失;应对放射事件的应急监测和救治能力显著不足,作为核事故发生时应该第一时间响应的应急机构,基本无法开展核应急紧急救援任务。
3.3 建议核电站所在地需要逐步健全核辐射卫生应急救援组织体系,制定出各级卫生应急机构预案,明确各级机构承担的应急工作职责、应急组织和协调机制、人员配备、应急物资储备、交通和通讯保障等。目前国内各级放射防护机构和辐射事件卫生应急能力尚不能全面满足国家的相关要求[4-7],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在卫生应急组织体系中发挥着领导、组织和协调作用,其组织机构建设、预案制定、经费保障、队伍能力建设等直接决定着卫生应急的成败[8]。针对各级应急组织面临的卫生应急工作,编制统一指导方案,制定卫生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工作职责任务,合理配置放射防护专业技术人员,完善资源配置,加强各级应急部门应急检测能力和医疗救治能力建设,省级机构应切实做好全省应急工作技术指导和技术支撑[8]。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有针对性的加强各级卫生防护机构和救治基地救援队伍协作能力,注重技术培训和实战演练,开展多形式、分类别的集中专业培训和演练[9-11],提高卫生应急队伍的综合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主要核辐射卫生应急能力和组织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与我国快速发展的核电事业及辐射技术应用相匹配、相适应的常备不懈的卫生应急体系,才能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生命与健康。
[1] |
Turai I, Veress K, Günalp B, et al. Medical response to radiation incidents and radionuclear threats[J]. BMJ, 2004, 328(7439): 568-572. DOI:10.1136/bmj.328.7439.568 |
[2] |
苏旭. 核和辐射突发事件处置[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
[3] |
张鹭鹭. 卫生资源配置机制研究的现状与发展[J].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03, 24(10): 1045-1047. DOI:10.3321/j.issn:0258-879X.2003.10.001 |
[4] |
胡雪军, 鱼敏. 我国核和辐射应急医学救援体制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辐射卫生, 2015, 24(1): 9-12. |
[5] |
郑克非.中国大陆核电厂所在地市核事故卫生应急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D].北京: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3.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84501-1013352099.htm
|
[6] |
孙小娜, 刘峰, 乌丽亚. 新疆核和辐射卫生应急能力现状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8, 27(3): 216-220. |
[7] |
付熙明, 袁龙. 核与辐射卫生应急现场处置技术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5, 24(3): 277-280. |
[8] |
焦明利, 吴群红. 卫生行政机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07, 23(4): 443-444. DOI:10.3321/j.issn:1001-0580.2007.04.043 |
[9] |
黄永顺, 黄嘉华, 江嘉欣, 等. 广东省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演练能力评估[J]. 中国职业医学, 2018, 45(1): 35-40. |
[10] |
谭光享, 曾锡慎, 麦维基, 等. 广东省个人剂量监测工作概况与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06, 3(15): 290-291. |
[11] |
阙冰玲, 欧美英, 江嘉欣, 等. 网络推演开展突发中毒事件应急桌面演练效果[J]. 中国职业医学, 2018, 45(1): 46-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