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
2. Nantong First Hospital
DSA技术是20世纪新兴起的一门放射诊疗技术,其成像原理是将碘造影剂注入血管中,通过计算机技术去除骨骼等其他组织的影响,重点显示血管造影部分的图像,从而达到医学诊疗的目的。介入放射诊疗技术在临床实践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其治疗效果具有微创性、精确度高、术后恢复较快等优点[1],近些年来介入放射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介入治疗的临床病例数与日俱增。介入治疗过程中,操作人员在X射线影像机的辅助下,通过导管等设备对患者进行近距离治疗,导致操作人员在术中受到的辐射剂量要远高于其他工种的放射工作人员[2]。加强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是近年来有关部门比较重视的问题,笔者通过分析2009-2017年南通市某三甲医院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和工作场所监测结果,为介入放射工作人员防护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检测对象介入放射工作场所检测选取了2台DSA机(德国西门子:AXIOM Artis dFC、Artis Zee floor),个人剂量检测选取2009-2017年普放工作人员502人次、介入放射工作人员113人次。
1.2 仪器设备现场检测使用AT1123辐射检测仪(白俄罗斯ATOMTEX),个人剂量检测使用LiF(Mg,Cu,P)个人剂量计元件(2009-2016年使用粉剂,2017年使用片剂)、RGD-3D(北京海阳博创)和FJ-427A(北京核仪器厂)热释光剂量仪,每年三月份送上海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检定校准。
1.3 检测标准与方法GBZ 130—2013《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防护要求》[3],操作人员位分别检测头部、胸部、腹部、下肢、足部的空气比释动能率,GBZ 128—2016《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4]、GBZ 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5],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个人佩戴双剂量计,佩戴于铅围裙内外侧,每年检测四次合计作为年剂量。
1.4 数据处理个人剂量检测值超过5 mSv的,排除实验室因素之后,需进行现场核查,如并非工作因素接受的虚假照射则采用名义剂量。数据汇总采用卫生部外照射个人监测管理系统统一汇总,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推断,个人剂量数据为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K-W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与分析 2.1 南通市某三甲综合医院2台介入放射设备工作场所现场检测结果根据GBZ 130—2013《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防护要求》[3],对该三甲综合医院2个放射介入场所进行了现场检测。其中机房周围剂量当量率分别为0.03~0.14、0.03~0.12 μSv/h(四周墙壁、观察窗、机房大小门选取屏蔽体0.3 m处,楼上选取0.5 m处,楼下选取1.7 m处),趋于本底值,周围场所安全;操作位空气比释动能率分别选取了头部、胸部、腹部、下肢、足部作为检测点,其中AXIOM Artis dFC机型第一术者位检测值为120.96、132.48、198.72、48.96、17.28 μGy/h,均小于400 μGy/h,Artis Zee floor机型第一术者位检测值为39.74、47.52、339.84、492.48、354.24μGy/h,下肢位检测值超过400 μGy/h。见表 1。
2009-2017年该三甲医院介入放射科共检测113人次(11、12、12、13、12、8、13、15、17人次),人均年有效剂量分别为1.99、1.45、2.76、1.63、1.30、1.85、0.25、1.04、0.62 mSv/人,其中2009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7年部分工作人员年剂量超过管理目标值(5 mSv),分别占8.3%、7.1%、14.3%、38.5%、5.6%。2009-2017年该三甲医院共检测普放科工作人员502人次,人均年有效剂量分别为0.56、0.43、0.11、0.12、0.23、0.29、0.32、0.17、0.27 mSv/人。2009-2017年该三甲医院介入放射科工作人员年个人剂量均高于普放科室,经检验,有统计学差异,P<0.01(2015年除外,χ2=1.27,P=0.26)。见表 2、图 1。
我国的介入放射学起步较晚,发展迅猛。1974年林贵教授(上海第一医学院中山分院)开展原发性肝癌的选择性动脉造影研究,并将介入放射性技术应用于肝癌治疗研究,标志着我国介入放射学的诞生。根据我国2008年部分医疗机构调查显示,我国放射诊疗医师大约有4 000~5 000人[6]。介入放射学按照其涉及的学科可分为心血管介入、神经介入、肿瘤介入、妇产科介入、骨关节介入等,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是心血管介入[7]。医生在进行介入诊断治疗时,需要站在诊断床侧面,借助荧光屏显影进行插管操作。由于介入诊疗近距离操作的必要性,医生无法进行隔室操作,术者操作位一般距离主射线不足50 cm,加之手术操作的不同体位多角度的观察,导致介入手术的曝光时间较长[8],受到照射剂量较大,因此加强介入手术者自身以及机器本身的防护是必要的。根据《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防护要求》GBZ 130—2013[3]要求对透视防护区进行防护检测,要求空气比释动能率不大于400 μGy/h,本检测显示尚有个别检测点超过剂量率限值。根据王进等报道,选取的江苏省29台介入放射X射线机进行辐射防护性能检测也存在超过该剂量率限值的检测点,主要为胸部90~500 μGy/h、腹部70~680 μGy/h[9]。透视防护区曝光剂量率值除了与介入的机器类型、曝光的电压和电流以及受检者的体重等有关,还与机器附带的铅挂帘以及天花板悬吊式的防护屏有密切关系。根据陈子满等的研究提示悬吊式防护屏的正确摆位可有效降低术者的受照剂量。对于第一术者位,球管垂直照射时防护屏靠近操作者效果较好,而当球管左侧位照射时以防护屏调整到术者的左侧效果较好。同时,应重点加强1.2 m高度的防护措施,尽量减少横向投照[10]。由于机器的长期使用,存在铅挂帘老化以及搭接处密封不严等现象,也可能是透视防护区空气比释动能率增大的因素。
根据图 1显示,2009-2017年南通市该三甲医院介入放射科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呈现波浪式下降的趋势,与普放科室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的差距逐渐减小,均低于20 mSv的年个人剂量限值。部分年份个人剂量值有超过5 mSv管理目标值的情况,经调查显示主要与工作人员工作量较大以及双个人剂量计的佩戴方式有关,后经相关部门积极沟通培训后剂量值明显降低。根据邓君等报道我国2015年医用放射工作人员中介入放射学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54 mSv[11],与全国水平相比该三甲医院介入放射科人员个人剂量水平相对较高,同时也高于谭维维等报道的2015年南通市城区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人均个人剂量值0.66 mSv[12]。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一方面与医院的规模、工作量有关,另一方面与操作人员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以合理使用介入设备有效控制曝光有关,同时也与医院的防护管理以及工作人员的防护意识等因素有关。根据有关报道某医院心脏介入手术36例患者中其中一例患者曝光时间近2 h,入射体表总剂量超过11 Gy,高剂量照射可以起患者脱毛、皮肤红斑和水泡等症状[13]。因此,科学合理的使用介入放射设备不仅可以有效降低介入操作人员的剂量,而且可以有效预防患者急性放射性症状的出现。
[1] |
赵红枫.介入放射学程序中职业人员手部受照剂量研究[D].北京: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3.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84501-1013352091.htm
|
[2] |
杨小勇, 余宁乐, 许翠珍, 等. 江苏省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调查[J]. 中国辐射卫生, 2007, 16(4): 418-419.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7.04.019 |
[3]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GBZ 130—2013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防护要求[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4.
|
[4]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GBZ 128—2016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6.
|
[5]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 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2.
|
[6] |
徐克, 钟红珊, 陈路锋. 中国介入放射学学科发展与规范化历程[J].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 2013, 1(1): 2-5. DOI:10.3877/cma.j.issn.2095-5782.2013.01.002 |
[7] |
王芳军. 介入放射学概述[J].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4, 12(3): 336-337. DOI:10.3969/j.issn.1672-0512.2014.03.045 |
[8] |
陈春杰.心血管介入医生自我放射防护意识调查[D].石家庄: 河北医科大学, 2013.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089-1013287577.htm
|
[9] |
王进, 杨春勇, 许翠珍, 等. 部分介入放射X射线机的辐射防护性能检测与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07, 16(3): 318-319.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7.03.036 |
[10] |
陈子满, 黄美萍, 罗纯, 等. 悬吊防护屏对介入医师最佳防护方案的模体研究[J].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5, 24(7): 637-641. DOI:10.3969/j.issn.1008-794X.2015.07.019 |
[11] |
邓君, 王拓, 范胜男, 等. 2015年我国医用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与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7, 26(4): 398-400.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17.04.004 |
[12] |
谭维维, 钟恩德, 桑军阳, 等. 2015年南通市城区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6, 25(6): 666-668. |
[13] |
赵红胜, 程晓军, 田崇彬, 等. 某医院心脏介入手术致患者和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调查[J]. 中国辐射卫生, 2012, 21(3): 284-2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