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简称PET /CT,是一种无创性的分子显像技术,其主要通过18F-脱氧葡萄糖(18F-FDG)作为示踪剂来显像。18F-FDG发出的511 keV γ射线对个体而言不易防护[1],而PET /CT室从事注射的护士是接触药物和患者时间最多的,当其患者注射放射性药物时,其手指几乎是裸露在γ射线辐射场内,因此提高护士的放射防护意识,缩短接触γ射线的时间,以降低其受照剂量非常必要。本实验检测了某院PET/CT室从事注射的护士胸部和手部辐射剂量,结果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普通TLD和指环TLD:北京康科洛公司生产,探测器成分为LiF(Mg, Cu, P)。线性范围:10-7~12 Gy。探测阈:10-7 Gy。能量响应:30 keV~3 MeV,无能量依赖性。热释光探测器同批分散性5%。5500型热释光测量系统由美国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生产。
1.2 实验对象2017年选择某院PET/CT室从事注射工作的甲、乙2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记录她们的姓名、工作量等基本资料,了解PET/CT室的工作场所布局和工艺流程。该PET/CT室采用放射性药物自动分装,护士在给患者注射放射性药物前,都事先给患者留置静脉针。在分装室把18F-FDG药物按照患者体重自动分装到15 mmPb注射器,护士把注射器放置到35 mmPb的铅罐内,通过小推车送到注射室,取出注射器放在专用注射车的托盘上。注射车的胸部和眼部设有20 mmPb的防护厚度。注射时,护士正面面对注射防护车,打开铅罐,右手拿起注射器,左手拿着针头对准留置静脉针,对接好后开始注射,注射完毕后,患者离开,护士清理注射台面医疗废物,如此循环操作。在注射过程中,护士眼部、胸部有屏蔽防护(20 mmPb),手部只戴乳胶手套,无防护,身穿0.5 mmPb铅衣(新购置),平均给每例患者注射的药物为(203.5±18.5)MBq。监测周期内,甲护士工作15天完成65例患者共12.5 GBq显像剂注射,乙护士工作11天完成36例患者共7.7 GBq显像剂注射。甲护士从事注射工作5年,注射操作娴熟,平均注射时间约26 s/例。乙护士从事注射工作1年,平均注射时间约36 s/例。
1.3 方法 1.3.1 TLD佩戴方法将一个普通TLD佩戴置于左胸铅防护衣内侧,另外一个佩戴置于左胸铅防护衣外侧,指环TLD佩戴分别置于护士的左、右手食指[2-3];监测日期为2016年10月28日至11月27日,监测结束后收集TLD,用5500型热释光测量系统测量。
1.3.2 质量保证普通TLD的刻度因子: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刻度并提供;指环TLD的刻度因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和核安全医学所刻度并提供。测量的仪器由国家检定部门检定,检定证书在有效期内。
1.3.3 评价依据《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 18871—2002)[4]规定:放射工作人员连续5年的年平均有限剂量(但不可作任何追溯性平均)不超过20 mSv,任何一年中的有效剂量不超过50 mSv;手部年当量剂量限值为不超过500 mSv。
1.4 统计方法将原始数据录入EXCEL表格,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分别计算出各个测量点的测量范围及指标的均值,并与国家标准进行比较。
2 结果 2.1 铅衣的屏蔽防护效果经检测甲护士左胸部铅衣内和铅衣外受到照射的个人剂量当量Hp(10)[5]分别为11.4 μSv和12.2 μSv,铅衣屏蔽射线的衰减率为6.6%;乙护士左胸部铅衣内和铅衣外受到照射的个人剂量当量分别为10.8 μSv和11.1 μSv,铅衣屏蔽射线的衰减率为2.8%,见表 1。
在监测周期内,甲护士左指的受照剂量为616.2 μSv,右指为379.1 μSv;乙护士左手指为468.2 μSv,右手指为381.5 μSv。平均注射每位患者护士所受到照射的剂量当量见表 2。乙护士左手指的受照剂量当量是甲护士的1.4倍,右手指的受照剂量当量是甲护士的1.8倍。
由表 1可知,铅衣屏蔽射线的衰减率最大为6.6%,最小为2.8%,屏蔽防护效果差,与相关文献[2]报道基本相符,其主要原因是①18F发出的γ射线能量为511 keV,穿透能力较强,较容易穿透0.5 mmPb防护衣,故0.5 mmPb防护衣对18F发出的能量为511 keV的γ射线来说,其屏蔽效果不太理想[6-8];②与铅防护衣老化、折损有关。本文中的甲和乙护士使用的铅防护衣为新购置的,不存在因铅防护衣老化、折损问题影响其防护效果。
由表 2可知,乙护士左手指的受照剂量当量是甲护士的1.4倍,右手指的受照剂量当量是甲护士的1.8倍,这与宋颖[9]报道的2倍基本一致。左手受照的剂量当量尤其明显。其原因是①注射人员在给患者注射药物时左手手指近距离接触注射器针尖部位,所以护士的左手指受照剂量高于右手;②甲护士注射操作娴熟,注射完成时间较短。本实验的甲和乙护士左手指受到照射的年剂量值均低于国家标准限值,与文献报道[2, 9-10]相符。
针对PET/CT中心使用的显像剂18F的工作特点,依据外照射辐射防护的“距离、屏蔽、时间”三个基本防护方法,在已配备有一定的防护设施,在合理使用防护用品基础上,护士只有通过提高操作熟练程度、采用人员轮换等方式,减少接触时间来达到降低辐射剂量的目的。
[1] |
练德幸, 张庆召, 张奇, 等. PET-CT受检者周围剂量水平检测与分析[J]. 中国医学装备, 2017, 14(07): 44-47. DOI:10.3969/J.ISSN.1672-8270.2017.07.011 |
[2] |
李卫国, 杨国仁, 李全太, 等. PET/CT放射性核素的分装和注射人员受照剂量[J]. 中国辐射卫生, 2012, 21(2): 181-183. |
[3] |
张显鹏, 李炜, 于海涛, 王振光, 柳怡, 杨珂, 张巍, 刘建伟, 唐波, 王新云, 于夕荣, 李连波.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仪质量控制检测人员受照剂量分析[J]. 中国职业医学, 2016, 43(6): 774-776. |
[4] |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GB 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3.
|
[5] |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GBZ 207—2016外照射个人剂量系统性能检验规范[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6.
|
[6] |
Chiesa C., De Sanctis V., Crippa F., et al. Radiation dose to technicians per nuclear medicine procedure:comparison between technetium-99m, gallium-67, and iodine-131 radiotracers and fluorine-18 fluorodeoxyglucose.[J]. European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1997, 24(11): 1380-1389. DOI:10.1007/s002590050164 |
[7] |
Devine Catherine E, Mawlawi Osama. Radiation safety with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and computed tomography[J]. Seminars in Ultrasound, CT and MRI, 2010, 31(1): 39-45. DOI:10.1053/j.sult.2009.09.005 |
[8] |
彭建亮, 周晓剑, 李雪琴, 等. PET/CT职业照射的剂量估算与分析[J].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14, 31(5): 398-399. |
[9] |
宋颖, 安晶刚. 对两所医院PET核素分装及注射人员个人剂量值的监测比较[J]. 中国医学装备, 2012, 9(9): 28-30. |
[10] |
张灶钦, 耿继武, 林岚, 等. 广东省部分核医学诊疗工作场所辐射水平及人员受照剂量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8, 27(1): 13-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