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CT是PET与CT有机融合一体化的影像检查设备,它同时具有PET和CT功能,是目前临床核医学领域先进的显像设备。PET是由发射正电子的放射性核素,如82Rb、11C、13N、15O、18F等发射正电子进行显像, 但是PET缺点是影像分辨率低、γ光子穿过人体时能量衰减明显,而CT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陷[1]。由于PET/CT属电离辐射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它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同时,也造成了伤害。为探讨PET/CT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受照剂量,我们对福建省2014-2016年间部分医疗机构PET/CT工作场所周围剂量当量和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受照剂量进行分析,为放射防护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监测对象资料来自福建省5家从事PET/CT影像检查的医疗机构。PET/CT共5台,从事PET/CT放射工作人员64人。经调查,分析的单位数、PET/CT的设备数和个人剂量监测人数均达到全省同期总数的80%。
1.2 监测仪器 1.2.1 监测仪器周围剂量当量率监测采用451P型X、γ辐射剂量当量仪(美国FULKE公司)和6150AD型辐射剂量当量率仪(德国Automess公司)等,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采用InLight200型光致光剂量仪(日本松下有限公司)和RGD-3A热释光剂量仪(北京防化院)等个人剂量监测设备。
1.2.2 监测方法周围剂量当量率的测量,先对检测区域进行巡测,找出最大剂量点作定点检测。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的监测,根据GBZ 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进行。
1.2.3 质量控制PET/CT工作场所周围剂量当量和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由省级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授予的资质机构承担,监测仪器设备均经国家指定计量检定机构检定合格,监测人员全部通过省级以上放射卫生防护机构培训并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性能与适用范围,并经国家计量认证合格。
1.2.4 数据处理监测数据用SPSS 17.0统计分析[2],数据用x±s表示,进行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PET/CT放射工作人员不同作业岗位周围剂量当量率监测结果表明,PET/CT放射工作人员属非均匀性照射的作业,从事药物分装的放射工作人员手部位置的周围剂量率为(2 409.4±1 748.2)μSv/h,远大于药物注射和摆位的手部位置受照剂量。从事摆位作业的放射工作人员以头颈部位置的剂量率为(579.0±794.7)μSv/h,大于药物注射作业和药物分装时对头部位置的照射。摆位作业时胸部位置的剂量(589.4±788.6)μSv/h,大于药物分装和药物注射时的胸部位置受照剂量。见表 1。
![]() |
表 1 PET/CT放射工作人员作业岗位周围剂量当量率 |
根据5家PET/CT现场调查和工作场所周围剂量当量监测结果,结合放射工作人员工作量估算工作人员的年最大受照剂量。手部位置的年受照剂量最大为药物分装作业,估算值为278.3 mSv。头部位置的年受照剂量估算值以摆位作业的剂量最大120.1 mSv。摆位作业时的胸部位置年受照剂量估算值123.5 mSv也大于药物分装和药物注射时工作人员的胸部位置剂量。从事PET/CT放射工作人员手部、头颈部和胸部位置总的年最大受照剂量分别为549.0、137.4和134.0 mSv。见表 2。
![]() |
表 2 PET/CT放射工作人员年受照剂量估算值 |
64人从事PET/CT的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50 mSv,年集体剂量为32.3人·mSv,有效剂量大于1 mSv的工作人员数与监测总人数的比例为0.094,所有监测人员的年有效剂量均低于5 mSv,低于国家标准职业照射有效剂量限值[3]。见表 3。
![]() |
表 3 PET/CT放射工作人员有效剂量监测结果 |
PET/CT放射工作人员工作岗位周围剂量当量率离散程度较大,分装时手部的剂量贡献主要是手动分装,另外,药物的质控检测和药物的传递等也加大了手部受照剂量。受检者同室摆位时放射工作人员的头颈部和胸部受照剂量高于药物分装和药物注射时相应部位的受照剂量。放射性药物应采用自动分装,并要求在PET/CT机房内设置铅防护屏,便于PET/CT同室指导摆位时的屏蔽,可显著降低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由表 3可见,与受检者同室摆位作业,并未采取个人防护和轮班作业时,其年职业受照剂量可大于20 mSv,应引起PET/CT诊断和监管机构重视。
5家PET/CT诊断机构的64人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50 mSv,年有效剂量最大值小于5.0 mSv,低于国家标准职业照射年剂量限值。与天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杜钟庆等报道的该市几家PET/CT从业人员2011-2013年的3年间年有效剂量0.50、0.57和0.55 mSv[4],以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邓君等报道的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0.538 mSv接近[5]。另外,PET/CT放射工作人员在进行近距离非密封源操作时属非均匀性照射作业,除按规定佩戴常规个人剂量计外,应增加佩戴指环剂量计以便客观评估受照剂量。应该看到,PET/CT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受照剂量还涉及表面污染、操作非密封源等产生的内照射,以及回旋加速器制药等过程造成内外照射等问题,应引起PET/CT放射工作人员的重视。
[1] |
李卫国, 李全太, 李海亮. PET/CT放射防护分析及防护现状[J]. 中国辐射卫生, 2011, 20(4): 511-512. |
[2] |
苏金明, 傅荣华, 周建斌, 等. 统计软件SPSS for Windows实用指南[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0: 361-367.
|
[3] |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GB 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放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2.
|
[4] |
杜钟庆, 张继勉. PET/CT工作人员的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J].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2017, 43(2): 158-159. |
[5] |
邓群, 王拓, 范胜男, 等. 2015年我国医用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与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7, 26(4): 398-400.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17.04.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