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站产生的核电能是一种清洁、高效的新能源,它有效缓解了能源紧缺的全球性难题。但随着核电技术的发展,在促进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核电站工作场所存在的放射性职业危害对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也造成影响[1]。血常规、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等指标能有效反映辐射效应,被明确作为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项目。本文通过分析某核电站职业人群的健康状况,探讨电离辐射对职业性人群的危害,旨在为其职业防护提供依据,以推动其职业健康管理,提高职业健康水平。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取2017年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 613名海阳核电站职业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 498人,女性115人,年龄23~55岁,平均(34.3 ±1.50)岁,核电站工作工龄1~23年,个人年均受照剂量在5 mSv以下的1365人,占84.6%,5 mSv以上的248人,占15.4%,未发现有超过个人剂量限值[2]者。选取同期进行检查的516名青岛市公务员(5年内未接触各种职业危害因素)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357名,女性159名,年龄22~53岁,平均(36.5±2.3)岁。两组间在年龄、性别、工龄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体检项目详细询问职业史、既往史及自觉症状等,临床检查包括内外科、五官科、皮肤科等,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生化、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染色体畸变分析等。重点分析与核电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相关的白细胞总数、血红蛋白、血小板、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染色体畸变分析。
1.2.2 实验室检查方法血常规检查方法为:清晨空腹采静脉血1.5~2 ml,应用mindray BC-53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分析。染色体畸变检测采用即刻加秋水仙碱法,静脉血0.5 ml接种于RPMI1640培养基中,加秋水仙碱素,于37℃隔水式培养箱中培养48小时后收集细胞,KCL低渗处理,固定液(甲醇:冰醋酸=3:1)固定细胞,低速医用离心机离心,常规制片,Giemsa染色。微核检测采用胞浆分裂阻滞微核法,取静脉血0.3 ml无菌条件下接种于RPMI1640培养基中,置于37℃隔水式培养箱内培养44小时,加松胞素B继续培养28小时后收获细胞,KCL低渗处理,固定液固定,低速医用离心机离心,常规制片,Giemsa染色。染色体与微核应用lkaros染色体核型分析系统进行分析。
1.2.3 指标判定血常规正常值参考范围依据参考文献[3]相关标准进行判定。血红蛋白:男120~175 g/L,女110~150 g/L;白细胞总数:(4.0~9.5)×109/L; 血小板数:(100~350)×109/L;染色体畸变依据参考文献[4]相关标准进行判定,无着丝粒体畸变率(ace)正常参考值为0~3%,大于3%为异常;双着丝粒体(dic)、着丝粒环(r)和稳定性染色体畸变率(t)≥1%为异常。淋巴细胞微核率正常参考值≤20‰。
1.2.4 统计分析数据统计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的比较使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间血常规(白细胞总数、血红蛋白、血小板)检测异常情况比较白细胞总数、血红蛋白、血小板等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异常率及均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 1。
观察组有28例微核率超出正常参考值范围,对照组有6例微核率超出正常参考值范围,观察组淋巴细胞微核异常率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染色体畸变分析4例异常者中3人存在双着丝粒体(dic)畸变合并无着丝粒体畸变(ace)异常,1人仅存在双着丝粒体(dic)畸变异常。对照组染色体畸变在正常范围内。观察组染色体畸变异常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随着核电技术的飞速发展,核电站的防护技术也日益成熟,防护意识在逐渐增强,虽然受照剂量有所降低,但职业危害是不可能被完全消除的。核电站工作场所中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是多方面的,种类较多,成因复杂,均可能对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职业防护问题仍需受到高度重视。
造血系统是辐射作用的主要靶系统,人体外周血象发生改变是辐射损伤的重要表现形式。白细胞总数、血红蛋白、血小板及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分析等指标是判断辐射损伤的主要指标,对于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危害判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研究[5]显示,人体受到辐射后出现最早的造血系统的改变,其血细胞变化以白细胞降低为主,以及血红蛋白、血小板降低,这与本次研究结果相符。该核电站职业人群各项放射性效应指标检测中部分结果存在异常,异常率均高于对照组,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部分文献报道不一致[6-7]。也有报道[8]显示血常规以及外周淋巴细胞微核等指标异常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本次研究结果相符。该核电站还未全部正式运行,核原料已在工作场所内数年,场所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个人剂量监测处于较低水平。因此,本次研究也可以作为该核电站正式运行前的基线调查,为正式运行以后的职业健康状况分析提供依据。
该核电站放射工作人员各观察指标异常率均高于对照组人员,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但仍需要继续做好核电厂作业人员的放射防护和职业健康促进宣传教育。提出以下建议:①核电工作人员应了解和掌握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性质,提高防护意识;②加强个人剂量监测,进入辐射控制区严格按要求佩戴个人剂量计等,近核操作时严格按要求穿铅衣、戴铅眼镜、铅围脖、铅手套等。对违反操作规程和不佩戴个人剂量计的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管理;③正确使用防护用具,对放射防护设备进行经常性检查、检测,确保处于完好使用状态;④加强工作场所辐射水平的连续性监测,认真做好工作场所的防护;⑤定期接受有关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护知识宣传教育,加强职业健康教育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⑥按要求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必要时可增减临时性检查。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不因工作的变更而遗失。收集长期性、连续性、完整性的个人健康信息,以便更好地评价职业危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⑦健全安全和防护管理制度,杜绝辐射安全事故的发生,尤其针对辐射性风险应建立健全应急救援预案;⑧保障核电工作人员的健康权益,科学排班,严控工作时间和工作进度。
[1] |
赵艳芳, 楚彩芳, 张钦富, 等. 浅析核电站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与来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6, 25(3): 372-375. |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 128-2016职业性外照射个人检测规范[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6.
|
[3]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 98-2017放射工作人员健康要求[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7.
|
[4]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T 248-2014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检测与评价[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4.
|
[5] |
那向杰, 李敏, 李杰, 等. 介入放射学工作者周围血象分析[J]. 中国职业医学, 2009, 36(5): 432-433. |
[6] |
牛惠芳, 刘静, 赵可辉, 等. 我国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检查结果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6, 25(3): 308-310. |
[7] |
刘征宇, 高朝贤, 杨学琴, 等. 2011-2015年广东省某核电站工作人员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J]. 职业与健康, 2017, 33(5): 603-604, 608. |
[8] |
李南春, 陈瑞梅, 陈朝军, 等. 清远市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调查[J]. 中国职业医学, 2010, 37(4): 303-305, 307. |
[9] |
周亮, 张红伟, 张志旭. 北京顺义区202名放射工作人员健康调查结果[J]. 职业与健康, 2011, 27(4): 1611-16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