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核事故应急医学救援三级组织体系是按照核运营单位现场救援、省级区域性支援救治和国家统筹救援划分和实施的[1]。军队的核应急医学救援与伤病员医疗后送工作,按照行动等级流程具体划分为战现场官兵自救互救、一线卫生保障力量紧急救援、区域性专业卫勤力量支援救治、区域性卫勤保障机构专科收治和战略级医疗机构专科救治5个阶段。做好核应急早期医学处置工作是整个医学救援行动的关键,特别是指导官兵开展快速有效的现场自救互救行动,是减少官兵辐射损伤危害程度、降低救援工作难度的重中之重,为后阶段的卫生救援任务打牢基础。当前,位于核应急紧张态势下的东北亚边境地区驻防官兵和处于核动力舰艇作战作业环境条件下的一线官兵面临的核安全威胁严重存在,通过研制和配备单兵核应急防护装备,建立个人剂量监督、污染防护、早期去污等技术手段,对于提高官兵早期防核处核能力和部队安全行动水平具有现实必要性和紧迫性。
1 资料与研究对象 1.1 文献调研以“核事故”、“核武器”、“放射性武器”、“辐射防护”、“洗消”、“单兵背囊”等主题词检索Pubmed、中国知网、万方等中英文数据库和书籍文献,了解国内外、外军和我军核设施、核动力装置核事故以及战场核武器袭击等情况下应急医学救援工作的特点要求及其对官兵或个人防护装具的配备需求、最新辐射防护与放射性去污器材的研制进展。
1.2 基层部队调研本研究第一作者分别于2015年6月、2015年9月、2016年5月前往青岛地区某潜艇基地、宝鸡地区某导弹基地、大连地区某通信旅进行现场调研交流。调查发现,基层部队核应急防护装备普遍配置不全,缺少放射性剂量监督与检测装备、放射性污染去污装备,污染防护装备适用性不强、型号较旧、防护不严等问题谱表存在。期间,作者与基层部队13个单位的600余名官兵、卫生人员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意见征询,收集了基层官兵核应急防护救治技能培训和单兵防护背囊配置等方面的需求建议。
1.3 研究对象2016年10月-2017年2月,选择前期调研单位中3个不同任务部队作为试点,210名官兵参与本研究,在训练和专项演习任务中使用本研究推荐的单兵核应急防护背囊。
2 设计思路与方法 2.1 设计原则单兵核应急防护背囊的设计主要针对的使用时机为战场遇有核武器或放射性武器威胁、核设施或核动力装置放射性物质外泄造成作战作业环境污染的情况下使用,配备的对象主要为一线官兵或应急作业人员。根据核应急现场人员早期防护与处置要求,单兵核应急防护背囊需要满足或具备的主要功能包括:外照射个人剂量的监督功能[2]、放射性物质人体污染的防护功能[3]、体表放射性去污功能。同时满足轻便易携、模块化设置、品种不宜过多、易于操作习用等紧急使用要求[4]。
2.2 研制方法按照单兵核应急防护背囊三项主要功能的配置需求,调研市场上和军队内部现有的辐射防护专用器材、洗消物品、抗放药品,按照类别遴选符合每项要求的必备装备器材,确定每个品种器材的最低保障用量,按照功能模块进行部位区分划设,计算体积、重量,设计背囊的尺寸、颜色、材料、标识,交付防护器材公司设计加工,将各类防护器材及其使用说明、品量表等按照功能划分放置于背囊各部,完成初步研制,通过训练和部队试用加以实证改进。
3 结果 3.1 外观及组成该单兵核应急防护背囊外套和内层选用耐火、防水、耐磨的迷彩涤纶帆布制作。背囊为长方体,尺寸60 cm×30 cm×20 cm。背囊顶部设有手提带、背面有双肩背带和腰带,可采用手提和背负等方式携带,含载物资情况下背囊整体重量约2300 g,较为轻便。背囊分为上下2层结构、4个部分,如图 1所示。按照功能不同,区分4个功能模块。第①部分—剂量监督包:位于上层外上部,放置个人剂量计、阻吸收药物;第②部分—污染防护包:位于上层内部,放置个人防放射性污染用防护服、防护面罩、手套和防护靴/套;第③部分—废物收集包:位于上层外下部,放置收集放射性废物、废液用的密封收集袋、标识、记号笔;第④部分—去污洗消包:位于下层内部,放置人体体表或伤口污染去污用洗消剂以及纱布、湿巾、棉签、三角巾等器材。背囊内配置的物资器材品量包括19种、50件,如表 1所示。
包括各功能模块分区图、所含物品及使用方法,根据模块分别放置使用手册或说明。剂量控制包注明个人报警式剂量计的开关机方法、个人受照剂量率水平报警值(通常设定为0.1 mSv/h),累积受照剂量报警值(20 mSv/50 mSv);污染防护包明确防护装具的穿戴和脱除顺序以及时机;去污洗消包明确污染防护的主要核素种类(131I、137Cs、16N)以及针对性洗消剂的选用[5],局部皮肤去污的方法[6];废物处理包注明固体放射性废物、放射性废液可能产生的途径、包含的种类,不同物理状态的废物收集的材料选择、容量控制,标签的填写要素和内容,存放的注意事项等。
3.3 使用评价单兵核应急防护背囊在担负水面、水下和岸勤作战任务的3类基层部队进行性能试验,通过在舰船装备密闭舱室、陆地机动装备和开阔场地等不同平台上进行使用评价和训练演练。在核应急情况下,该背囊由于体积、重量较小,官兵携行较为轻便,使用时能在5 min内完成个人剂量监督和污染防护,10 min内完成手、面部等暴露皮肤部位的局部洗消等单兵操作项目。在行动过程中,内置物品未出现损坏或功能失效等情况。
4 结论本项目中研制的便携式单兵核应急防护背囊,弥补了基层部队单兵防护装备的不足,结构简洁、功能紧凑、使用方便、成本较低,同时为部队防核处置训练演练提供在单兵通用防护方面的内容和方法标准,适宜在基层部队中推广使用。
[1] |
岳会国. 核事故应急准备与响应手册[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2.
|
[2] |
刘承, 杨志奎, 徐卸古. 防化医学现场救援研究进展与展望[J]. 人民军医, 2016, 59(5): 447-552. |
[3] |
孙宇, 徐守军, 魏晓青, 等. 核化生恐怖袭击现场救援中洗消技术研究进展[J]. 人民军医, 2010, 53(10): 740-741. |
[4] |
徐卸古. 反恐处突核化生医学救援方法[M]. 北京: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15: 245-246.
|
[5] |
于汋, 安海英. 核应急现场医学救援伤员洗消的实践[J]. 灾害医学与救援, 2017, 6(2): 109-111. |
[6] |
孙宇, 邢丹, 高波. 核化生恐怖袭击现场医学救援中的洗消技术介绍[J]. 人民军医, 2010, 53(8): 551-5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