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山东省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研究院
2. Shandong Academy of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Occupational Medicine
油田钻井工人长期进行野外露天作业,工作环境中接触噪声、粉尘、振动和不良气象条件等有害因素,执行12 h倒班制及夜班作业,劳动强度大,作业条件艰苦。加上野外作业生活内容较为枯燥单一。这些因素影响了油田钻井工人的身心健康[1]。业内普遍认为,海上比陆上工作环境特殊,条件更为艰苦,因此针对海上钻井工人的职业心理健康研究较为多见[2-8]。企业投入的精力和资源也多倾向于海上[9]。为了更好地了解该油田海上与陆上石油钻井工人的职业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差异,为今后开展职业健康促进工作提供依据,本文对两组职业人群进行了调查和比较分析。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整群随机抽样选取某油田海上与陆上两组钻井工人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745份(回收率93.1%),排除本人及家族中患有精神疾病者,合格问卷702份(合格率94.2%)。其中海上330人、陆上372人。人员均为男性,年龄23~58岁,平均(33.61±6.15)岁;工龄1~25年,平均(12.75±8.02)年;未婚占18.2%,已婚81.8%。主要人口学特征见表 1。
选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 SCL-90) [10]。该量表有90个评定项目,包含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每个因子按1~5级评分,分值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该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679~0.879之间。选用全国常模和刘英丽等[11]建立的石油男性工人常模同时比较。
1.2.2 职业紧张测评采用职业紧张量表(OSI-R,1998)[12]。该量表针对中国人群特点对部分项目修改后,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13]。该量表包含职业任务、个体紧张反应和个体应对资源3个分量表,共14个子项、140个条目,每个子项由10个条目组成,每个条目按5个级别评分。职业任务和个体紧张反应2个量表得分越高表示紧张程度越高,个体应对资源量表得分越高表示对紧张的应变能力越强。本次调查该量表Cronbach’s α=0.89。
1.2.3 质量控制在单位职业安全健康主管部门支持下,问卷在平台和陆上工作期间集中发放,集中或单独填写。发放时向调查对象详细阐述调查目的、意义及填写方法,使其自愿参加并充分理解。
1.2.4 统计方法采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SAS 8.2进行统计分析。两组间定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P值均为双侧概率。
2 结果 2.1 SCL-90测量心理健康状况海上与陆上两组钻井工人SCL-90总分及9个因子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全国常模、石油男性工人常模比较均高于常模,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海上钻井平台工人、陆上钻井工人各组内不同人口学特征下心理健康状况比较显示:从年龄方面,前者躯体化症状、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性各因子分均有随年龄增大而升高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以31~40岁最严重,而后者除躯体化症状随年龄增大而加重外,其余症状各年龄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从婚姻状况方面,前者除去人际关系心理外,其余各项均为已婚者心理健康状况差于未婚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后者婚姻状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4
两组工人OSI-R得分比较,海上钻井平台工人职业任务总均分及其子项任务过重、责任感低于陆上钻井工人,个体紧张反应总均分及其子项业务紧张反应低于陆上钻井工人,个体应对资源子项休闲娱乐高于陆上钻井工人,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5。
海上钻井平台工人不同人口学特征下职业紧张状况显示:年龄在26~30岁和31~40岁的工人职业任务、个体紧张反应得分高于其他年龄段,而个体应对资源得分也以这两个年龄段较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已婚者职业任务问卷总分高于未婚者,个体应对资源问卷总分低于未婚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陆上钻井工人不同年龄、婚姻状况各组职业任务、个体紧张反应、个体应对资源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6。
姜雨等[14]对陆上石油工人、Chen WQ等[6-8]和周芸竹等[15]对海洋石油平台工人分别进行了研究,发现职业紧张可影响石油工人的心理健康。职业紧张源增强紧张反应,是员工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而个体应对资源降低紧张反应,是心理健康的有利因素。本文同时利用SCL-90和OSI-R两个量表进行测评,能较全面地反映出两组钻井工人的职业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差异。
研究证明,陆上石油钻井工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1]。然而,海上钻井平台比起陆上钻井则更显特殊,主要表现在其执行“平台20天-陆上20天”的循环工作制度,工人于海上平台工作期间,工作、生活只能在这狭窄的平台上,接触的噪声、振动更为突出,与家庭、社会隔离,有时还面临台风、风暴潮等海洋恶劣气候的侵袭,经常导致不安全感的发生。报道称,经常在海上平台环境中工作的工人易产生紧张、疲劳、孤独、寂寞、烦躁、恐惧和职业厌倦等问题[2-8]。本次研究表明无论是海上平台钻井工人还是陆上钻井工人,其心理健康状况均低于中国正常人和石油工人水平,这与以往研究基本一致。但两者比较,其心理健康状况无统计学意义,这一点未见相关研究。两组工人的职业紧张状况略有差异。陆上钻井工人任务过重、责任感、业务紧张反应得分均高于海上钻井平台工人,说明前者更容易紧张,产生紧张反应;休闲娱乐前者低于后者。进一步调查发现,海上钻井平台工作、生活环境的高度特殊性,以及由此引发的工人职业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该企业管理层的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的干预措施[2, 9]。该企业针对海洋平台工人大力开展“平台文化”、“海洋文化”、“安全文化”,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在平台建立健身房、活动室,配备电视电脑,开通无线网络,在陆上设立区域互助体系,及时解决海上值班工人家庭中的困难,消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海上钻井工人心理健康状况随年龄增高而加重的趋势,尤以31~40岁最为严重;职业紧张状况则以26~40岁最重,对紧张的应变能力最差。原因可能是这个阶段的员工多为“上有老、下有小”的时期,是家庭的“顶梁柱”,但是在平台工作期间若无极其特殊情况不能离开平台,家务事多由妻子一人承担,常为不能及时照顾家庭而产生歉疚感,长此以往则形成较大的精神压力。另外,来自于夫妻关系和父子关系的多重忧虑也会使这一群体的员工在思想上、感情上有较大压力,从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同时,已婚海上钻井工人心理健康状况差于未婚者,职业紧张状况重于未婚者,对紧张的应变能力差,也跟年龄因素原因相同。陆上钻井工人虽然条件艰苦,但若遇有紧急情况,还能及时回家帮助处理,所以不同年龄段、结婚与否,心理健康状况、职业紧张状况均差别不大,这一点跟海上平台工人表现不同。
综上,由于该企业对海上钻井工人群体的重视,海上钻井工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已经得到较大改善,跟陆上钻井工人已相差不大。相反,陆上钻井工人由于缺乏关注,休闲娱乐较少,职业紧张状况反而比海上工人严重。这提示我们在重点关注26~40岁和已婚的海上钻井工人的同时,也应逐步加大对陆上钻井工人职业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
[1] |
张琴, 周鼎伦, 兰亚佳. 石油钻探工人心理健康现状研究[J].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14, 29(1): 39-43. DOI:10.3969/j.issn.1005-3697.2014.01.08 |
[2] |
荆波. 海洋石油平台工人心理障碍与对策[J]. 中国海上钻井平台, 2006, 21(6): 33-34. |
[3] |
金建桥. 海洋石油钻井平台工人的心理疏导初探[J]. 管理观察, 2014(6): 51-52. |
[4] |
Sutherland VJ, Cooper CL. Stress in the offshore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industries:an organizational approach to stress contro1[J]. Stress Medicine, 1996, 12: 61-78. |
[5] |
Leszczyńska I, Jeźewska M. Psychosocial burden among offshore drilling platform employees[J]. Int Marit Health, 2010, 62(3): 159-167. |
[6] |
Chen WQ, Wong TW, Yu TS, et al. Mental health issues in Chinese offshore oil workers[J]. Occupational Medicine, 2009, 59: 545-549. DOI:10.1093/occmed/kqp118 |
[7] |
Chen WQ, Wong TW, Yu TS. Influence of occupational stress on mental health among Chinese off-shore oil workers[J]. Scand J Public Health, 2009, 37: 766-773. DOI:10.1177/1403494809341097 |
[8] |
Chen WQ, Wong TW, Yu ITS. Association of occupational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 with health-related behaviors among Chinese offshore oil workers[J].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2008, 50: 262-269. DOI:10.1539/joh.L7149 |
[9] |
张永利. 开发油田必先开发心田-记胜利油田海洋钻井公司心理疏导工作[J]. 中国石油石化, 2010(12): 53-53. |
[10] |
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 增订版. 北京: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 31-35.
|
[11] |
刘英丽, 姜杉, 兰谊平, 等. 石油员工症状自评量表常模的建立[J].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2012, 6(6): 371-375. DOI:10.3760/cma.j.issn.1674-0815.2012.06.004 |
[12] |
Osipow SH. Occupational Stress Inventory Revised Edition(OSI-R)[M]. 5th eds. Odessa: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Resources Inc, 1998: 25-26.
|
[13] |
李健, 兰亚佳, 王治明, 等. 职业紧张量表(OSI-R)信度与效度验证[J].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01, 19(3): 190-193. DOI:10.3760/cma.j.issn.1001-9391.2001.03.011 |
[14] |
姜雨, 赵云娟, 崔长勇, 等. 油田野外作业工人职业紧张、神经递质水平与睡眠质量的关系[J].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16, 33(7): 638-643. |
[15] |
周芸竹, 刘晓丽. 海上石油作业平台员工职业生命质量及影响因素[J].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17, 34(10): 881-8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