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利用各类放射诊疗手段(设备)为公众获取保健查体和疾病诊治等医疗利益的同时,必须注意到各种电离辐射医学技术的应用带来的潜在生物效应。在X射线诊断检查过程中,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可对受检者非投照部位起到一定的屏蔽防护作用[1]。但是,当前上海市各级别医院放射防护用品使用现状尚不清楚,研究对2016年上海市医疗机构X射线影像诊断成人(≥18岁)受检者的放射防护用品使用情况及相关认知进行了调查,并对放射防护用品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研究对象为上海市X射线影像诊断成人(≥18岁)受检者,包括接受常规X射线摄影、乳腺X射线摄影、X射线透视和造影检查及X射线CT检查的受检者。
1.2 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分层随机抽样抽取了18家三级医院、36家二级医院、56家一级医院开展现场调查,通过方便抽样对受检者进行问卷调查。假设有50%的人使用防护用品,α=5%时,样本含量计算结果为400例,现场调查时,根据不同医院级别分层,考虑检查部位因素及人力因素(取系数为2),算得样本量至少为2400例。调查共收集到2933份调查问卷,其中有效问卷共计2916份,有效率为99.4%。
1.3 调查内容调查采用统一的调查表,其内容涵盖放射学检查类型、部位、是否使用及使用的何种放射防护用品;过往接受的放射学检查情况;患者的基本信息及对放射防护用品的认知情况等。
1.4 质量控制正式调查前,调查员都经过统一的培训。调查采用“面对面访问”的形式完成问卷,由调查者向受访者解释调查问卷相关条目含义,并由调查人员填写问卷答案。
1.5 统计学分析研究为横断面调查,采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卡方检验进行多个率或多个频率分布的比较,检验水准α=0.05;用logistics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调查共收集到有效问卷2916份,有效率为99.4%。样本受检者中女性(57.5%)多于男性(42.7%),样本的平均年龄为49.6岁,受检者的文化程度主要是中专、高中及职业高中(31.1%)和初中及以下(36.3%)。见表 1。
调查发现,样本受检者放射防护用品使用率为52.7%,主要使用的防护用品类型为铅橡胶围裙(45.5%)和铅橡胶颈套(30.3%)。见表 2。
调查发现,二级医院受检者防护用品使用率最高,为62.5%,三级医院受检者防护用品使用率为54.4%,一级医院受检者防护用品使用率最低为35.9%,且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3。
调查发现,乳腺X射线摄影、X射线CT检查受检者防护用品使用率达61.5%和61.4%,造影检查受检者防护用品使用率达59.1%,而透视检查受检者防护用品使用率最低,仅为27.0%。见表 4。
调查发现,做头颈部及口腔检查的受检者防护用品使用率较高,为66.9%,而胸部检查防护用品使用率低为46.6%,不同检查部位之间防护用品使用率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5。
样本受检者中有82.4%的人知道射线对健康可能会造成伤害,有47.6%的人不知道检查机房内配备了个人防护用品,有42.2%的人不知道在接受放射学检查时可适当使用相关防护用品。不同认知情况的受检者,使用放射防护用品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6。
单因素分析表明,医院级别、检查类型、检查部位、两年内做过的放射学检查情况、是否知道射线危害、对放射防护用品的了解情况及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均与调查对象此次检查是否使用防护用品有关联,且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样本受检者中,二级医院受检者防护用品使用率最高(62.5%);X射线CT检查和乳腺X射线摄影检查防护用品使用率高,而透视检查防护用品使用率低;做头颈部及口腔检查的受检者放射防护用品使用率较高(66.9%),其原因是头部检查多为CT检查,该部分受检者放射防护用品使用率达70.1%;过去两年内做过放射学检查的受检者防护用品使用率也较高;知晓射线危害或对防护用品有所了解的受检者防护用品使用率较高;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与是否使用防护用品有正相关关系(Spearman相关系数为0.129,P < 0.01),文化程度越高其防护用品使用率越高;而调查对象的年龄和性别与调查对象此次是否使用个人防护用品无关。见表 7。
为进一步分析上海市成人受检者使用防护用品的影响因素,将是否使用防护用品作为应变量,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有关因素:医院等级、检查类型、检查部位分类、两年内是否做过放射学检查、两年内做过的放射学检查次数、文化程度、是否知道射线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是否知道在接受放射学检查时可适当使用相关防护用品、是否知道检查机房内配备了受检者防护用品作为自变量,并对多分类变量进行0/1哑变量赋值,构建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
结果显示,在二、三级医院就诊;接受乳腺X射线摄影、造影检查;做头颈部和口腔检查;知道检查机房内配备了防护用品;知道在接受放射诊断时可适当使用相关防护用品的受检者使用放射防护用品的可能性更大(P < 0.05,OR值95%可信区间不包括1)。接受透视检查的受检者使用放射防护用品的可能性低,知道射线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的调查对象中很多人并没有使用放射防护用品(P < 0.05,OR值95%可信区间不包括1)。研究也发现接受X-CT扫描检查检查和常规X射线摄影检查的人群,使用放射防护用品的可能性没有区别(P>0.05)。研究没有发现受检者过去接受放射学检查的情况及受检者的文化程度对受检者使用防护用品行为的影响(P>0.05)。见表 8。
研究扩充了以往受检者防护用品使用情况调查[2-4]的内容,对受检者的基本情况、过往接受过的检查及对防护用品的认知情况等进行了调查,从受检者角度挖掘了使用防护用品行为的因素。本研究涵盖了上海各区,调查医院数量达110家,各级别医院调查人数均在750人以上,合计调查达2933人。在不影响放射诊疗机构工作的前提下,研究较真实地掌握了我市各级别医院成人受检者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的情况。
调查发现上海市成人受检者放射防护用品使用率为52.7%,主要使用的防护用品类型为铅橡胶围裙(45.5%)和铅橡胶颈套(30.3%),其余47.3%的受检者则未使用放射防护用品。现行有效的《放射诊疗管理规定》、GB 16348-2010《医用X射线诊断受检者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Z 130-2013 《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防护要求》等均对患者和受检者的防护提出了相应要求,指出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对患者和受检者进行医疗照射时,应当遵守医疗照射正当化和放射防护最优化的原则,有明确的医疗目的,严格控制受照剂量,对邻近照射野的敏感器官和组织进行屏蔽防护,并事先告知患者和受检者辐射对健康的影响,每台X射线设备均应配备防护用品和辅助防护设施等。国内其他地区[5-9]对当前医疗机构放射防护用品配备和使用情况的调查发现,大部分放射诊疗机构均配备了个人防护用品,但各类型的防护用品(铅橡胶性腺防护围裙(方形)或方巾、铅橡胶颈套、铅橡胶帽子等)配备率不一,防护用品使用率亦存在普遍较低的现象。研究表明使用合格的防护材料能够有效降低受检者非投照部位的受照剂量[10]。南京近期的一项调查表明[5]所有医疗机构均配备受检者防护用品,且在建立放射管理制度及工作指示灯配备上,非营利性机构与营利性机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我市历年调查结果也表明放射诊疗机构均按要求配备了防护用品,并具有相应的放射防护管理制度,但是对于受检者检查时防护用品的使用并未说明,以至于在进行放射学检查时,医技人员由于工作量较大,不一定会主动提醒受检者使用相关个人防护用品。研究发现二级医院防护用品使用率(62.5%)高于三级医院(54.4%),这与二级医院工作量较三级医院少,医院领导及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对受检者防护的法律和防护意识认知有关;一级医院防护用品使用率较低(35.9%),则是基层医院放射诊疗工作人员防护意识偏低[11]引起,说明我市仍需重点加强基层社区的放射防护宣教工作。调查发现X射线CT检查和常规X射线摄影检查受检者防护用品使用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而X射线CT检查剂量远远高于常规X射线摄影检查[12-13],有研究[1]表明CT检查时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的辐射剂量屏蔽率可达73.3%,因此临床中有必要正确告知受检者X射线CT检查剂量,并指导接受X射线CT检查的受检者正确使用相关防护用品。
研究发现有47.6%的人不知道检查机房内配备了个人防护用品,有42.2%的人不知道在接受放射学诊断时可适当使用相关防护用品,但有82.4%的研究对象表示其知道射线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徐州的一项调查发现,受检者中仅30%的人对于X射线辐射危害及相关防护知识有所了解[14],因此我市受检者对于X射线辐射危害及相关防护知识的了解程度可能高于其他地区,但受检者的防护意识仍然有较大提升空间。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均表明,提高受检者对放射防护用品的认知,可促进更多的放射诊断受检者接受放射检查时选用放射防护用品。其他调研结果[15-16]也表明,受检者对X射线知识普遍缺乏,他们对放射卫生知识的认识较低,但具有较强的信念接受这方面的信息,因此,加强基层社区居民放射卫生防护知识的宣教力度,会有效提升公众的放射防护用品使用率。
多因素分析表明,医院级别、检查类型、检查部位以及受检者对防护用品的认知均是放射防护用品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但是受检者过往接受的放射学检查情况及受检者的文化程度可能不是受检者使用防护用品行为的影响因素。以往研究[2, 11, 17-19]也表明受检者防护用品使用率较低的主要原因是:受检者个人缺乏防护意识、对相关法律、法规等认识不足,放射工作人员对受检者及其陪护人员的防护意识整体水平较低,监督执法力度不够等。因此,放射诊疗机构应该按照国家相关标准的建议,健全个人防护用品使用相关制度,开展多种形式培训提升医技人员防护意识,使之了解受检者防护要点、防护部位和相关措施等,促进放射工作人员主动落实受检者放射卫生防护的相关要求。政府应动员全社会力量,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板报专栏、电子屏、多种新媒介等,向公众宣传放射卫生法规和防护知识,提高大众对于X射线辐射危害的认识水平,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并鼓励在放射诊疗过程中用好各种防护用品。卫生行政部门则应当加强对放射诊疗工作的监督管理,督促和指导放射诊疗机构配备足量、合格的个人防护用品,做好受检者个人防护用品的适时佩戴,使医疗照射更好地造福于人。
致谢: 本次调查得到了上海市各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放射卫生专业人员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1] |
翟江龙, 陈春晖, 陈飚, 等. 医用X射线诊断受检者个人防护用品使用效果研究[J].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17, 34(03): 259-263. |
[2] |
唐玉霞, 邵其, 程波. 某区放射诊疗机构受检者防护用品使用现状调查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0, 19(03): 283-284. |
[3] |
金玉其. 受检者与陪检者放射防护现状调查与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04, 13(04): 276.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4.04.020 |
[4] |
刘伟. 医疗单位放射防护用品配备、使用情况调查[J]. 中国辐射卫生, 2005, 14(04): 319. |
[5] |
刘大伟, 吴建国, 田红. 南京市某区医疗机构放射卫生防护情况调查[J]. 预防医学, 2016, 28(11): 1160-1162. |
[6] |
方新立, 朱冬梅. 周口市医用X射线诊断受检者防护的调查结果与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2, 21(04): 443-444. |
[7] |
梁挺, 陈发想, 董颖, 等. 2015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放射诊断设备与放射防护用品配置分布的调查[J]. 中国医学装备, 2016, 13(11): 114-118. DOI:10.3969/J.ISSN.1672-8270.2016.11.033 |
[8] |
陈培才, 诸葛端惠. 某医院X射线检查受检者辐射防护措施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6, 25(05): 574-575. |
[9] |
李崇尚. 濮阳市医用X线诊断辐射防护调查分析[J]. 中国卫生监督杂志, 2015, 22(02): 171-173. DOI:10.3969/j.issn.1007-6131.2015.02.014 |
[10] |
张志东, 牛小茹. 医用诊断X射线受检者防护调查[J]. 中国辐射卫生, 2007, 19(02): 165-166.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7.02.019 |
[11] |
陈光远, 刘军. 基层医院影响X线受检者放射防护的因素及对策[J]. 中国民康医学, 2011, 23(22): 2868-2870. DOI:10.3969/j.issn.1672-0369.2011.22.095 |
[12] |
高林峰, 郑钧正, 卓维海, 等. 医用X射线CT主要检查类型所致成年受检者剂量研究[J]. 辐射防护, 2013, 33(02): 74-81. |
[13] |
李鹏, 高林峰, 卓维海, 等. 上海市成年人胸部正位X射线摄影的剂量水平与分析[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3, 33(1): 68-71.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3.01.019 |
[14] |
周刘芳, 操基玉. 徐州市医用X射线受检者放射防护意识和认知水平现状调查[J]. 中国校医, 2011, 25(10): 736-738. |
[15] |
曹磊, 涂彧. 辐射防护知信行认知调查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3, 22(03): 344-346. |
[16] |
刘扣英, 王立群, 方红艳, 等. 医用X射线诊疗检查前受检者防护知识的调查与分析[J].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1, 28(10): 10-11. DOI:10.3969/j.issn.1008-9993.2011.10.004 |
[17] |
唐玉霞. 放射诊疗中受检者防护存在的问题浅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1, 20(04): 429-430. |
[18] |
江东潞, 周伟华, 沈明亚, 等. 苏州市姑苏区社区人群放射防护知识知晓率分析[J]. 医药前沿, 2014(12): 350-351. |
[19] |
郭建华, 闫绒. 大同市放射诊疗机构医用X射线受检者防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基层医学论坛, 2015, 19(21): 2965-29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