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技术的广泛应用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利益,但同时放射性核素也容易通过食物链转移到人体内,对人体产生辐射照射,对人类健康造成一定影响。目前我国已有部分对食品中的放射性核素含量的调查研究,1996年沙连茂等人在茶叶中检测出人工放射性核素137Cs和90Sr[1],2008年张秀莲等人在乐山粮食和蔬菜中检测出天然放射性核素和人工放射性核素137Cs[2],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后,我国有12个省市的蔬菜样品中检测出了人工放射性核素131I[3-6]。四川是核技术应用大省,分布了大量核设施,涵盖从核燃料生产到核设施退役的每个环节,全面了解四川食品中放射性核素水平及对居民所致剂量的影响,建立食品放射性核素基线数据库非常有必要,本单位于2015年和2016年开展了四川省涉核地区五类食品10种放射性核素监测,并估算其对居民所致剂量。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的采集和制备依据GBT 16145-1995《生物样品中放射性核素的γ能谱分析方法》,结合四川省食品生产种类和居民饮食习惯,分别采集涉核的五个市(州)(A~ E)核设施周边(距核设施10 km内)和对照区(距核设施30 km以外)[7]中粮食、蔬菜、茶叶、家畜家禽肉类和奶粉5类样品。样品中茶叶为干茶,蔬菜为茎叶等可食用部分,粮食中的玉米、小麦、大米均为脱壳干样,肉类为可食用肌肉和内脏,奶粉类E市为自产、其他市(州)为外地产市售奶粉。采用塑料袋封装运输,新鲜样品进行洗净、晾晒、烘干处理,所有样品粉碎后装入2 L马林杯样品盒,称重,密封20 d后待测。
各市州食品样品种类及数量见表 1。两年共采集197个样品,其中茶叶9.1%(18/197)、蔬菜39.6%(78/197)、粮食33.0%(65/197)、肉类3.0%(6/197)、奶粉15.2%(30/197)。
依据国家相关标准[8],采用美国ORTEC公司GEM40P4低本底HPGe γ谱仪,测量样品中的238U、226Ra、131I、232Th、137Cs、134Cs、58Co、100Agm、60Co、40K放射核素的比活度,其中粮食、奶粉、茶叶类为干样的比活度,蔬菜、肉类为鲜样的比活度,使用全能峰效率法对谱线进行解谱分析。
1.3 质量控制所用γ谱仪相对探测效率为40%,能量分辨率1.7 keV,计量检定和国内实验室间比对均合格;测量前,使用2 L马林杯菠菜干粉生物样品标准物质(编号15NHH-150301)对系统分别进行了能量和效率刻度,效率刻度核素主要有241Am、109Cd、57Co、139Ce、113Sn、137Cs、133Ba、60Co等,并每3个月进行峰位漂移观察;测量结果均扣除空盒本底,空盒本底测量时间为86 400 s,每个样品测量50 000 s,使用全能峰效率曲线法对样品分析测定,并对时间、密度等信息修正校准。
1.4 剂量估算方法按照GB 18871《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9]中的剂量估算方法结合居民食物摄入量数据[10]对食品所致居民剂量进行估算,见下式:
${E_\mathit{T}} = \sum\limits_j {e{{\left( g \right)}_{j, ing}}} {I_{j, ing}} $ |
e(g)j,ing为同一期间内g年龄组食入和吸入单位摄入量放射性核素j后的待积有效剂量;Ij, ing为同一期间内食入放射性核素j的摄入量。
2 结果 2.1 各类食品中放射性核素含量两年检测的10种放射性核素中,人工放射性核素只检测出了137Cs, 131I、134Cs、58Co、100Agm、60Co均未检测出,检出核素含量见表 2。
以检出样本数除以总样本数得出的检出率来看, 放射性核素的检出率40K(100%)>232Th(50.8%)>226Ra(38.5%)>238U(15.2%)>137Cs(13.2%)。从核素活度来看,茶叶、粮食、奶粉中40K的活度稍高于蔬菜和肉类,其他核素在各类样品中均保持较低的活度,小于10 Bq/kg,大部分小于1 Bq/kg。
2.2 各市州238U、232Th、226Ra、40K天然放射性核素检测结果表 3为各市州238U、232Th、226Ra、40K活度平均值。可以看出2015年和2016年各市州检测结果非常接近, 只有D市的232Th结果相差较大, 对所有D市样品两年232Th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发现只有一个样品2016年比2015年高很多,拉高了2016年232Th检测结果的平均值,其余两年结果整体一致,都处于较低的活度水平。
从表 2中可知,共有26个样品检测出137Cs,检出率为13.2%(26/197)。茶叶、奶粉、蔬菜、粮食、肉类检出率分别为44.4%(8/18)、30.0%(9/30)、9.0%(7/78)、1.5%(1/65)和16.7%(1/6),其比活度均未超过GB 14882-1994食品中放射性物质限制浓度标准[11]。茶叶和奶粉和蔬菜占全部检出137Cs样品的92.3%。E市自产奶粉137Cs含量明显高于川外产奶粉,比活度最大值为2.77 Bq/kg;除一个茶叶样品为比活度2.30 Bq/kg,其余均小于1 Bq/kg。
除5个川外产奶粉,剩下21个川产样品中有10个来自核设施,11个来自对照区。
2.4 食品中放射性核素所致居民年待积有效剂量见表 4。五类食物所致居民总年待积有效剂量平均值为0.22 mSv,最大值为0.72 mSv。其所致居民年待积有效剂量由大到小依次为粮食>蔬菜>奶粉>肉类>茶叶, 占总年待积有效剂量百分比依次为52.3%、18.6%、17.7%、10.5%、0.7%;人工放射性核素137Cs所致年待积有效剂量最大值为5.17×10-5mSv,平均值为7.81×10-6mSv,占所有核素所致年待积有效剂量平均值的十万分之四。
表 2所示,粮食中天然放射性核素238U、232Th、226Ra、40K的比活度平均值分别为1.46、0.09、0.11、159.67 Bq/kg,与张秀莲等人对乐山粮食作物的研究结果1.03、0.79、0.26、47.26 Bq/kg比较,除了40K结果差异较大外其余较为相近,且与资料报道的正常地区稻谷类作物天然放射性核素比活度范围0.08~6.9、0.01~0.2、0.01~2.0、28.8~3900 Bq/kg一致[12]。蔬菜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238U、232Th、226Ra、40K的比活度平均值分别为0.08、0.09、0.04、95.41 Bq/kg,远低于张秀莲[2]对莲花白的研究结果,原因可能在于样品种类、样品处理方法不同。
人类所受辐射照射中既包括天然本底的照射,如宇宙射线、食品中天然放射性核素所致内照射、以及来自自然环境外照射,也包括人类活动对辐射利用产生人工照射,人工放射性核素可作为判定食品是否受到放射性污染的定性或定量指标。人工放射性核素137Cs只来自于核反应堆裂变,核燃料生产过程和铀矿设施并不产生137Cs。食物样品中的137Cs有两个来源,本地核反应堆裂变过程中向环境排放的废水、废气,以及既往核事件释放的137Cs伴随大气的沉降。20世纪全球大气层核试验、切尔诺贝利核反应堆事故、福岛核反应堆事故[13-15]等均不同程度地向全球范围释放137Cs,并且该核素半衰期较长(30.17 a),在产生、释放后可通过大气环流作长距离扩散,并以沉降方式降落至地面,被地表土壤颗粒吸附[16-17]。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经过吸收、富集、转移等过程将沉积在土壤浅表层的放射性核素137Cs转移到了各类食品中。本研究的197个有效样品中,检测出137Cs的样品10个来自核设施周边,11个来自对照区。四川省具有核设施的五个市中只有B、D两个市具有反应堆及退役设施,B、D两市检测出137Cs的样品中只有一个来自于核设施所在地,其他样品均来自于对照区。另外3个不具有反应堆和退役设施的市中也均有137Cs检出。因此,本省食品中的137Cs与当地核设施无直接的相关性,可能由于既往核事件的大气沉降所致。
茶叶(干茶)比活度大概为0.11~2.30 Bq/kg, 同1996年沙连茂等人对其他省份茶叶的研究结果(2.2±0.9)Bq/kg相接近[1]。根据文献报道茶叶、白菜、小麦、草、大米这5种植物中,茶叶中137Cs的浓度是最高的,且其转移系数也最高,茶叶对137Cs具有强烈的富集作用,高于稻谷类植物[18]。这种富集作用很可能是本省茶叶137Cs检出率(44.4%)高的原因。
E市奶粉中137Cs比活度高于川外产奶粉,作者认为这与我国E市的奶牛为在山坡上散养的牦牛,常年以山坡上生长的草为食,由于土壤多年未翻耕,浅表层沉积大量的137Cs,该地区草中137Cs含量高于外地奶厂人工饲料有关,与周强等人[19]对福岛核事故后我国牛奶样品中人工放射性核素137Cs的检测结果一致。
本研究得出的食物所致居民年待积有效剂量平均值0.22 mSv,这与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UNSCEAR)2000年报告中报道,全球天然辐射源所致个人平均年有效剂量为2.4 mSv[20-21],其中大约0.29 mSv是来源于食物,典型范围为0.2~0.8 mSv一致[22]。各类食物样品中137Cs产生的总年待积有效剂量平均值为7.81×10-6mSv不到剂量限值1 mSv的十万分之一,因此食物中的人工放射性核素137Cs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1] |
沙连茂, 邱云殿, 王治慧, 等. 我国市售茶叶中90Sr, 137Cs和144Ce的含量[J]. 辐射防护, 1996(1): 70-80. |
[2] |
张秀莲, 贺良国, 董强, 等. 乐山市食品中放射性核素含量及其所致居民有效待积剂量当量[J]. 职业卫生与病伤, 2008, 23(6): 335-338. DOI:10.3969/j.issn.1006-172X.2008.06.003 |
[3] |
张伟, 秦斌, 侯长松, 等. 我国对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的卫生应对[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2, 32(2): 115-117.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2.02.002 |
[4] |
石二为, 崔勇, 张谦, 等. 日本福岛核事故对辽宁省局部地区环境放射性水平的影响[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2, 32(2): 137-140.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2.02.008 |
[5] |
邬家龙, 孙卫, 王赟, 等. 兰州地区大气气溶胶中日本核电站泄漏核素监测结果分析[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2, 32(2): 141-142.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2.02.009 |
[6] |
娄云, 万玲, 马永忠, 等. 日本福岛核事故所致北京地区放射性污染的监测与分析[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2, 32(2): 129-132.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2.02.006 |
[7]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核电站周围居民健康与卫生监测工作指南[S].2010-08-16
|
[8]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T 16145-1995生物样品中放射性核素的γ能谱分析方法[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5.
|
[9] |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 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标准[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3.
|
[10] |
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13[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3.
|
[1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 14882-1994食品中放射性物质限制浓度标准[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4.
|
[12] |
张景源, 诸洪达, 韩佩珍, 等. 我国食品放射性含量及其所致居民内照射剂量估算[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1988, 8(1): 33-36. |
[13] |
拓飞, 徐翠华, 张京, 等. 云南芒市地区野生食用蘑菇中137Cs、40K含量及所致居民剂量估算[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4, 34(8): 621-624.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4.08.015 |
[14] |
吉艳琴, 尹亮亮, 田青, 等. 应对福岛核事故我国食品和饮用水的放射性监测[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2, 32(2): 125-128.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2.02.005 |
[15] |
拓飞, 徐翠华, 张京, 等. 日本福岛核事故期间环境放射性水平的监测[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2, 32(02): 120-124.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2.02.004 |
[16] |
贺良国, 张一云, 李家柱, 等. 紫色土草地表层土壤137Cs含量与粒度和有机质的相关性研究[J]. 水土保持通报, 2007, 27(2): 43-45. DOI:10.3969/j.issn.1000-288X.2007.02.010 |
[17] |
刘志强, 杨明义, 刘普灵, 等. 137Cs示踪技术背景值研究进展与建议[J]. 核农学报, 2008, 22(6): 913-917. |
[18] |
陆继根.田湾核电站周边137Cs、90Sr在陆地介质中分布和转移研究[D].南京: 南京大学, 2007.
|
[19] |
周强, 徐翠华, 李文红, 张京, 等. 福岛核事故期间北京某菜园露天菠菜和土壤的放射性核素[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2, 32(6): 635-637.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2.06.020 |
[20] |
United Nations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the Effects of Atomic Radiation. Sources and effects of ionizing radiations: UNSCEAR 2000 report to general assembly, Volume 1 sources[R].United nations, Vienna: United Nations, 2000.
|
[21] |
夏益华. 高等电离辐射防护教程[M]. 哈尔滨: 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2010.
|
[22] |
潘自强. 辐射安全手册[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