涎石病指在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及小涎腺的腺体或导管内发生的结石;同时阻塞唾液分泌从而导致继发性涎腺炎症的一组病症[1-3]。由于该病出现时症状明显,病患日常生活质量受到影响,逐渐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重视。下颌下腺是发生涎腺结石最常见的部位,所以下颌下腺的影像学检查就非常有必要,可以提供丰富的影像学信息。以进一步提高对本病认识,为临床医师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有用的影像学信息为目的,现对下颌下腺解剖特点、结石形成机制、临床特点、各种检查方法及表现等方面综述如下:
1 下颌下腺大体解剖及影像解剖下颌下腺为三角形或扁椭圆形,是唾液腺中仅次于腮腺的第二大腺体。于下颌体下缘及二腹肌前、后腹所围成的下颌下三角内。颌下腺分深浅两叶,浅叶较大,是下颌下腺的主要部分,深叶较小,为浅叶的延伸。下颌下腺表面有面静脉、面神经的分支通过; 深面有下颌下腺床,包括下颌下腺导管、舌动脉、面动脉、舌神经、舌咽神经、舌下神经。其中下颌下腺导管长而弯曲,长约5cm,内径约2~4mm,自腺体的内侧面发出,沿口腔底部黏膜深面前行,开口于舌下阜[4]。
下颌下腺正常影像学表现:位于舌骨外上,边界清晰、形态规则、一般不含脂肪,密度均匀,与肌肉相近或略低。但正常人下颌下腺的密度差别较大,CT值在-20 HU~58 HU,可能与体型有关。双侧大小及密度基本相同、下颌下腺及周围脂肪组织、淋巴结均可以清晰显示。健康成人下颌下腺影像测的最大截面范围:左侧长径1.5~3.5cm,横径1.0~2.6 cm;右侧长径1.4~3.8 cm,横径0.9~2.5cm[5-8]。
2 下颌下腺结石产生原因涎石产生的局部因素:1、涎液滞留:常见原因为导管炎症引起管腔狭窄、压迫、阻塞等使涎液排出困难,滞留管腔和腺体内,浓缩后其中无机盐含量增加并沉积形成涎石。2、细菌、异物:管腔和腺体内存在细菌感染或异物,产生钙盐沉积核心,以此核心为基础无机盐沉积并增大形成结石。3、外伤:口腔黏膜微创伤,如鱼骨扎穿黏膜,后期瘢痕挛缩导致管腔狭窄,分泌液潴留,无机盐沉积最终形成涎石。涎石产生的全身因素:体内无机盐代谢和涎液胶体状态对涎石的产生有密切关系。因钙磷代谢失调,血清中钙磷含量升高,涎液中钙磷增加可导致无机盐沉积,最终形成结石。
三大唾液腺腺体中,形成涎腺结石最常见部位于下颌下腺,其中下颌下腺导管最常见。形成因素与各种因素相关,如唾液内黏蛋白含量、唾液在管腔内流动速度、导管走行方向。颌下腺是以浆液性腺泡为主的混合性腺体,其分泌唾液易于滞留[9]。其分泌液内矿物质浓度高,导致矿物质沉积、发生结石[10]。唾液流动性较差,易于淤滞,成为结石形成原因之一[11]。国内学者研究发现患者采用手术方法所取结石形态多为类圆形,或许与唾液的流动沉积有关。有学者认为涎腺结石的形成可能是以脱落的上皮细胞、细菌、异物或者细菌的分解物为基础,钙盐沉积于其上而产生。因此口腔卫生状况欠佳者比口腔状况良好者形成结石可能性更大[12]。其基础解剖结构也是构成结石原因之一。颌下腺导管走行方向加重了唾液淤滞,并且导管表浅,受损后引起导管局部炎症并造成管腔狭窄,加速了结石的产生。Baurmasb等研究发现导管在后部时位于后外下,而在下颌舌骨肌向前走行时却前上内转向;在腺体内,少数腺叶间导管并非全是光滑的管壁,部分向外隆起形成憩室,便于结石在腺体导管内形成。Nahlieli等通过研究发现下颌下腺导管由后外下走向前内上,在下颌舌骨肌后缘突然转向,腺门处结构异常,成“类似骨盆样改变”。近导管口管壁存在与括约肌相似结构[13]。下颌下腺结石的形成由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3 临床特点此病较少见,多见于中年男性。大多呈现慢性炎症表现。少数患者存在其他部位结石。
症状与体征:1、阻塞症状,在进食酸性食物时相关腺体肿大和剧烈胀痛;停止进食后症状可缓解。2、可扪及结石。3、常伴慢性炎症,可见导管口充血、溢脓,易引起腺体继发感染[14]。
4 各种影像检查方法优缺点及主要表现诊断涎石病影像学方法包括:涎腺内窥镜、多普勒超声、下颌横断合片、颌下腺侧位片、涎腺造影、CT、MRI等。
4.1涎腺内窥镜可提高涎石病的诊断敏感性,对于直径小于1.5 mm、矿化程度低的结石较传统检查方法易于发现,并可用于慢性下颌下腺炎症的诊断,能让我们直观地明确病因,并根据结石、充血、炎性渗出、解剖异常等原因通过内镜分别给予对应的治疗,损伤小,诊断和治疗可同期完成[15-17]。
4.2多普勒超声作为安全无创检查方法,行下颌下腺进行扫查时,可对多切面观察,寻找梗阻原因。检查操作方便、无创、可多次检查,并可测量结石大小。能观察腺体形态、大小、内部实质回声、血管及管腔结构;准确判断结石数目、位置、大小。但在钙化不完全病例中可能存在漏诊,腺体结石超声诊断的敏感度约为75%[18]。还可鉴别腺体炎症、腺体肿瘤。急性炎症时颌下腺形态饱满,体积增大,实质回声增高,内部血流丰富,周边可见多个淋巴结肿大,淋巴结形态饱满,内部结构清晰,皮质回声减低,实质内血流丰富;慢性炎症时颌下腺体积可肿大(急性发病时)或缩小,包膜不平,腺体内回声减低,分布不均匀,血流信号可增多或减少。合并结石时超声显示腺体或导管内可见强回声光团,单发或多发,形态、大小各异,部分结石后可见清晰声影,腺体内树枝状导管可见扩张;结石位于主导管内时,结石以上主导管一般可见扩张,腺体周围淋巴结肿大。彩色多普勒血流分级在下颌下腺炎的超声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指导作用[19-20]。
4.3X射线检查包括下颌横断合片、颌下腺侧位片、涎腺造影。横断合片及侧位片对颌下腺结石敏感度仅为60%,10%~30%的涎石不显影,原因是结石与正常解剖结构容易重叠而造成。涎腺造影可诊断涎石,但需通过导管注射造影剂,有一定痛苦,并且适应症受限,在颌下腺急性感染期不能应用[12]。软组织炎症显示较差,腺体阳性结石定位准确性不高,阴性结石易漏诊。
4.4CT包括螺旋CT及CBCT。螺旋CT具有多方位图像重组功能,诊断下颌下腺涎石敏感度及特异性均较高,在我们的病例中诊断正确率达100%。CT表现为沿下颌下腺导管方向走行的大小不等, 形态不一的高密度影, 同时伴有同侧下颌下腺体积增大, 密度欠均等改变, 增强扫描后结石未见强化,对颌下腺结石的显示具有特征性。CT增强扫描观察是否存在并发下颌下腺炎症、周围情况;并发炎症时,颌下腺增大,密度增高,周围脂肪间隙密度增高。还有助于显示局部血管影,可排除邻近组织是否有血管瘤及血管畸形存在所致的钙化及静脉石;有利于除外相应区域颈部其他占位性病变,为临床治疗及选择手术方式提供很好的帮助。其缺点是辐射剂量较高。CBCT是一种新兴影像学检查手段,对颌下腺结石有较大诊断意义,可确定结石数目、大小、定位准确性高,为外科手术提供有利依据[21-22]。颅面部骨骼成像效果较好,更多应用于口腔疾病诊断和帮助制定治疗方案,同时具有辐射剂量较低的优点。
4.5MR应用于下颌下腺的研究,以涎管MR成像研究较为瞩目。MR涎管成像是随着水成像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非侵袭性、较新的检查手段。在了解涎管方面,MR涎管造影可替代传统X线涎管造影[23]。但检查费用太高,扫描用时长,有些患者配合不佳,不能顺利完成。且对于小于3 mm的结石不易显示。
综上所述,随着研究的深入,下颌下腺对机体的重要性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下颌下腺结石发生率高,可利用多种检查方法及时、准确地判定结石的存在与否及其位置、形态、大小及密度,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意义重大。
[1] |
McGurk M, Escudier MP, Brown JE. Modern management of salivary calculi[J]. Br J Surg, 2005, 92(1): 107-112. DOI:10.1002/bjs.v92:1 |
[2] |
游梦, 许来青, 姜曚, 等. 下颌下腺阳性结石的锥形束诊断[J].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14, 32(5): 459-461. |
[3] |
王秀荣, 谢尚煌, 梁冰, 等. 下颌下腺导管结石640层CT诊断[J].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6, 26(4): 606-608. |
[4] |
孙斌, 高峻田, 石亮, 等. 缺血预处理对下颌下腺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J]. 山东医药, 2015, 55(18): 27-29. DOI:10.3969/j.issn.1002-266X.2015.18.009 |
[5] |
张晓磷, 谭一清, 鲁际, 等. 下颌下腺的影像学研究进展[J].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0, 26(2): 276-278. |
[6] |
李运成, 鲁际, 李丽亚, 等. 正常人下颌下腺的多层螺旋CT影像解剖研究[J].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7, 26(6): 558-560. DOI:10.3969/j.issn.1001-9324.2007.06.008 |
[7] |
刘纯义, 赵蕴久. 下颌下腺血管的应用解剖[J]. 解剖学杂志, 1997, 20(4): 407-408. |
[8] |
王泽颖, 颌下腺导管内巨大结石1例[J].临床军医杂志, 2011, 39(2): 354.
|
[9] |
Avrahami E, Englender M, Chen E, et al. CT of submandibular gland sialolithiasis[J]. Neuroradiology, 1996, 38(3): 287-290. |
[10] |
张锡泽, 邱尉六. 口腔颌面外科学[M]. 2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 405.
|
[11] |
Escudier MP, Brown JE, Drage NA, et al. Extracorporeal shockwave lithotripsy in the management of salivary calculi[J]. Br J Surg, 2003, 90(4): 482-485. |
[12] |
匡永才, 李娜, 陈娟, 等. 多层螺旋CT对颌下腺结石的诊断价值[J].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5, 31(3): 509-511. DOI:10.3969/j.issn.1002-1671.2015.03.043 |
[13] |
Nahlieli O, Baruchin AM. Long-term experience with endoscopic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salivary gland inflammatory diseases[J]. J Oral Maxilhffae Surg, 1997, 55(9): 912-918. DOI:10.1016/S0278-2391(97)90056-2 |
[14] |
张辉. 下颌下腺导管结石的诊断与治疗[J]. 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12): 139. DOI:10.3969/j.issn.1671-8194.2013.12.101 |
[15] |
程勇, 龙星, 李小丹, 等. 涎腺内镜对慢性阻塞性涎腺炎的诊治价值[J].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5, 40(2): 131-133. DOI:10.3760/j.issn:1002-0098.2005.02.015 |
[16] |
Maria E, Josepb P, King K, et al. Interventional sialoendoscopy:early clinical results[J]. Am AssocOral MaxillofacSurg, 2008, 6: 954-961. |
[17] |
姚声, 周杰. 下颌下腺导管结石治疗的临床体会[J]. 中国医学工程, 2013, 1(5): 117. |
[18] |
Szalma J, Olasz L, Toth M, et a1. Diagnostic value uhrasonicexaminations si-alolithiasis[J]. Fogorv Sz, 2007, 100(2): 53-58. |
[19] |
高海港, 余善超, 苏光明, 等. 口腔内超声联合探查诊断下颌下腺结石[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2, 28(5): 1015-1016. |
[20] |
刘继延, 赵文峰, 邱麟, 等. 超声对下颌下腺导管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J].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4, 30(4): 289-291. |
[21] |
Ahmad M, Jenny J, Downie M. Application of 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in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J]. Austr Dental J, 2012, 57: 82-94. DOI:10.1111/adj.2012.57.issue-s1 |
[22] |
邵渊, 张少强, 白艳霞, 等. 颌下腺导管结石诊断和治疗方法的选择[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6, 47(9): 863-866. |
[23] |
吴大铭, 俞创奇, 董敏俊, 等. 下颌下腺导管结石的磁共振涎管造影图像研究[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0, 26(6): 811-8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