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核医学和介入放射学应用日趋广泛,作为集医学影像学和临床治疗于一体的新兴学科,其业务范围不断增加和拓宽,相关从业人员的工作量也相应增大。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在临床治疗中需要近台同室操作,核医学工作人员在药物分装、注射过程中均需近距离操作,因此其受照剂量普遍高于普通X射线影像诊断的工作人员[1-2],对这一群体的受照剂量监测越来越受到重视,根据国家标准GBZ 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3],对于工作中穿戴铅围裙的场合,通常应籍佩戴在围裙里面躯干上的剂量计估算工作人员的实际有效剂量,但“当受照剂量可能相当大时(如介入放射学操作),则还需在围裙外面衣领上另外佩戴一个剂量计,以估算人体未被屏蔽部分的剂量”。本文收集分析2015年324名我市介入放射学和核医学科放射工作人员资料,对其佩戴的两支个人剂量计进行监测,并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以了解这两类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和防护水平。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取2015年石家庄市7家三甲医院、1家三级医院(未定等)和1家二甲医院的324名资料齐全的放射工作人员,其中介入放射工作人员287人,核医学工作人员37人。
1.2 方法 1.2.1 分析依据《外照射个人剂量系统性能检测规范》(GBZ 207-2008)、《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GBZ 128-2002)。
1.2.2 剂量计监测使用RGD-3B型热释光剂量仪进行测读,热释光元件为LiF (Mg、Cu、P)玻璃管。放射工作人员佩戴的热释光剂量计(TLD)均以唯一的13位条形码标示。
1.2.3 个人剂量计佩戴、测读和分组每人每周期两支个人剂量计,其中铅衣内的个人剂量计佩带在躯干部位铅围裙内,铅衣外的个人剂量计佩带在左侧颈部水平,分别记录身体被铅衣防护部位和未被防护部位的受照剂量。个人剂量监测每年4个周期,每个周期为90 d。本研究测读的受照剂量为个人剂量当量Hp(10),Hp(10) = (读出均值-本底读出均值) ×刻度因子,铅衣内、外个人剂量剂数值分别以Hw和Hn表示。并根据公式计算年深部剂量当量Hp(10),Hp(10)=0.5×Hw+0.025×Hn,全年四个周期监测结束后,将深部剂量当量转换为有效剂量,对内、外个人剂量计的读数结果进行统计并按照Hw/Hn比值进行分组,当Hn<Hw时,判定为对调佩带或混合佩带;当Hn>Hw时,判定为正确佩带,个人剂量计按实验室要求发放、收回和监测。
1.3 质量控制措施为保证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的准确可靠,该实验室采用了以下保证措施,①TLD盲样比对和监测系统检定。定期参加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组织的实验室间个人剂量监测盲样比对,热释光元件进行本底水平控制,测量系统和检测用的仪器经中国计量院检定合格且处于有效期内;②剂量监测的技术人员均参加国家级技术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③剂量计收发及佩戴的质量控制[2]。剂量计按规定周期收发,缩小佩戴时间误差;各批次剂量计用不同的符号加以区分;加强宣传,讲解佩戴注意事项,发现问题及时纠正。④监测数据的质量控制。在每个监测周期中,对发现的异常剂量数据立即进行原始数据和测量操作流程的核查,确认不存在测量环节的问题后,及时通知放射单位配合调查。去除非工作原因引起的虚假数据,确保剂量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1.4 统计学处理建立EpiDate 3.0数据库,使用SPSS 19.0进行数据分析,统计分析采用频数分布、两配对样本和多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按照《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 18871-2002)和《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GBZ 128-2002)中的规定,职业照射水平剂量限值:连续5年内年均有效剂量不超过20 mSv。任何一年不得大于50 mSv的规定,对9家医疗机构介入、核医学两类放射工作人员的人均年受照剂量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个体受照剂量值均为去除本底后的真值,实验室本底剂量范围为0.152~0.213 mSv,本次调查的人员结构见表 1。
本次调查的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共计287人,其中三级甲等、三级(未定等)、二级甲等医院分别有276、6、5人。监测结果以人均年剂量当量为分析指标,Hn剂量分布范围为0.56~17.76 mSv,Hw剂量分布为0.26~4.02 mSv;各级医院铅衣内人均年剂量分别为0.90、1.14、0.86 mSv;铅衣外为1.96、5.86、1.37 mSv。具体监测分布频数表见表 2。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铅衣内、外各级医院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铅衣内:H=6.686,P=0.035);铅衣外:H=9.488,P=0.009)。将铅衣内外的监测结果进行配对符号秩和检验,各级医院铅衣内、外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三甲医院:Z=-13.953,P=0.000;三乙医院:Z=-14.345,P=0.000;二甲医院:Z=-2.201,P=0.028),铅衣内人均年剂量当量均低于铅衣外,故采取有效的个人防护措施可降低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同时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人员的年有效剂量均小于5 mSv,远低于国家剂量限制(20 mSv/a)[4]。个人剂量监测水平分布见表 2。
核医学工作者共计37人,统计人数均来自三甲医院。铅衣内、外人均剂量分别为0.89、1.37 mSv。采用配对符号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395,P=0.000)。该工种人均年有效剂量超过年剂量限值(20 mSv)的人数为0。见表 3。
统计每组TLD的Hn/Hw比值区间和频数,其中Hn和Hw测读值均高于最低可探测水平,结果显示324对TLD中,正确佩带191对(占59.0%),对调佩带或混合佩戴133对(占41.0%)。三甲医院正确佩戴率为58.8%,三级医院(未定等)和二甲医院正确佩戴率分别为83.3%和40.0%。
根据Hn/Hw比值初步判定个人剂量计佩戴情况,将对调佩戴或混合佩戴的数据剔除,按照Hp(10)=0.5×Hw+0.025×Hn公式计算深部有效剂量,介入放射工作人员深部有效剂量范围为0.19 mSv~1.23 mSv;核医学深部有效剂量范围为0.24~1.11 mSv,总体年有效剂量小于1 mSv的为185人,平均分布率为96.9%;年有效剂量在1~5 mSv的为6人,平均分布率为3.1%。见表 5。
近年来,随着电离辐射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不断扩大,特别是放射诊疗技术在医学等领域的应用日新月异、有条件的医院为了更好地满足患者多层次、多方位和高质量的就诊需求,增加了各级医疗机构介入诊疗、核医学诊断与治疗等放射诊疗业务[5]。经本次调查统计分析发现,被调查的介入放射学和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铅衣内年均有效剂量为0.2~2.26 mSv,年均有效剂量平均值为0.83 mSv;铅衣外年均有效剂量为0.22~17.76 mSv,年均有效剂量平均值为1.89 mSv,铅衣内接受的辐射剂量远低于铅衣外,说明使用铅衣等个人防护用品可以有效地减少受照剂量,对放射工作人员身体健康起到有效保护作用。
本次调查按医院级别对个人剂量监测情况进行了分析,三级医院(未定等)人均年剂量当量最高,其次是三甲医院和二甲医院,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原因可能是三级医院(未定等)工作量较大,同时有些人员操作技能不够熟练导致曝光时间延长,受照剂量增加;三甲医院设备先进,更新及时,人员技能较熟练且防护意识较强使得其受照剂量相对较低;而二甲医院由于医院级别较低,从事放射的人员较少,其工作量也较少,因此接受辐射的时间和机会大大降低。
介入和核医学诊疗人员常需同室近台操作,存在辐射剂量高的风险,同时辐射受照剂量又与手术人员的熟练程度和个人的防护意识有关[6]。本研究放射工作人员铅衣内外均佩戴一支剂量计,通过Hn/Hw比值初步甄别个人剂量计佩戴情况,剔除未正确佩戴剂量计人员的数据,然后根据公式计算工作人员的深部有效剂量,统计得出此类放射工作人员深部年有效剂量区间为0.19~1.23 mSv,年均有效剂量平均值为0.46 mSv,较单纯铅衣内年均有效剂量值低,说明既往可能高估了有效剂量,但低估了非屏蔽部位的剂量。
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年均有效剂量比较,介入、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通常高于其他工种,主要原因如下:①同室操作[7],受照时间长或直接接触放射性同位素;②部分医院的核医学工作场所和介入工作场所不符合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③工作人员少,工作量大(特别是介入工作人员),防护不到位。尤其介入人员由于直接暴露在射线场所内,加之操作技能可能不够熟练导致曝光时间过长或重复操作[8],甚至有些人员为了便于介入操作,未严格按照防护要求使用防护用品,从而导致该工种的实际受照剂量增加。
虽然医院放射诊疗工作量逐年增加,本次调查人均年有效剂量较2009-2011年[9]和2014[10]年无大幅度波动,且绝大多数放射人员的剂量均低于国家标准剂量限值(20 mSv),表明近些年石家庄辖区医疗机构的放射防护与卫生监督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放射工作条件和环境基本符合要求。造成个别较高剂量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因素,如:某些放射工作人员使用个人剂量计不规范,长期将剂量计放置于工作服中,而工作服有时遗放在辐射工作场所内;个别放射工作人员缺乏正确认识,把个人剂量计放到设备旁直接进行照射[11]。因此指导放射工作人员正确使用个人剂量计,确保剂量监测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实现最优化管理的目标很有必要。
4 结论综上所述,石家庄市介入、核医学工作人员因职业所受的辐射剂量是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其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基本达到辐射防护的目的,其铅衣外个人剂量高于铅衣内,采取的有效防护措施能降低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但不同工种之间个人剂量差异较大,因此在放射防护实践中应加强重点工种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与防护。
[1] |
王俊生, 张怡, 林大枫. 2012年深圳市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职业医学, 2014, 41(3): 333-335, 338. |
[2] |
李明芳, 张素芬, 贾育新, 等. 2003-2012年广东省放射治疗和核医学工作人员受照剂量水平分析[J]. 中国职业医学, 2014, 41(5): 527-529, 534. |
[3]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GBZ 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2.
|
[4]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 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标准[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3.
|
[5] |
徐孝波, 殷志跃, 陈秀华. 介入放射时X射线机防护与操作者个人剂量监测[J]. 中国辐射卫生, 2003, 12(4): 224.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3.04.018 |
[6] |
王芳军. 介入诊疗风险防控与法规保障[J].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5, 13(1): 116-118. DOI:10.3969/j.issn.1672-0512.2015.01.048 |
[7] |
胡爱英, 徐辉, 孙全富. 我国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与健康监护[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7, 27(2): 212-214.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07.02.040 |
[8] |
刘永, 陈岩, 师振祥. 2013年石家庄市5家三甲医院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与健康状况的调查[J]. 职业与健康, 2015, 31(12): 1585-1587. |
[9] |
刘永, 孟月杰, 汤志强, 等. 石家庄市2009-2011年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调查[J]. 职业与健康, 2013, 29(8): 943-945. |
[10] |
刘永, 陈岩, 师振祥, 等. 石家庄市二甲以上医院不同诊疗科室2014年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与分析[J]. 医学动物防制, 2015, 31(7): 741-743, 746. |
[11] |
苏萌, 赵健, 米丽娟. 2009-2011年天津市和平区医疗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 职业与健康, 2012, 28(22): 2712-27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