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科作为医院的重要科室,承担着医疗过程中的病理诊断工作,包括:活体组织检查、脱落细胞学检查以及尸检等,为临床提供明确病理诊断,有较高的核心作用。病理科工作具有其特殊性,工作中不可避免地接触到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心理性因素等多种职业危害[1],其工作人员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几率比医院其他科室高[2],为了保护病理科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最大限度地降低工作环境中的危险因素,积极釆取有效措施改善工作环境,现对病理科工作人员职业危害因素及防范措施总结归纳如下。
1 职业危害因素 1.1 物理性因素 1.1.1 锐器、切割等机械影响病理科工作人员在标本的取材、制片、切片等过程中会用到刀、针、钢锯等锐器,操作不慎就存在被刺伤或割伤的可能。当处理组织标本时,如果被污染的锐器刺伤或割伤,标本中携带的致病微生物或病原体会经过破损的皮肤、黏膜进入机体进而引发感染[3]。有报道显示,坚硬锐利的骨组织也可刺伤工作人员皮肤导致肿瘤种植或感染[4]。
1.1.2 噪声病理科使用的换气扇、空调、切片机、自动脱水机、烤片机、封片机、离心机、通风橱等仪器设备在运行时可产生机械性噪声。长期暴露于噪声环境中可引起烦躁、易怒、头痛、疲劳、耳鸣、听力下降、睡眠障碍等症状[2]。
1.1.3 紫外线紫外线照射法是病理科常用的空气消毒方法。眼睛、皮肤黏膜经受一定强度紫外线照射后就会产生皮肤泛红、瘙痒、丘疹、结膜炎等健康危害,重者会诱发皮肤癌变。紫外线消毒时产生的大量臭氧可导致感官刺激症状及呼吸系统疾病。
1.1.4 体位频繁走动,站立时间延长及进行操作时的强制体位可引起静脉曲张、腰背疼痛等。工作人员长时间低头取材、切片、看片易导致颈、肩、腕关节的损伤[5]。
1.2 化学性因素病理科工作中需要使用较多化学试剂,其中有些是有毒化学试剂。常用的有毒化学试剂包括甲醛、二甲苯、丙酮、氨水、冰醋酸、甲醇及免疫组化显色剂的3,3'-二氨基联苯胺(3,3'-diaminobenzidine,DAB)显色剂等。
甲醛在病理科常用于标本的固定、储存,对上呼吸道、粘膜、眼睛、皮肤有强烈刺激作用。研究显示:甲醛室内含量为0.1 mg/m3时[6],有异味及身体不适;当浓度为0.5 mg/m3时,可引起流泪、流涕;当达到0.6 mg/m3时,可引起咽部烧灼感;浓度再高时导致咳嗽、气短、恶心、呕吐、哮喘等症状;浓度达到30 mg/m3及以上时,会致人迅速死亡[7]。甲醛对生殖系统也有损伤,低剂量长期接触甲醛可以导致女性月经紊乱[8],生育能力下降[9]。谢颖等[10]研究显示,甲醛可损伤精原细胞的DNA,诱发染色体突变,引起男性精子变异、变少,出现不孕不育或后代变异。甲醛对注意力、短时记忆、视感知、感知运动速度的准确性等均有一定影响[11]。对免疫系统的毒性也不能忽视,研究表明,甲醛可引起机体免疫系统自稳功能破坏[12],导致免疫功能下降。文育锋等[13]研究显示,甲醛对小鼠的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巨噬细胞功能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二甲苯在病理科常用于组织透明、封片、切片脱蜡等工作流程[14]。研究显示,长期接触二甲苯可引起神经衰弱综合征、中枢神经系统损害[2],并有一定的肾脏、胚胎毒性[15-16]。张自强等[17]研究显示,二甲苯对小鼠脑组织有明显的损伤,且表现为剂量效应关系。
其它化学试剂:二氨基联苯氨(DAB)被广泛应用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其反应产物是一种致癌的诱变剂,丙酮、冰醋酸、甲醇、氨水对人体也有不同程度的损伤。
1.3 生物性因素工作人员每天接触的病理标本中,存在各种病原体及致病微生物,如结核分支杆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人乳头瘤病毒、梅毒杆菌、痢疾杆菌等。在对各种标本进行操作时,这些致病微生物可通过皮肤、眼、口、鼻黏膜等途径进入人体[2],被污染的地面、试验台、仪器等还会产生二次暴露接触。据报道,被HIV污染的锐器刺伤后感染HIV的比率达0.3%,医务工作者因职业接触感染HIV人数日益增多,已引起广泛重视。
1.4 心理性因素病理诊断被誉为诊断“金标准”,病人及其家属对诊断的正确性、诊断的期限期望值较高,这对病理科工作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另外工作强度、业务量大、轮班等因素也会给病理科工作人员带来精神上的压力,长期处于这种高压力情况下极易引起职业心理性损伤,如血管紧张性头痛、原发性高血压、抑郁症等。
2 防范措施 2.1 加强设施建设严格按照《病理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要求,医疗机构内病理科统一管理、集中设置。病理科实验室根据医疗机构病理科生物安全管理细则规定,应达到BSL-Ⅰ、BSL-Ⅱ生物安全防护水平(biosafety level,BSL),取材室、标本室、技术室、细胞室等按BSL-Ⅱ实验室防护标准设计。符合生物安全的要求,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划分明确,有缓冲区及严格的消毒、核查制度。有独立的淋浴间和淋浴设备。
2.2 改善病理科工作环境 2.2.1 标本的管理一般送检的标本需要侵泡在10%中性福尔马林溶液中固定保存,固定液配置后应密封保存在阴凉处,保存时间不超过1个月。由于甲醛易挥发[18],因此,建议容器加盖,容器最好为磨口瓶,并将待检标本集中、密封保存,存放在专用通风橱内。有条件的病理科最好选用全封闭型脱水机以防止甲醛、二甲苯、甲醇等化学物质的挥发、扩散,条件一般的病理科可以在脱水机外加透明的封闭护罩,房间加强通风。
2.2.2 标本的检查及取材规范技术操作行为,不直接用手接触刀片、针头,做到针头不回套帽,充分利用锐器盒分离针头。技术人员对固定过的标本进行巨检时,尽可能用流动水冲洗一会从固定液中取出的标本,既可以冲掉标本表面的甲醛溶液,又可以稀释残余的固定液,同时做好个人防护。取材结束后及时将剩余标本密封保存,避免甲醛挥发。
2.2.3 噪声及电磁辐射的防护常用的仪器设备会发出各种轰鸣声,应对仪器设备定期进行检查、维修、保养,报警声控制在40 dB以下[19]。规范操作人员行为,做到说话轻、关门轻、走路轻、操作轻,以减少噪音污染。年老体弱、孕妇等工作人员不适宜在污染严重的场所工作,应进行岗位调整。
2.2.4 控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常用吸附法、化学法及生物法去除空气中的有害气体。活性炭、竹炭等都具有很强的吸附性能。陈培珍[20]等研究显示,粒状竹炭及负载锰氧化物活性炭对甲醛有较强的吸附性能。化学法是根据有害气体的化学性质,利用某些物质与有害气体产生反应生成无害物质或分解有害气体,从而达到降低有毒气体浓度的目的。目前常用的甲醛消除剂就是利用此原理。段惠敏[21]等研究显示,用亚硫酸钠、氯化铵按1:1摩尔配成1mol/L的混合液进行喷洒,可消除约70%的甲醛。用生物学方法,在室内种植绿色花草可降低空气中有毒物质,绿色植物可以使有毒气体通过自身代谢,转换为有机酸、氨基酸和糖等,从而达到改善室内环境质量的目的,吊兰、芦荟、虎尾兰对甲醛的吸收率在80%以上,菊花、常青藤、铁树等可以吸收二甲苯。此外,还可以用光催化氧化技术、臭氧氧化技术、膜分离技术等去除空气中的有害气体。
2.2.5 废弃物的处理对各废弃物进行分类管理,常见的化学试剂废弃物为甲醛、二甲苯、乙醇等,分装各类废弃试剂,密闭瓶盖,用坚韧耐用黄色垃圾袋封装,外贴标签,注明废弃物产生的单位、重量、科室、种类、日期,由专门人员负责收集,并做好交接记录。废弃的标本、体液等废弃物封装后,定期进行焚烧处理。针头、刀片、破碎玻璃及金属等利器应直接放置于锐器盒内,并在达到2/3前转换,由专人送至医院医疗废物处理站。
2.3 关注工作人员心理健康营造和谐、宽松的工作环境,定期开展户外活动,放松心情,缓解病理科工作人员工作压力及精神倦怠[22],必要时定期安排心理疏导讲座,不断促进工作人员心理健康及工作积极性。
3 讨论一直以来病理科诊断的正确率颇受关注,然而工作人员工作的环境及身心健康却往往被忽视,分析主要的原因为:客观上病理科设置不合理,工作面积狭小、通风设备落后,此外有些病理科、检验科不分,工作人员同时从事两种工作,增加了生物感染的机会;其次,主观上病理科工作人员对职业危害因素认知程度不足,对各暴露危害因素对机体产生的危害程度了解不够,标准预防意识差,缺乏危机观念。现对病理科工作人员职业危害因素及防范措施加以总结归纳,希望能够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有效防止各职业危害因素对工作人员造成的危害[23],保障其身心健康。
[1] |
张萍, 李晓梅. 病理科职业危险及防护措施[J]. 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4): 264. |
[2] |
祁水琴, 平金良. 基层医院病理科职业危害的认知调查分析[J].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3, 5(33): 511-512. |
[3] |
邹兰英, 竺红宇, 任红兵, 等. 病理科工作环境的危害与自我防护[J]. 职业与健康, 2013, 29(7): 876-877. |
[4] |
张弘. 浅谈病理科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危害及预防措施[J]. 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24): 271-272. DOI:10.3969/j.issn.1673-7555.2011.24.225 |
[5] |
Gimeno D, Felknor S, Burau KD, et al. Organizational and occupational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work related injuries among public hospital employees in Costa Rica[J]. Occupational Environment Med, 2005, 62: 337-343. DOI:10.1136/oem.2004.014936 |
[6] |
周中平, 赵寿堂, 朱立, 等. 室内污染检测与控制[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 5-15.
|
[7] |
吴娜.甲醛气敏元件研制及灵敏度特性研究[D].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 2006.
|
[8] |
方光富. 室内甲醛的健康效应[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02, 20(3): 149-151. DOI:10.3969/j.issn.1007-1326.2002.03.025 |
[9] |
Taskinen HK, Kyyronen P, Sallmen M, et al. Reduced fertility among female wood workers exposed to formaldehyde[J]. Am J Ind Med, 1999, 36(1): 206-212. DOI:10.1002/(ISSN)1097-0274 |
[10] |
谢颖, 异义珍, 唐明德, 等. 甲醛对雄性小鼠生殖细胞的毒性[J].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03, 20(2): 84-85. DOI:10.3969/j.issn.1001-5914.2003.02.006 |
[11] |
牛凤兰, 宋德峰, 吕喆, 等. 甲醛的毒性及预防研究进展[J]. 现代预防医学, 2010, 37(12): 2221. |
[12] |
潘绥, 郭维新, 李跃平, 等. 甲醛对人体超氧化物歧酶和神经行为功能的影响[J]. 中国职业医学, 2001, 28(1): 55. DOI:10.3969/j.issn.1000-6486.2001.01.029 |
[13] |
文育锋, 姚应水, 王金权, 等. 甲醛对小鼠免疫系统的影响[J]. 皖南医学院学报, 2001, 20(3): 166-167. DOI:10.3969/j.issn.1002-0217.2001.03.005 |
[14] |
夏娟, 夏勤, 刘智, 等. 医院病理科职业危险因素与防护[J]. 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26): 151-152. |
[15] |
马晓钟, 徐兵, 孙荣斌, 等. 居室内装修后空气中苯系物污染状况[J]. 检测分析及治理, 2009, 19(2): 390-391. |
[16] |
许真. 室内空气主要污染物及其健康效应[J]. 卫生研究, 2003, 32(3): 279-282. DOI:10.3969/j.issn.1000-8020.2003.03.032 |
[17] |
张自强, 刘玉梅, 朱雪敏, 等. 二甲苯对小鼠脑组织损伤的研究[J]. 中国兽医杂志, 2014, 50(7): 78. DOI:10.3969/j.issn.0529-6005.2014.07.029 |
[18] |
范卫, 周元陵, 金复生, 等. 医院病理科医师接触甲醛的健康影响[J].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06, 23(6): 466-468. |
[19] |
张星华, 徐遂转, 魏春玲, 等. 医务人员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对策[J].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12, 11(1): 261. |
[20] |
陈培珍, 刘俊劭, 蒋慧华. 吸附法降低室内甲醛的研究[J]. 武夷学院学报, 2012, 31(2): 35. |
[21] |
段惠敏, 郭光美, 李淑芳. 室内空气甲酸消除剂研制[J]. 中国公共卫生, 2006, 22(2): 204-205. DOI:10.3321/j.issn:1001-0580.2006.02.039 |
[22] |
闫晓燕, 肖虹. 浅谈病理科职业暴露及防护措施[J]. 山西医药杂志, 2016, 45(10): 1179. |
[23] |
郭宏艳, 金惠琴, 安文文, 等. 对病理科职业危害的思考[J]. 卫生职业教育, 2015, 33(3): 158-1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