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安全所;
3.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4.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2. Notional Institute for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China CDC;
3. Beijing Children's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4. Children's Hospital Capital Institute of Pediatrics
随着放射诊疗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广泛应用,在促进诊疗技术进步、提高诊疗水平、造福就诊患儿的同时,如果防护不当将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不必要的危害。儿童由于各个组织器官的质量和尺寸发育不成熟、空间结构更加致密,以及身体结构弱小,是辐射的敏感人群。流行病学研究已证实对电离辐射致癌而言,儿童的风险大约为成人受照的10~15倍[1],是全年龄组人群的2~3倍[2]。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UNSCEAR)2013年发表了题为《儿童辐射照射的效应》的报告[3],该报告认为辐射致癌在儿童期具有很大的变异性,与年龄、性别以及肿瘤类型等相关,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国际关注。放射检查实践的正当化和防护最优化是降低患者剂量的主要手段。国内关于患儿家长放射检查辐射风险认知的研究较少,加强患儿家长放射检查辐射风险认知的健康教育极其重要。本研究选择北京三家大型综合及儿童专科医院,开展患儿家长放射检查辐射风险认知的研究,旨在了解相关人群的辐射风险及放射防护的认知程度,为今后医院加强患儿家长辐射风险认知的管理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择2016年9-11月在北京两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和一家三级甲等专科医院前来就诊能独立完成答卷者,愿意接受横断面调查就诊患儿家长。入选标准:①同意合作;②自愿接受调查者。排除标准:①知情,但不同意参加调查;②语言障碍或智力缺陷者;③有明显的心理或精神疾病者;④其他可能干扰、不合作、影响调查完成者。
1.2 研究方法本研究在前期文献、专家讨论和预调查的基础上,编制适合就诊患儿家长放射检查辐射风险认知的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内容包括:①个人及家庭一般状况:性别、年龄组别、民族、与子女关系、文化程度、职业、患儿性别及就诊方式等。②对辐射基础知识的知晓评价及相关问题。③对辐射健康效应影响的评价。④对医疗照射相关信息健康教育评价。
1.3 调查方法首先选择沟通能力强,对核辐射有一定了解的人员进行培训,作为本次调查的调查员;其次,由经过培训的调查人员现场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员提前向就诊患儿家长说明填写要求及调查目的, 获取对方同意后,请其填写调查问卷;最后由调查人员将问卷当场收回并检查有无遗漏,有遗漏者及时填补。
有效问卷是指问卷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以及有无关键项空项或缺项。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3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回收率98.5%。调查过程中3人拒访。
1.4 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调查问卷回收后,调查员对调查问卷审核和处理,对200份有效问卷进行编号,采用epidata3.1进行数据录入。数据录入完毕后,进行数据清理、核查和纠正。最后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 23统计软件分析,统计方法主要有:①描述性分析,包括频数、均数、标准差、构成比等。②多因素分析,多重线性回归(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4]分析等。
2 结果 2.1 就诊患儿家长的基本情况各医院就诊患儿家长调查人数、受访者的性别、年龄、民族、职业、文化程度、与患儿关系、患儿性别、患儿就诊地点等人口学信息,见表 1。结果可见受访者女性略多于男性。年龄最小23岁,最大67岁,平均年龄35.4±7.56岁。年龄组20~29岁占21.0%;30~44岁占68.5%;45~59岁占9.5%;60~69岁占1.0%。年龄分布以青、中年就诊患儿家长为主。其中干部及职员占48.5%,工人占15.5%,农民占10.0%,医护人员及教师占9.5%,家务及待业占10%,个体及其他占6.5%。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占11.5%;高中/中专/技校占17.0%;大专占17.5%;本科占34.0%;硕士占16.0%;博士占4.0%,有一半以上就诊患儿家长接受过大学教育。就诊方式,住院患儿占48.5%,门诊占32.0%,急诊占19.5%,患儿就诊方式比较均衡。
对辐射风险认知的知晓状况客观评估是指针对辐射基础知识问答中有明确答案,能判断对错的题目,以50%为基线值,>50%认知水平较高,≤50%为认知水平中等偏下。
就诊患儿家长对辐射基础知识客观评估7道题有4道题正确回答的得分低于50%,处于中下水平,具体结果,见表 2。7道题目回答正确由高到低排序中,接受CT检查是否受到电离辐射照射回答正确的占80.0%;在医院拍片或者透视是否受到电离辐射照射回答正确的占79.5%;接受心电图检查是否受到了电离辐射照射回答正确的占59.5%;电离辐射标志回答正确的占44.5%;接受超声检查是否受到电离辐射照射回答正确的占41.5%;孩子接受放射性检查,接受放射线剂量最大回答正确占24.0%;接受核磁检查是否受到电离辐射照射回答正确的占17.5%,是所有条目中正确回答得分最低的题目。
就诊患儿家长辐射知晓客观评估(基础知识总分)最小值0分,最大值7分,平均分3.46±1.58,通过多重线性回归分析(Linear Regression)可以看出,具体结果见表 3。就诊患儿家长性别、民族、年龄均不会影响辐射基础知识的知晓程度(P>0.05),而文化程度、职业对就诊患儿家长辐射基础知识的知晓程度有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就诊患儿家长对儿童接受放射诊断健康影响的认知状况, 结果显示,73.5%认为放射诊断对孩子有影响,14.0%不知道,12.5%认为没有影响,见表 4。
就诊患儿家长对放射线检查担心影响健康状况,结果显示,有75.5%家长不会担心放射线对健康影响而放弃,24.5%会担心而放弃检查,具体结果见表 5。
患儿在做放射检查时防护用品佩戴情况, 结果显示,45.5%就诊患儿家长回答没有佩戴,35.0%家长回答佩戴个人防护用品,19.5%回答不知道,具体结果见表 6。说明就诊患儿家长明确知道使用防护用品只占1/3人数。
结果显示,75.0%就诊患儿家长没有接受过辐射知识及防护宣传;18.0%就诊患儿家长接受过相关知识和宣传;7.0%就诊患儿家长不知道,具体结果见表 7。说明就诊患儿家长平时接触辐射防护知识很少,需要加大宣教力度。
结果显示,52.0%就诊患儿家长需要通过专业培训获取辐射健康宣教的知识;27.5%就诊患儿家长需要现场讲座获取;9.5%需要宣传挂图获取;7.5%需要分发宣传资料获取;1.0%需要互联网电视获取;1.5%需要报纸获取;1.0%需要广播获取,见图 8。其中专业培训和现场讲座是就诊患儿家长希望获取辐射知识及健康宣教的最佳途径。
就诊患儿家长辐射知晓程度客观评估10道客观问题,7道题有4道题正确回答<50%,处于中下水平。其中,辐射基础知识客观评估7道评估问题得分最小值0分,最大值7分,平均分3.46±1.58。研究结果表明,辐射基础知识正确回答由高到低排序中,接受CT检查是否受到电离辐射照射正确的占80.0%,是所有条目中回答正确比例最高的问题;随着现代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发展,CT在临床广泛应用,受检者在获得医疗诊断的同时受照射剂量超标和对健康的影响也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5]。患儿家长在回答医院拍片或者透视是否受到电离辐射照射正确的占79.5%;这是因为医院拍片已经成为临床常见的辅助诊断检查,这些检查所在的科室均在放射科进行,有一定的辐射影响,所以就诊患儿家长知晓程度较高,是回答正确得分较高的题目。而回答接受心电图检查是否受到了电离辐射照射正确占59.5%;回答电离辐射标志正确的占44.5%;接受超声检查是否受到电离辐射照射正确的占41.5%,这说明就诊患儿家长对心电图、辐射标志、超声检查的了解还不够全面,提示相关部门应当加强辐射防护相关知识的培训和健康教育。在回答核磁检查是否受到电离辐射照射正确的占17.5%,有82.5%就诊患儿家长认为核磁有电离辐射照射,是所有条目中正确回答人数最低的题目。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Lmaging, MRI)能够为临床检查提供可靠的图像资料[6],它是医院大型放射检查项目之一,就诊患儿家长都是医生根据病情主动进行诊疗,根据病情而定并不是常规检查。另一方面,患儿家长辐射知识相关培训较少,接受过培训的患儿家长占18.0%,没有接受过占75.0%,不知道占7.0%,因而对核磁检查是否有辐射知识比较匮乏,回答正确的人数较少。提示相关部门加强患儿家长辐射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提高其对放射检查辐射风险的认知。
多重线性回归分析(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可以看出,性别、民族、年龄均不会影响就诊患儿家长辐射基础知识的知晓程度(P>0.05),而文化程度、职业对辐射基础知识知晓程度有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就诊患儿家长一般资料中,就诊患儿家长职业分布有10.0%为家务待业,说明家务待业的家长为抚养孩子全职在家,会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关注儿童成长,因而辐射相关知识要高于其他人群。其次,就诊患儿家长中有9.5%为医务人员和教师,因为医务人员以前在学校接受过专业医学知识培训,教师也需要群览博书提高自己的知识领域,因而辐射基础知识得分也要高于其他人群。在文化程度中具有大学本科及硕士患儿家长因接受文化知识较多,所以辐射知识得分较高。而具有博士学历的患儿家长只有8位,由于样本量较少本次调查无统计学意义(P>0.05)。
3.2 就诊患儿家长医疗照射对健康影响认知度本研究显示,就诊患儿家长在儿童接受放射检查时,73.5%认为对儿童健康有影响,12.5%认为没有影响,14.0%不知道。说明大部分就诊患儿家长知晓医疗照射对儿童身体健康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也仍有一部分家长对此不了解或存在认知的误区。因此,相关组织或部门应当加强对医疗照射风险的健康宣教。
75.5%就诊患儿家长在医生开出放射检查时,不会因担心放射线对健康影响而放弃,24.5%的家长会担心而放弃检查。说明就诊患儿家长在儿童生病时比较信任医务人员,不会因为放射检查可能出现的辐射风险而放弃治疗;同时,也说明小部分就诊患儿家长对放射诊断的风险认知还不够。
调查就诊患儿在医院进行放射线检查时佩戴防护用具,35.0%就诊患儿家长认为佩戴了;45.5%就诊患儿家长回答没有佩戴,19.5%回答不知道。说明就诊患儿家长明确知道使用防护用品人数只占1/3。本研究结果显示,就诊患儿家长文化程度和职业是其辐射知识的影响因素(P<0.05),其中职业中医务人员及教师只占9.5%,由于职业和文化程度不同患儿家长对放射检查特殊防护知识还不全面。这提示医院管理部门,实行放射科防护的督查政策,保证防护工作的顺利进行[7],另一方面,加强就诊患儿家长诊疗过程中辐射防护相关知识,提高自我辐射防护意识。
3.3 提高医院健康教育管理策略,加强患儿家长医疗照射辐射知识防护及其健康宣教途径、形式及内容,因地制宜促进患儿家长辐射防护的认知水平研究结果显示,75.0%就诊患儿家长没有接受过辐射知识及防护宣传;18.0%就诊患儿家长接受过相关知识和宣传;7.0%就诊患儿家长不知道。说明就诊患儿家长辐射防护知识以及获取健康宣教的途径接触很少。在调查就诊患儿家长希望获得辐射相关知识的途径,结果显示前三种为,52.0%就诊患儿家长需要通过专业培训获取;27.5%就诊患儿家长需要现场讲座获取;9.5%需要宣传挂图获取;说明医院要加大健康教育管理策略,增强人们自我保健意识、改进和维护自身健康[8]。尤其随着“健康中国2030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针对患儿家长医疗照射辐射风险的健康宣教更应该在宣教途径、形式及内容上加以改进,加大专业培训和现场讲座,同时充分利用宣传挂图、分发资料、互联网电视、报纸广播等多元化健康宣教方式,因地制宜促进患儿家长辐射防护的认知水平。
综上所述,加强就诊患儿家长辐射风险认知的健康教育,针对不同患者疾病关注度和主题需求,要在健康宣教途径、形式、内容上更加实用性、丰富性、多样性。尤其随着北京市2017年4月8日《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出台及全面实施,降低CT、核磁、PET等大型设备检查项目价格,在方便患者的同时,也可能会出现这些检查项目使用频次增加。应针对就诊患儿及家长加强辐射科普知识宣传,提高参与防护的主动性,从而更好的提高相关人群的辐射防护意识及认知水平。
[1] |
EJ Hall, AJ Giaccia著, 卢铀, 刘青杰, 等译.放射生物学: 放射与放疗学者读本[M].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5: 137-229.
|
[2] |
United Nations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the Effects of Atomic Radiation.Source and effects of ionizing radiation medical radiation exposures, Annex D.UNSCEAR 2000 Report to the General Assembly with annexes[R].New York: 2000.
|
[3] |
United Nations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the Effects of Atomic Radiation. Sources, Effects and risks of ionizing radiation: UNSCEAR 2013 report. Volume Ⅱ, Scientific Annex B: Effects of radiation exposure of children[R]. New York: 2013.
|
[4] |
方积乾. 卫生统计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238.
|
[5] |
郭震. CT检查中的辐射与防护[J]. 医疗装备, 2016, 03: 44-45. |
[6] |
吴俊峰. 磁共振成像设备的质量管理和维护[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6, 23: 119-120. |
[7] |
戴丽君. 介入放射工作的防护现状与措施[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7, 03: 164-166. |
[8] |
Mahmud A J, Olander E, Eriksén S, et al. Health communication in primary health care-a case study of ICT development for health promotion[J]. Bmc Medical Informatics & Decision Making, 2013, 13(1): 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