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上海市胸科医院;
3. 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
4. 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监督所
近年来, 我国临床核医学发展迅速。文献报道临床核医学的新技术及新设备近年来得到了大力发展, 并且核医学诊疗频次、种类以及核素总用量也在不断增长[1]。
电离辐射风险性近些年来一直都是研究热点[2-3]。由于核医学科工作场所环境的特殊性, 有报道表明核医学科工作人员职业受照剂量是所有放射工作人员中剂量较大的一类[4], 因此对于核医学诊疗所致周围人员剂量受到重视。核素99mTc和18F作为临床核医学诊断常见核素, 由于99mTc和18F物理半衰期分别为6.02 h和1.83 h, 诊断摄药量一般在30 mCi以内, 因此一般作为临床核医学门诊检查手段, 受检者检查完毕后直接离开核医学科, 不需要住院隔离。而在实际工作中, 很多受检者往往是医院其他科室的住院患者, 比如骨科、肿瘤科等科室的住院患者, 这些患者检查完毕离开核医学科后直接到达相关科室, 而相关科室的医护人员由于没有直接从事与电离辐射照射相关的工作, 并没有纳入职业放射工作人员按期进行职业照射监测, 国际及国内标准[5-7]并未对单例核医学检查患者作出特别的出院限制, 但对于日常工作中会接触到核医学科诊断检查病人的其他科室的医护工作人员来说, 由于本身不作为职业放射工作人员来对待, 而每天可能接触到大量核医学检查患者, 其辐射安全性与接触单例受检者来说还是不同的, 目前还未见相关研究报道。
本研究主要针对99mTc和18F诊断受检者的密切接触者的辐射剂量进行研究, 以对其辐射安全性进行更好地评估。本研究工作对99mTc和18F诊断受检者摄入核素后周围辐射剂量率、累积剂量进行了监测, 对周围人员的辐射剂量进行了评估。
1 材料与方法 1.1 测量仪器受检者体外辐射剂量率采用PM 1703M型个人剂量探测仪进行测量, 床边布点以及体表累积剂量采用GR-200A型热释光探测器进行探测, 热释光剂量计采用RGD-3E型热释光剂量读出仪进行测读。
1.2 估算方法受检者摄药后体外0.5 m和1.0 m处24 h内的累积辐射剂量是通过不同时间测量到的剂量率曲线拟合获取体内衰减常数, 然后求积分得到。
1.3 测量方法体外辐射剂量率测量:在受检者1/2高度处距离正中体表 0.5 m和1.0 m进行测量, 测量时间为受检者注射药物后1/60 h, 0.5 h, 1 h及24 h不等。床边累积剂量测量:在受检者头部位置床边两侧布点4处, 测量1 d累积辐射剂量, 布点示意图见图 1。
共测量了60例受检者体外辐射剂量率, 99mTc和18F核素诊断受检者各30例, 身高从159 cm到178 cm不等, 99mTc和18F平均摄药量分别为25 mCi和8 mCi。摄药后0~4 h受检者体外0.5 m和1.0 m处剂量率见表 1。
由表 1可以看出, 注射药物后, 18F检查受检者剂量率普遍高于99mTc受检者, 随时间PET扫描受检者剂量率下降迅速, 这与18F发生光子能量大于99mTc发射光子能量以及半衰期短于99mTc有关。由表 1还可以看出, 经过4 h, 受检者体表 1.0 m处剂量率基本都将至2 μSv/h以下。美国标准AAPM报告[5]指出1 MBq的18F施用后当时1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为0.092 μSv/h, 依据本项目的施用8 mCi进一步计算, 可得到对于18F检查来说, 1 m处最大周围当量剂量率应小于21 μSv/h, IAEA[6]推荐对于施用25 mCi的99mTc检查的患者1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应小于19 μSv/h, 本研究测量到的30例18F和99mTc受检者服药当时1 m处当量剂量率均值分别为26 μSv/h和20 μSv/h, 略大于AAPM与IAEA推荐值, 因此对于部分当量剂量率大于推荐值患者来说, 应该在留观室稍候待剂量率降低到推荐值。
进一步, 考虑到日常工作中可能接触多例受检者的不属于放射工种的其他科室的的医护人员的辐射安全, 对1.0 m处不同核素受检者剂量率趋势进行了分析, 得到99mTc和18F体外剂量率随时间变化公式分别为
在受检者摄药后24 h进行剂量率测量, 其值基本在环境本底水平波动范围内。因此本研究工作主要对受检者体表及床周处24 h内的累积剂量进行了测量, 受检者体表剂量以及床周剂量的确定可以对密切接触者的剂量的评估提供参考。相关累积辐射剂量测量值见表 2。
由表 2可知, 对于18F和99mTc扫描受检者, 其摄药后24 h内体表平均辐射累积剂量测量值分别约为244 μGy和353 μGy, 床周累积剂量测量值分别为25μGy和38μGy, 临床核医学常见两种核素诊断所致受检者周围24 h累积辐射剂量未见明显差异。
本工作对不同核素受检者1m处不同接触时段的累积剂量进行了估算, 估算模型中, 分别假定受检者注射核素后第3.17 h, 3.5 h以及第4 h为医护工作者的接触时间, 0~24h为亲属的密切接触时间。分别计算不同接触时间段的累积剂量, 其结果见表 3。
由表 3数据可知, 对于受检者的密切接触者如亲属公众等, 假定摄药后24 h保持1.0 m距离的接触照顾, 则对核素F-18检查来说其累积剂量约为49 μSv, 完全满足标准[7]对于普通公众1 mSv和对慰问者或探视人员剂量约束值5 mSv的要求。假定受检者核素F-18诊断前后入住普通病房, 考虑对周围人员的影响, 包括普通病房的相关医护人员, 假定24 h接触距离均为1.0 m, 则按此条件接触50例患者可能达到普通公众1 mSv的剂量限值, 而实际上入住普通病房后, 医护人员与受检者的接触时间按分钟计, 远低于24 h的接触时间的估算条件。
则假定医护人员从受检者注射后第3 h接触1 h, 则每人次接触剂量约为3 μSv, 则若达到1 mSv的年度普通公众剂量限值, 原则上可以接触到333例病例。在对相关接触者的辐射安全进行评估时, 可依据本工作估测数据进行预测。
3 结论本工作监测了临床核医学常见诊断核素18F和99mTc所致受检者体外辐射剂量率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18F和99mTc刚施用时所致受检者1 m处体外辐射剂量率与国际标准推荐值可比, 测得24 h后受检者体外辐射剂量率基本为环境本底水平。
本工作同时测量了24 h受检者体外累积辐射剂量以及对0.5 m和1.0 m处不同接触时间段累积辐射剂量进行了估算, 测量值和估算值可用于评价相关密切接触者辐射安全性以及指导相关人员进行辐射防护。
[1] |
Yi Y, Zheng J, Zhuo W, et al. Trends in radiation exposure from clinical nuclear medicine procedures in Shanghai, China[J]. Nucl Med Commun, 2012, 33(3): 331-336. DOI:10.1097/MNM.0b013e32834f2a28 |
[2] |
Sun Z, Inskip P, Wang J, et al. Solid cancer incidence among Chinese medical diagnostic X ray workers, 1950-1995: estimation of radiation related risk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
|
[3] |
Kim J., Bang Y, Lee W. Living near nuclear power plants and thyroid cancer risk: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2016, 87: 42-48. DOI:10.1016/j.envint.2015.11.006 |
[4] |
张卫媛, 易艳玲. 上海市2010-2014年部分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6, 9: 700-702.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6.09.014 |
[5] |
Madsen M, Anderson J, Halama J, et al. AAPM Task Group 108:PET and PET/CT shielding requirements[J]. Med Phys, 2006, 33(1): 4-15. |
[6] |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Release of patients after radionuclide therapy. IAEA Safety Reports Series No.63[R]. VIENNA: 2009.
|
[7]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 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