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
3.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是放射防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的重要内容。个人剂量监测数据既是评价辐射防护效能的重要因素,也是评价管理水平及进行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的重要科学依据。现就2010-2014年度湖北省部分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情况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监测对象2010-2014年间委托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个人剂量监测的单位中的放射工作人员,包括从事医用诊断放射学、介入放射学、核医学、放射治疗、工业探伤、工业辐照及其他工业应用等工种的放射工作人员。
1.2 监测仪器用于元件测读及退火的仪器为北京防化研究院生产的RGD-3B型热释光剂量仪和V型热释光精密退火炉;探测器为北京防化研究院、北京光意润通公司生产的LiF(Mg、Cu、P)粉末和GR200A型圆片探测器;人员佩戴的剂量盒有北京光意润通公司生产的TLD469型和自制塑料盒两种,分别用于放置圆片与粉末探测器。
1.3 监测方法依据《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开展监测,将经过退火处理好的探测器装入剂量盒做制成剂量计,分发给被监测的放射工作人员佩戴。佩戴周期为3个月,全年共监测4个周期。放射工作人员将个人剂量计佩戴于左胸前,在工作中需要穿戴铅围裙的放射工作人员将剂量计佩戴在铅围裙内,部分放射工作人员在铅衣内外各佩戴一枚剂量计。剂量计回收后由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剂量检测。
1.4 质量控制① 粉末探测器经80~200目过筛,圆片探测器先经过统一退火,用辐照器照射一定剂量,测量并按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的条件进行筛选后使用。探测器每两年更换一次。②定期委托国家计量检定部门进行热释光剂量测量系统的检定,并参加全国个人剂量监测技术比对。③两次检定期间对热释光测量系统进行期间核查,方法为照射一批标准探测器,读出器给出的评定值之间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等于10%(评定值=测读值×刻度因子)。
1.5 数据处理对测量过程中出现的超过剂量限值者,及时进行异常情况调查,保证结果的真实性;对一个监测周期内监测结果大于1.25 mSv的人员受照情况进行高剂量调查,如非职业照射引起的异常结果,则赋予名义剂量(工作人员前十二个月中受到的平均剂量或同一工作组其他工作人员平均剂量);检测结果小于测量系统最低可探测水平(MDL)时,检测结果记录为1/2MDL。
1.6 统计学处理本文中图、表数据依据各自然年度监测结果,运用卫生部外照射个人监测管理子系统进行统计。
2 结果 2.1 2010-2014年湖北省部分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总体情况见表 1。2010-2014年间,平均每年监测单位数490家,平均每年监测人数6319人,平均年集体有效剂量为2.83人·Sv,五年的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54 mSv/年。
而从图 1、图 2可看出湖北省放射工作人员数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呈逐年降低的趋势。
表 2为2010-2014年间监测的主要工种的放射工作人员的年集体剂量、人均年有效剂量及年有效剂量频数分布情况,放射工作人员职业类别依据《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进行划分。本次分析的七类放射工作人员中:①从监测人数来看,医疗类人数最多的工种是诊断放射学,非医疗类人数最多的工种是工业探伤。②从人均年有效剂量来看,人均年有效剂量较大的是介入放射学、核医学和工业探伤,五年间介入放射学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最大为2.21 mSv/年,最小为0.52 mSv/年,平均1.08 mSv/年,呈逐年降低的趋势,降低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自2012年开始部分单位开始为介入放射学人员佩戴两枚剂量计(铅衣内外各一枚),从而更科学地得到介入放射学人员的有效剂量;核医学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最大为1.02 mSv/年,最小为0.34 mSv/年,平均0.73 mSv/年,呈逐年降低的趋势;工业探伤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最大为1.32 mSv/年,最小为0.78 mSv/年,平均1.12 mSv/年。③从年集体剂量来看,诊断放射学与工业探伤人员的年集体剂量相对较大,核医学、介入放射学、放射治疗、工业辐照及工业其他应用人员的年集体剂量相对较小。④监测的绝大多数放射工作人员的年有效剂量小于1 mSv。年有效剂量位于1~4.99 mSv区间较多的主要是诊断放射学、介入放射学和工业探伤的人员,年有效剂量位于5~19.99 mSv区间的个例也主要是诊断放射学、介入放射学和工业探伤的人员,有13例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大于等于20 mSv,主要来自于放射诊断学,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一年出现7例年剂量限值大于20 mSv的个例,分别来自于放射诊断学、介入放射学和工业探伤三个工种的人员。⑤回收的异常情况调查表也未能明确说明产生异常剂量的原因、有的甚至未反馈异常情况调查表,最终按实际检测结果进行记录和报告。
2010-2014年期间,监测的放射工作人员平均年集体有效剂量为2.83人·Sv,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54 mSv/年,远远低于我省1991-1997年平均剂量水平(1.14 mSv /年),放射工作人员的人均年有效剂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且下降到并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说明期间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措施是有效的,并满足国家相关法规标准的要求,能较好地保障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权益。
不同辐射类型的放射工作人员群体中,从事诊断放射学的放射工作人员仍是个人剂量监测的主体。与其他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的人均年有效剂量和年集体有效剂量相比,从事放射诊断学的放射工作人员年集体有效剂量最高,从事介入放射学、核医学和工业探伤的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高于其他类型。目前,虽然核医学与介入放射学人员的人数占所监测人员总数不足20%,但随着放射技术在医学领域的更广深的应用,这两类人员数量在逐年增长,他们贡献的年集体剂量不容忽视。放射防护措施的逐年改善使得从事核医学和介入放射学的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整体上呈现了逐年下降的趋势,但由于其工作环境的特殊性,仍存在比其他工种职业照射更高的风险。在目前防护措施没有根本解决的前提下,可以采用合理的分配工作任务的方式,工作人员可定期轮换,减少职业接触时间。除使用现有的防护用品和防护设施来屏蔽射线,尽可能的降低个人受照剂量外,应尽可能创造条件,给这类工作人员佩戴肢端和眼晶体个人剂量计,以便全面、科学、客观的监测其受照剂量。
五年间,工业探伤人员对年集体剂量的贡献随监测人数的增加逐年增多,湖北省工业探伤放射工作人员年集体剂量的主要贡献者是核电站停堆后进入现场进行管道检修的人员,由于这类人员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已不可避免受到较高职业照射的风险。目前除使用现有的防护用品和防护设施来屏蔽射线外,还应减少职业接触时间。
针对五年来发放的异常剂量调查表,大部分单位反馈了异常剂量调查结果,从反馈的结果看,大多是未正确使用个人剂量计导致误照射;而2010-2014年间有13例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20 mSv,主要来自于放射诊断学,而2014年出现7例年剂量限值大于20 mSv的个例,而回收的调查表也未能阐述其原因,值得进一步深入调查。
因此,加强宣传教育、完善放射诊疗单位个人剂量监管工作制度,提高放射工作人员对个人剂量监测重要性的认识和防护意识,完善对达到调查水平和超剂量限值的监测数据的核查工作,并加强行政监管力度等,对合理科学保障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权益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急需的。
[1] |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 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2.
|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GBZ 128-2016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6.
|
[3]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S].2007-03-23.
|
[4] |
陈祖云, 李琼, 房晓光, 等. 1991-1997年湖北省放射工作人员剂量监测结果与评价[J]. 中国辐射卫生, 1999, 8(4): 208-209. |
[5] |
胡爱英, 徐辉, 孙全富. 我国职业外照射个人监测与健康监护[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7, 27(2): 212-214.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07.02.0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