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DS是早产儿中最常见的危重症之一,由于早产导致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发育不成熟,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缺乏,是本病的主要原因[1],体重愈低,胎龄愈小,RDS的发生率愈高,死亡率亦愈高[2]。早产婴肺又称未成熟肺,是早产儿中一种常见的较重病症,异常妊娠加快了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成熟,但肺组织发育不成熟,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发育不良而形成本病,如早产婴肺治疗不当时,亦可出现并发症RDS[3]。如何鉴别早期RDS(Ⅰ级)及早产婴肺,是我们影像学科的重中之重,现将唐山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两组、各100例RDS及早产婴肺患儿的X线胸片予以回顾性分析,旨在找出一个对鉴别二者具有特异性的X线征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两组病例均为我院新生儿科2010年3月-2014年4月期间收治的住院患者,所有患儿均在我院出生。100例RDS患儿中,男61例,女39例,胎龄<33 w 57例,34-36 w 43例,胎龄最小者29 w,其主要症状为出生后2-3 h出现呼吸窘迫、呻吟、肺部呼吸音低或出现明显的“三凹”征等;100例早产婴肺中,男53例,女47例,胎龄<30 w 58例,30-33 w 42例,出生体重<1500 g 79例,>1500 g 21例,其中双胞胎5例,临床表现主要为呼吸暂停、心率缓慢或呼吸节律不规整,有时可伴有呻吟。
1.2 检查方法床旁胸片设备为德国AGFA DX-D100移动式数字摄影X线机,曝光条件为56~58 kV、4~6 mAs,患儿仰卧于曝光探测器板上,利用压枕等物品使其制动,对好中心线,将光圈调至患儿胸部大小,然后曝光,最后应用AGFA-CR后处理系统将图像调至最佳并打印出胶片。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χ2检验。
2 结果 2.1 RDS影像学表现及结果 2.1.1 影像学表现(1) 肺野透亮度减低:此征可在RDS各期出现,如病情没有得到控制,此征可逐渐加重。(2)肺野颗粒状阴影:早期可表现为两肺野散在小颗粒状阴影,病变进展后,小颗粒状阴影就会逐渐密集、融合,甚至可达“白肺”程度。(3)支气管充气征:病变早期无此征[4],病变中晚期可出现此征,且随病变进展,此征愈发明显。(4)心膈面及心缘模糊不清,见于重症病例。
2.1.2 结果出生后2~4 h、第一次床旁胸片所有患儿均未见叶间裂显影。仅表现为两肺野透过度减低、散在小颗粒状阴影者87例,此期表现相当于RDSⅠ级;表现为两肺野透过度减低、较多小颗粒状阴影者13例,其中有3例出现了模糊的、不确切的“支气管充气”征,此期表现介于RDSⅠ级、Ⅱ级之间。出生后2 4h、36 h复查时,27例患儿病情进展,出现了典型的“支气管充气”征,相当于RDS Ⅲ级-Ⅳ级程度。由于临床上早期即应用了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干预治疗及其它对症治疗,多数患儿痊愈,其中2例行呼吸机治疗后出现气胸、纵隔积气及皮下气肿,死亡1例,放弃治疗1例。
2.2 早产婴肺影像学表现及结果 2.2.1 影像学表现(1) 弥漫性颗粒影;(2)肺门区条束状阴影;(3)肺透过度减低;(4)多数患儿合并左向右分流之PDA。
2.2.2 结果出生后2~4 h、第一次床旁胸片显示:出现两肺散在小颗粒影和肺野透过度减低者43例;出现肺门区条束状阴影、弥漫性颗粒影57例,其中合并右侧叶间水平裂显影者39例,合并左侧斜裂显影者2例。大多数患儿经简单吸氧、静滴速尿等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1例患儿后期出现新生儿肺炎合并气胸、纵隔积气后,家属放弃治疗。
2.3 两组患儿X线床旁胸片叶间裂显影率的比较两组患儿叶间裂显影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 1。
RDS及早产婴肺的临床及影像学转归:本次研究中,两组患儿床旁胸片的拍摄时间均选择在生后2~4 h内,旨在第一为临床提供早期的影像学诊断,第二就是观察RDS及早产婴肺的临床及影像学演变过程。本研究结果证实,RDS的临床及影像学改变是一个由轻到重的过程,而早产婴肺的临床及影像学改变则是一个由重到轻的过程。本组100例RDS第一次(生后2~4 h内)拍片时,临床症状就相对较轻,仅有轻度呼吸窘迫、呻吟、肺呼吸音低,床旁胸片表现亦较轻,显示为双肺分布不一小颗粒影且透过度不同程度减低。在24、36 h复查时,未应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治疗的24例患儿临床及X线表现渐进性加重,临床上表现为呼吸窘迫明显加重,出现明显的“三凹”征,此时X线表现亦明显加重,表现为肺野透过度明显减低及出现了典型的“支气管充气”征;76例患儿可能由于家境较好、患儿性别或临床症状等因素,早期即应用了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干预治疗,73例患儿临床及X线表现渐进性好转,另3例由于病情较重,虽应用了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干预治疗,但其影像学表现亦进展到了肺野透过度明显减低及出现了典型的“支气管充气”征的程度。本组100例早产婴肺生后第一次(2~4 h内)拍片时,临床症状就较重,有呼吸暂停,心率缓慢及呼吸节律不整,床旁胸片表现亦较重,肺野透过度明显减低,存在广泛小颗粒影,其中41例出现了叶间裂显影征。而在24、36 h复查时,患儿的X线表现明显好转,肺野透过度迅即改善,颗粒影明显减少,24 h时复查时既有19例叶间裂影消失,48 h复查时余下22例叶间裂影消失,此时该组患儿临床症状亦明显减轻。通过以上分析,患儿首次拍片时间对二者的鉴别也很重要,即早产婴肺患儿经简单吸氧、静滴速尿等对症治疗后复查时,临床及X射线表现就会迅即好转,而RDS患儿如不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干预治疗,多数患儿的临床及X射线表现就会迅即加重。
叶间裂显影征在RDS及早产婴肺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叶间裂菲薄,成人厚度≤1 mm,正常情况下很少显影,只有极少数患儿由于X线与叶间裂矢状面平行且垂直射入时可出现叶间裂显影征象。可想而知,以时记龄新生儿的叶间裂将更加菲薄,显影更加困难。只有当叶间积液、支气管炎或肺炎引起的叶间胸膜炎时才可能显影,但以时龄计算的新生儿发生病毒性或细菌性支气管炎及肺炎的几率又很低,所以只有当出现叶间积液时才能显影。此次研究中,100例RDS第一次(生后2~4 h)拍片,无1例叶间裂显影,原因是RDS的病理基础为肺内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缺乏,导致肺泡进行性萎缩,故出现肺泡积液或叶间积液少见。100例早产婴肺患儿第一次(生后2~4 h)拍片,有39例右侧叶间水平裂及2例左侧斜裂显影,这是因为有部分早产婴肺患儿的X射线表现是以湿肺改变为主。早产婴肺是因为异常妊娠加快了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成熟,但肺组织发育不成熟,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发育不良而形成。由于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发育不良,就会导致部分较重患儿肺液吸收、转运障碍,从而可引起肺泡积液及叶间积液的发生,由于叶间积液的出现,故而导致了叶间裂显影。通过以上分析得出,早产儿在出生后2~4 h拍第一次床旁胸片,只要出现叶间裂显影,即可诊为早产婴肺,从而排除了RDS的诊断,这样就为临床诊断提供了重要的影像学依据,对临床治疗及患儿的预后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样也证实了叶间裂显影征是鉴别RDS及早产婴肺的重要征象。当早产婴肺未出现叶间裂显影征时,RDS(Ⅰ级)和早产婴肺的鉴别就有一定的困难,这时就应该密切结合临床,如RDS有不同程度的早产后窒息、进行性呼气性呼吸困难、呻吟及明显的“三凹”征等症状,而早产婴肺却只是呼吸浅而快、呼吸不规则,没有明显喘憋、进行性呼吸困难及明显的“三凹”征等症状,籍此可以鉴别。
[1] |
潘恩源, 陈丽英. 儿科影像诊断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243-345.
|
[2] |
Fidanovski D, Milev V, Sajkovsski A, et al. Mortality risk factors in premature infants with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treated by mechanical ventilation[J]. Srp Arh Celok Lek, 2005, 133(1-2): 29. DOI:10.2298/SARH0502029F |
[3] |
胡娅莉. 早产儿常见并发症的诊断与处理[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3, 19(2): 78. DOI:10.3969/j.issn.1005-2216.2003.02.008 |
[4] |
梁秀梅, 苟正权.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临床X线诊断(附4例X线及病理分析)[J].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3, 19(12): 1150-1152. DOI:10.3969/j.issn.1002-1671.2003.12.0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