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从上世纪80年代初传入我国至今,已成为与内科、外科治疗学并驾齐驱的第三大治疗学科,它的出现使放射科医师从单一的辅助性诊断走向诊断与治疗的临床第一线,同时也使临床医师进入到了放射医学行列[1]。
由于需要在导视下进行长时间、大曝光量的操作,导致介入操作者和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相对较高,所致辐射剂量超出了普通X射线检查的数十倍甚至数百倍[2]。而且,很多从事放射介入的操作者为临床科室医生,对X射线机的操作规程不甚熟悉,且对防护知识了解较少,防护意识淡薄,不充分利用机器的回放功能而长时间在透视条件下观察影像的变化[3],增加了操作者的暴露机会。为了解西安市医疗领域中介入放射工作人员X射线受照情况,笔者对部分从事介入放射诊疗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水平进行了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我市10家三级医疗单位,将其从事介入诊疗的放射工作人员全部作为研究对象,共纳入研究对象160人,入选人员各组性别、年龄、体重等指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手术类型包括脑血管造影、冠脉造影、肝脏肿瘤介入、输卵管介入以及经皮穿刺引流术。
1.2 监测设备及监测程序个人剂量测量设备包括RGD-3B型热释光剂量仪(北京核仪器厂)、HW退火炉(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和LiF(Mg, Cu, P)探测器(片状元件,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以上设备均已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定期做好刻度、比对和盲审考核,结果均合格。根据《职业性外照个人监测规范》(GBZ 128-2002)[4], 监测技术人员均参加全国个人剂量监测培训班并取得培训合格证书。对纳入研究的160名介入工作人员进行指导,正确佩戴剂量计,避免人为误照等错误做法,使测定结果准确、可靠、有代表性。
1.3 检测方法LiF探测器经240℃恒温退火10 min。每支剂量牌中装四个元件,手术前将LiF热释光剂量元件分别放在铅帽、铅围脖、左右胸部、生殖腺位置、膝关节位置的铅围裙内外,分别测量介入工作人员眼晶体、甲状腺、左胸部、右胸部、前列腺、下肢的吸收剂量。手术后立即用RGD-3B型热释光剂量仪读数。采用同批LiF(Mg, Cu, P)片状的TLD作跟随本底,结果扣除本底值。
1.4 统计学分析利用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分别采用了t检验、方差分析,及对方差分析具有显著性意义的数据进一步进行两两比较(LSD),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手术类型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介入手术中放射工作人员各部位平均受照剂量见表 1。表中汇总五项介入手术中五个不同部位的辐射剂量,五个部位分别进行铅衣内外采集数据,每台手术平均曝光时间为10 min。
对表 1中不同部位铅衣内外受照剂量进行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 2。
对铅衣外不同部位间受照剂量进行比较,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进一步进行两两比较,结果发现眼与甲状腺、膝关节与生殖腺的受照剂量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部位间均具有明显差异,见图 1。对铅衣内各部位间受照剂量进行比较,结果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图 2。
影响介入放射工作人员暴露水平的因素很多,如辐射防护措施、操作内容和技术手段、不同的影像设备、采像方式等[5-7]。本次研究结果发现,介入放射工作人员铅衣内/外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工作人员工作时穿铅衣对降低其受照剂量具有一定意义。从铅衣外不同部位间受照剂量的比较中可以发现,胸部受照剂量明显高于其他部位,这与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床边操作有关,工作过程中,胸部受到射线直接照射的机会最大。在对工作人员进行有效防护后,铅衣内不同部位间受照剂量的比较结果显示,普遍受到工作人员的重视的胸部与生殖腺均得到较好的防护,但甲状腺与膝关节则容易被忽视,其中膝关节的受照剂量明显高于其他部位。这与彭见亮等[8]的研究结果有所不同。对此,可增加附加的防护设施,降低下肢的受照剂量,已有研究指出,床下球管机和C型臂X射线机分别安装固定式和可移动式铅屏风(床侧防护板);床上球管机安装悬吊式可旋转铅玻璃,其中悬吊式玻璃可使剂量降低2/3左右。如果介入工作量大,应增加手术人员数,以降低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9]。
结合现代介入放射工作的特点和现状,加强我市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和相关管理人员的防护知识培训,增强其防护意识,主动佩戴防护工具是降低工作受照剂量的有效途径。
[1] |
胡利丰, 董文骏, 王群利. 介入放射学的辐射防护问题[J]. 中国辐射卫生, 2004, 13(4): 304-306.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4.04.041 |
[2] |
McFadden SL, Mooney RB, Shepherd PH. X-ray dose and associated risks from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procedures[J]. Br J Radiol, 2002, 75(891): 253-265. DOI:10.1259/bjr.75.891.750253 |
[3] |
徐孝波. 介入放射学防护现状与对策的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06, 15(1): 103-104.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6.01.062 |
[4]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GBZ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2.
|
[5] |
Irie T, Kajitani M, Itai Y. CT fluoroscopy-guided intervention:marked reduction of scattered radiation dose to the physicians hand by use of a lead plate and an improved I-I device[J]. J Vasc Interv Radiol, 2001, 12(12): 1417-1421. DOI:10.1016/S1051-0443(07)61701-1 |
[6] |
Padovani R, Rodella CA. Staff dosimetry in intervention cardiology[J]. Radiat Prot Dosimetry, 2001, 94(1-2): 99-103. |
[7] |
赵中庆, 郑风兰, 李晓剑. 两种机型在介入放射治疗中对操作着的防护比较[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3, 23(4): 497-498. |
[8] |
彭建亮, 娄云, 冯泽臣, 等. 3种介入术中工作人员的辐射剂量水平分析[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 2011, 31(4): 395-397.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1.04.005 |
[9] |
楚彩芳, 张钦富, 赵艳芳. 河南省省直医疗单位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调查[J]. 中国辐射卫生, 2009, 18(4): 442-4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