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放射诊疗操作时,介入放射工作人员须在X射线下进行,有时几乎完全暴露在辐射场中,此外,由于介入诊治时间较长,导致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在床边操作可能受到较大的辐射剂量[1]。国内外的放射学界开展了大量相关的工作,包括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和健康效应的调查研究等[2]。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尽管所受的辐射剂量较高,但是他们对辐射的危害和严重性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3]。
本研究通过对2012-2015年山东省35家医疗机构的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年有效剂量变化的趋势,提出降低辐射剂量的建议。
1 对象与方法 1.1 仪器设备热释光剂量仪(解放军防护研究院生产,RGD-3B型)、热释光片(GR200A型,LiF(Mg,Cu,P) TLD,圆片状,直径4.5 mm,厚度0.8 mm)、热释光远红外精密退火炉(军事医学研究院生产,2000B型)、TLD剂量盒。
1.2 TLD的收发和监测个人剂量计佩戴于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的铅衣内部,不同人员的热释光剂量计有唯一的数字编号,常规监测周期不超过90 d,在每个监测周期的规定时间内到实验室送检并更新TLD。用Hp(10)估算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所接受的有效剂量。剂量计回收后由实验室进行相关剂量测量。按照《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 [5]中规定的方法对剂量计进行本底控制、筛选、退火和测读。
1.3 技术规范与标准《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 (GBZ 128-2002) [5]、《外照射个人剂量系统性能检验规范》 (GBZ 207-2008) [6]、《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GB 18871-2002) [4]等。
1.4 质量控制 1.4.1 设备检定和TLD比对为保证剂量计的监测质量,热释光测量仪和热释光剂量计等每年均经过中国计量研究院进行检定和刻度。2012 ~ 2015年均参加了全国卫生系统个人剂量监测盲样比对,每次评定结果均取得优秀成绩。
1.4.2 热释光剂量元件的质量控制建立热释光剂量元件质量控制的刻度系统,每次发放前,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热释光元件在137Cs γ标准源辐射场中进行照射,检查其分散性,保证分散性在5%之内。不符合质量要求的TLD,做到及时剔除。
1.4.3 异常数据的核查与现场调查按照《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 (GBZ 128-2002)的规定,当放射工作人员的年受照剂量达到并超过5 mSv时,应进一步进行调查。山东省目前的监测周期为不大于90 d,每个监测周期均确定相应的调查水平参考值,大于相应的调查水平参考值为异常剂量,然后对原始数据和测量操作流程进行核查,当确认不存在实验室测量环节的问题后,通知医疗机构配合调查,除去非工作原因引起的虚假数据,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1.5 监测对象选择2012-2015年山东省开展介入放射学工作的各级医院共35家。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包括介入临床医生、介入护理人员、介入放射医师和介入放射技师等所有从事介入诊疗工作的人员。
2 结果 2.1 不同年度的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水平调查表 1可以看出2012 ~ 2015年间,山东省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数量从535人增加至932人,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平均每年增长18.6%;人均年有效剂量从2012年的1.5 mSv/a降低至2015年的0.4 mSv/a,4年的人均年剂量为0.83 mSv/a,低于《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GB 18871-2002)规定的放射工作人员年剂量限值的1/20,整体上呈逐年降低的趋势。人均年有效剂量超过20 mSv的人数也有降低的趋势。4年间超过年剂量(20 mSv/a)的人数累计为15人,占比0.5%,其中2012年超剂量的人数最多(6人)。
2012-2015年间,对于5 mSv及20 mSv的人群组,人数分布比NR5及NR20呈现随时间而减小的趋势; 集体剂量分布比SR5总体上也基本呈现随时间而减小的趋势,但集体剂量分布比SR20无此趋势。
2012-2015年,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同时佩戴2枚剂量计的人数逐年缓慢增加,铅衣外的人均年有效剂量大约是铅衣内的2 ~ 6倍。铅防护衣对射线的衰减率分别为69.2%、73.8%、84.1%、53.6%。
3 讨论介入放射学是以射线影像诊断为基础,在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引导下,通过利用导管、穿刺等技术对某些疾病进行非外科手术治疗、明确病变性质和取得组织学以及生理、病理、生化等资料的一门新兴学科[7]。尽管介入放射诊疗的创伤小、合并症少、恢复快,但是在介入诊疗时由于防护难度大,X射线曝光量时间长,致使介入放射工作人员接受较高水平的全身暴露或者局部器官的长时间暴露,特别是近年来介人放射学应用领域的扩展,导致辐射剂量超出了普通X射线检查的数十倍至数百倍[8-9]。因此,对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的分析,尤为重要,并为相关人员加强防护水平发挥指导作用。
为了尽可能减少放射工作人员的辐射危害,《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GB 18871-2002) [5]中做出了相应的规定,任何工作人员的职业照射水平应不超过以下限值: ①由审管部门决定的连续5年的年平均有效剂量(但不可作任何追溯性平均),20 mSv; ②任何一年中的有效剂量,50 mSv; ③眼晶体的年当量剂量,150 mSv; ④四肢(手和足)或皮肤的年当量剂量,500 mSv。从2012-2015年的山东省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的分析发现,山东省大部分介入放射工作人员所受的辐射剂量处于较低的水平,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年集体有效剂量和人均年有效剂量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总体上相对安全。主要原因为: ①山东省作为医疗大省,近年来不断加大对医疗单位及放射工作人员的管理力度。②从事介入工作的单位多数为省级医院或地市级的大医院,其防护条件相对较好。
据其他省市报道,2013年宁夏地区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人均年剂量水平为3.1 mSv/a[10]。2006-2008年间,北京市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变化范围0.57 ~ 1.88 mSv/a[11]。2010-2014年间,北京市海淀区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人年均有效剂量变化范围为0.16 ~ 0.46 mSv/a[12]。2004-2014年间内蒙古地区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人年均有效剂量变化范围为1.63 ~ 6.38 mSv/a[13]。本次研究发现,山东地区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人均年剂量水平为0.83 mSv/a,基本处于中等水平。
《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GBZ 128-2002)中规定,当受照剂量达到并超过5mSv/a时,应调查超剂量的原因。本次调查数据显示,超剂量的人员主要集中在某几家医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医院管理不当及医生的重视程度不够。②某些医院工作量大,工作人员数量又相对有限。③实施介入放射学手术的医生的熟练程度及手术难度不同。④防护衣过重,工作人员实际工作中不方便。这就要求: ①各医院的管理人员应当根据每个工作人员在各监测周期的累积结果,合理安排放射工作人员数量及手术量,以降低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②加强对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知识培训及技术培训,提高防护意识及手术的熟练程度。③减少曝光时间或降低投照条件。④购置新型的轻便式防护衣。
据报道[14],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通过使用有机玻璃防护屏、混合防护屏等屏蔽防护措施和佩戴防护用品能极大的降低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受照剂量,分别按照头、胸、手、腹、下肢依次降低。在防护衣内和铅衣外的相应部位同时佩戴两枚剂量计可以更加真实的了解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防护衣物的防护效果以及介入操作现场的辐射剂量水平等情况[11]。Jankowski J等介绍介入放射学个人剂量监测系统[15],他们发现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及其助手的辐射剂量是所有医学放射工作人员中最高的。本次调查发现,山东省近年来佩戴两枚个人剂量计的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在逐年增加,数据显示,铅衣外的人均年有效剂量大约是铅衣内的2-6倍,铅防护衣对射线的衰减率为53.6% ~ 84.1%。此数据与其他文献报道[16]相比低估了铅衣的防护效果,可能与一些工作人员不能完全遵守佩戴要求,将铅衣内外的热释光剂量计佩戴颠倒有关。
调查中还发现,一些医院的从事介入放射学的临床医生未按照放射工作人员进行管理,未佩戴个人剂量计,在某种程度上也导致了对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的低估。这也将是医院及卫生行政部门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及难点。总之,降低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的辐射剂量涉及到介入放射工作的每个环节,监督部门加强管理的同时,相关的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并且完善辐射防护措施。
[1] |
UNSCEAR.Sources and effects of ionizing radiation[P].New York: United Nations, 1993, 69-71.
|
[2] |
宋福祥, 刘智慧. 放射性介入操作中患者和工作人员辐射剂量及健康危险[J]. 医学综述, 2008, 14(24): 3797-3800. DOI:10.3969/j.issn.1006-2084.2008.24.038 |
[3] |
李琼, 杨想军. 心内科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水平调查[J]. 中国辐射卫生, 2004, 13(4): 278.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4.04.022 |
[4] |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 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3.
|
[5]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 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S].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2.
|
[6]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 207-2008外照射个人剂量系统性能检验规范[S].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
[7] |
吴恩惠. 医学影像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355.
|
[8] |
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电离辐射源与效应[M].太原: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
[9] |
Mc Fadden SL, Mooney RB, Shepherd PH. X-ray dose and associated risks from radiofrequency catheterablation procedures[J]. Br J Radiol, 2002, 75(891): 253-265. DOI:10.1259/bjr.75.891.750253 |
[10] |
李鸿成, 夏瑞, 卢桂才, 等. 2013年宁夏地区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5, 37(10): 1193-1194. |
[11] |
娄云, 马永忠, 万玲, 等. 北京市放射性职业人员受外照射个人剂量8年监测结果分析[J].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2010, 36(5): 300-304. |
[12] |
于久愿, 刘宇光, 冯泽臣. 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5年监测结果分析[J]. 首都公共卫生, 2015, 9(3): 130-133. |
[13] |
许潇, 卢丽丽, 王成国. 2004-2014年内蒙古地区部分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分析[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6, 36(2): 138-142.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6.02.012 |
[14] |
盂冰, 闰琳, 由京周. 介入放射工作者受照剂量调查及防护措施应用职业[J]. 卫生与应急救援, 2004, 22(3): 133. DOI:10.3969/j.issn.1007-1326.2004.03.013 |
[15] |
Jankowski J, et al. System for personal dosimetry in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J]. Radiat Prot Dosimetry, 2002, 101(1-4): 221-4. |
[16] |
Na YH, et al. Deformable adult human phantoms for radiation protection dosimetry: anthropometric data representing size distributions of adult worker populations and software algorithms[J]. Phys Med Biol, 2010, 55(13): 3789-811. DOI:10.1088/0031-9155/55/13/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