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是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及保障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的重要技术手段, 是放射性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规范和加强个人剂量监测工作, 对切实保障放射工作人员、受检者和公众的健康安全, 对做好放射卫生工作, 控制防护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现就2014年和2015年宁夏部分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2014年和2015年宁夏省级医疗机构及部分企业放射工作人员, 包括诊断放射学、介入放射学、牙科放射学、放射治疗、核医学、工业探伤、矿物和矿石处理、石油和天然气工业以及其他共9个职业类别。
1.2 仪器测读装置为RGD-3B型热释光剂量仪, 监测元件为2013年经中国计量院检定合格的氟化锂[LiF(Mg, Cu, P)]圆片探测器。
1.3 方法按照《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规范》[1]的要求, 采用热释光剂量监测方法。每年监测4 -6个周期, 放射工作人员工作期间佩戴于胸前2-3个月收回进行检测, 同时发放另外一套剂量计。
1.4 质量控制个人剂量监测人员每年定期参加中国疾控辐射安全所举办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技术培训班; 剂量元件定期进行筛选, 2~3年更换一批次元件; 测量系统每年进行剂量检定; 实验室每年参加全国放射卫生技术机构检测能力考核, 测量值与真值的误差控制在5%以内。对监测中的剂量异常者, 及时进行剂量核查, 对不属于正常照射的数据予以修正。
2 结果 2.1 放射工作人员有效剂量分布由表 1结果显示, 两年共监测1475名放射工作人员, 集体有效剂量为1.876人·Sv。2014年人均年有效剂量为1.16 mSv/a, 2015年人均年有效剂量为1.41 mSv/a, 平均为1.29 mSv/a。两年间的剂量 < 5 mSv的放射工作人员共1436人, 占总监测人数的97.36%, 各年的频度分别为96.94%和97.88%。两年间剂量> 5 mSv, 共有39人, 占总监测人数的2.64%, 其中大于50 mSv的只有一例。
由表 2结果显示, 诊断放射学的监测人数最多, 为960人, 占总监测人数的65.08%。年集体有效剂量为1.250人·Sv, 为各职业类别之最, 占总年集体有效剂量的66.63%。说明个人剂量监测的主要对象是从事诊断放射学的放射工作人员, 在日常医疗照射及工作中, 诊断放射学是集体剂量也是最大的。介入放射学监测人数为209人, 年集体有效剂量为0.312人·Sv, 为第二位, 占总的年集体有效剂量的16.63%。
监测结果显示, 尽管2014年至2015年监测人数减少, 但从事介入放射学的放射工作人员的监测人数仍在增加, 且人均年有效剂量也比前一年高。核医学两年监测人数基本一致, 但2015年人均年有效剂量增大很多, 成为当年所有工种之最(见表 3~表 4)。说明随着放射技术应用, 许多医院开展介入放射学和核医学, 从事介入放射学的放射工作人员人数增加; 又因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心脑血管患病率有所增加, 致使介入放射学和核医学的工作量加大, 致使年集体剂量与人均年有效剂量均变大。
2014年和2015年共监测1475名放射工作人员, 两年的总集体有效剂量为1.876人·Sv, 人均年有效剂量1.29 mSv/a, 每年人均有效剂量均低于最优化水平(国家标准规定年剂量限值20 mSv/a的1/10)[2], 两年共有9人剂量> 20 mSv, 占总监测人数的0.61%, 因此绝大多数职业人员的工作场所是安全的。
4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监测结果显示, 两年的人均年有效剂量从2014年的1.16 mSv/a到2015年的1.41 mSv/a, 人均年剂量的增加, 与介入放射学和核医学工作人员剂量增加有关, 应加大对这两类放射工作的防护, 有效降低人员受照剂量。
2014年的牙科放射学的人均年有效剂量为3.52 mSv/a, 是所有工种之最。由于牙片机本身工作条件较低, 输出剂量较小, 工作人员易于防护, 从事牙科放射学的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应当是较小的, 该结果是由于工作人员仪器操作不当以及防护不到位所致, 应进一步提高牙科放射学放射工作人员的防护意识。
针对以上问题,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加强放射工作人员辐射防护教育与培训工作, 加深放射工作人员对个人剂量监测重要性的认识, 正确佩戴个人剂量计。二、完善个人剂量监测异常值调查, 严格按照本人签字、主管院长签字及单位加盖公章程序执行, 同时向卫生监督所通报, 充分利用监督职能, 使个人剂量监测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3]。三、根据核医学、介入放射学工种的岗位特点, 提高介入放射学和核医学工作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工作场所防护意识、加强工作环境的防护。为了更准确的了解这两种工作人员实际受照情况, 要求对从事核医学和介入放射学的放射工作人员在铅防护衣内外各佩戴一个剂量计。同时进一步改善这放射工作人员的防护条件, 完善工作的操作规程, 更好的保障放射工作人员健康与安全, 有效防止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发生。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GBZ 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2.
|
[2] |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GBZ 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2.
|
[3] |
黄润玲, 谭汉云. 2003-2005年广州市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0, 19(1): 49-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