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诊断X射线机房防护检测为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日常性检测工作。自卫生部1978年发布了《医用诊断X射线卫生防护规定》以来,经过1987年GB 8279-87、2001年GB 8279-2001、2002年GBZ 130-2002和GBZ 138-2002多次修订,于2014年5月1日实施了GBZ 130-2013《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防护要求》 [1]。在此标准附录B.6“X射线设备机房防护检测”中重新规定了散射模体参数,箱壁材料为有机玻璃制作,模体尺寸由旧标准250 mm × 250 mm × 150 mm变更为新标准300 mm × 300 mm × 200 mm [2]。注满水后,标准水模体散射体由原来9.4 kg增加到18 kg,即标准水模散射体质量增加到原来2倍,移动使用很不方便。在日常机房屏蔽检测中,科学、准确测量屏蔽体外剂量率对防止有害的确定性效应的发生,并限制随机性效应的发生率[3],保障放射工作人员、公众及其后代的健康与安全显得尤为重要[4]。如果机房屏蔽足够好,是否使用散射体,均不能检测到X射线; 反之,如果次屏蔽体外存在泄漏X射线(即有或无散射体均能检测到泄漏X射线),那么,两者之间偏差具体有多大。笔者在1例有泄漏射线的X射线设备机房防护检测中(该机房铅玻璃安装时,未能与边框实体墙充分搭接,留有缝隙),对放置和未放置标准水模散射体进行屏蔽测量并对结果进行比较。
1 材料和方法 1.1 仪器设备乌鲁木齐市某医院北京万东医疗有限公司HF50-R型高频医用诊断X射线机,球管型号日本东芝E7843X,球管参数150 kV,500 mA,阳极靶角12°。标准尺寸为300 mm × 300 mm × 200 mm的水模散射体并注满水。451P-DE-SI加压电离室巡测仪,能量范围20 keV ~ 2MeV,最小量程0 ~ 5 μSv/h,读数响应时间5 s,所使用检测设备经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校准合格,并在计量周期内使用。
1.2 方法HF50-R型高频医用诊断X射线机设定曝光条件120 kV,100 mA,0.5s,SID =100 cm,调整射野大小25 cm ×20 cm,投照方向向下。标准水模散射体置于诊断床上。在有标准水模散射体和无标准水模散射体两种情况下,分别在铅玻璃外30 cm(按图 1监测点)进行重复测量并记录读数,求得各个点均值。测量数值经过仪器响应读数时间(5 s)和X射线剂量当量校准因子(校准因子的不确定度U =6.2%,k =2)修正。
分别在有标准水模散射体和无标准水模散射体的情况下,对X射线设备机房铅玻璃外30 cm处的1 ~ 5点进行了测量,测量点位见图 1,结果见表 1。从表 1中可以得知,机房铅玻璃(铅玻璃未与边框实体墙充分搭接)外同一监测点,有标准水模散射体测量值均大于无标准水模散射体,最大空气比释动能率差值为1.90 μGy/h,最小差值为1.44 μGy/h,测量值最大相差3.1倍,即无标准水模平均测量结果仅为有标准水模测量结果36.7%。
从检测结果分析,在日常医用诊断X射线机房屏蔽放射防护检测工作中,若次屏蔽体外存在泄漏X射线,则无标准水模平均测量结果仅为有标准水模测量结果36.7%,这就说明,在检测过程中,如不按规范加水模散射体,测量值会被大大低估。从而大大增加放射工作人员或周围公众受到不必要照射的风险。尽管依据GBZ 130 -2013中5.4(b) “摄影机房外人员可能受到照射的年有效剂量约束值应不大于0.25 mSv”要求,经推算该机房外人员年有效剂量约束值未超过国家标准0.25 mSv,但在进行真实评价、计算屏蔽体外放射工作人员和周围公众受照剂量非常重要[5]。
在本次实践对比实验研究中,由于条件限制,对于各个投照方向和测量点距离(散射体与屏蔽体外测量点)等因素未做进一步的测量分析考虑,留有一定的遗憾。然而本实践的对比实验,再次说明散射体的使用一直是放射防护检测中重要问题。同时为优化、准确、规范测量医用诊断X射线机房等提供了技术依据。
在公众关注自身健康意识逐渐增强的今天,医用辐射监测工作的重要性会越来越明显,其社会责任也越来越重大。提高电离辐射监测及评价的技术水平,保证监测的代表性和有效性,就成为辐射监测领域广大科研、技术和管理人员的社会责任,做好这项工作也就意味着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GB 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2.
|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GBZ 130-2013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防护要求[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3.
|
[3] |
ICRP. Biological and epidemiological information on health risks attributable to ionising radiation: a summary of judgements for the purposes of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of humans[R]. ICRP, 2007.
|
[4] |
李士骏. 电离辐射剂量学基础[M]. 苏州: 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8.
|
[5] |
马永忠, 王宏芳, 娄云, 等. 放射治疗模拟机房的屏蔽改造方案设计与分析[J]. 中国医学装备, 2014, 11(8): 8-12. DOI:10.3969/J.ISSN.1672-8270.2014.08.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