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CT检查频率的迅速增长,CT检查所致的辐射危险日益受到重视,越来越需要有效保障CT放射工作人员、接受CT检查的受检者与患者及有关公众等3类人员的身体健康与辐射安全,其中CT机房完善的屏蔽设计和专业施工能有效降低CT机房外辐射水平,是放射防护的关注重点。我国于2011年12月31日通过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及随后制定的《放射诊疗建设项目卫生审查管理规定》使CT检查辐射危害控制工作走上法制化管理的轨道,另外相关标准[1-3]的实施,对于CT检查的防护设施和机房外辐射水平亦分别提出了明确要求。山东省自1985年引进首台CT设备以来,CT机数量多、分布广,且速度增加快,迫切需要了解CT检查防护水平情况以促进CT检查的合理化应用。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本文引用的剂量数据来自近年来山东省CT机现场检测原始记录(包括两轮测量结果)。
1.2 测量设备德国AUTOMESS6150AD剂量率仪和美国产451P型电离室巡测仪,每年送国家计量院检定合格。散射体为美国VICTOREEN公司生产的660型剂量体模(32cm)。
1.3 CT机房外辐射水平按标准[1-2]要求,检测点分布如下:对CT控制室工作人员操作位、机房观察窗中心及四周、控制室防护门(内门)左中右、走廊防护门(外门)左中右、机房四周墙外分别取点测量。测量点位置统一设定为距离地面130cm,距离墙体30cm。每点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作为该点的测量值。测量条件为模体置于检查床上固定作为散射体,扫描按各医院CT机常规体部扫描条件。
1.4 CT机房防护措施选取机房面积、通风装置、工作指示灯、辐射警告标志4个基本项目现场查验,作为两轮测量结果的对比指标。
1.5 CT测量单位的选择首先通过山东省CT应用普查,调查山东省辖区内各CT应用单位的年CT检查人次,按此参数进行分层,所有CT应用单位依次可分为A、B、C、D四层,每层进行不等比例分层随机抽样。为使抽样更好反映山东省总体情况,分层抽样时同时考虑地区分布并结合日常实际工作开展的可行性,抽样CT初定为200台左右。
2 结果与分析 2.1 抽样CT基本情况见表 1。表 1显示,实际抽样结果为第一轮次测量227家,共检测263台CT,抽样率为67.9%和第二轮次测量160家,共检测212台CT,抽样率为22.3%。测量的CT机在不同级别医院的构成不存在统计学差异(χ2=3.641,P=0.317),其中县级医院CT所占比例分别达到57.8%和54.2%。
见表 2。除CT机房四周墙外,不同部位的测量数据呈偏态分布,所以采用中位值代表平均水平,进行两个或多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即Mann-Whitney U检验或Kruskal Wallis H检验)得到P值。
根据表 2,总体上可以看出,两次测量CT机房外辐射水平水平存在统计学差异(Z=-7.201,P < 0.001),第二轮次测量相比于第一轮次测量,CT机房外辐射水平水平明显降低,均值绝对差值为0.95μSv/h,降低了76.6%。对机房不同部位分别比较,CT机房墙外辐射水平两轮次测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天然本底辐射水平; 但对于CT机房其他测量部位的辐射水平,两次测量均显示存在统计学差异(第一轮次:χ2=311.059,P < 0.001;第二轮次:χ2= 231.429,P < 0.001),均是第二轮次测量结果好于第一轮次,而且第二轮次测量时,各部位辐射水平绝对差异、极端数据已明显减小。其中CT机房观察窗部位辐射水平改善最明显,剂量水平降低了82.3%。另外,两次测量均显示,CT检查机房操作位和机房四周墙处辐射水平最低,且第二轮次测量时,均值已达到天然本底辐射水平,而其他部位辐射水平仍有下降空间。综上所述,山东省CT机房外辐射水平已明显改善。
2.3 CT机房防护措施表 3显示,第二轮次调查结果,其CT机房外辐射水平和各防护措施合格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为研究多个因素对CT机房外辐射水平的影响,采用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以CT机机房外辐射水平测量结果合格与否为因变量,以不同地域、医院级别、CT设备情况等为自变量。表 4给出了有统计学意义的自变量(取α=0.05),经分析,筛选出医院级别、防护是否定期检测、防护工程是否专业厂家施工为CT机房外辐射水平影响因素。如由专业厂家施工,CT机房外辐射水平合格率是非专业厂家施工的3.9倍,定期防护检测因为利于促进改进防护而随之提高合格率。对于医院级别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级别医院的防护水平存在差异。
放射防护检测的目的是为估算和控制职业放射性工作人员和公众所受照辐射剂量而进行的测量,保证工作场所的辐射水平低于预期的要求,以确保工作人员和公众处于满足防护要求的环境,同时能及时发现偏离上述要求的情况,以便采取措施,防止或及时发现超剂量照射事件的发生。本文两个轮次的检测结果,表明山东省CT机房外辐射水平已明显改善,部分均值已达到天然本底辐射水平,但存在部分位置辐射水平仍有下降空间。
CT机机房外辐射水平与放射工作人员及公众健康有着密切联系,尽管我国目前国家标准对CT机机房外辐射水平的规定限值为2.5μGy/h,但第二轮次的测量结果表明,良好的屏蔽设计和专业施工可以将机房外辐射水平降低到天然本底水平,从而保障放射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安全。同时,CT检查各项防护措施的配置,如机房面积、通风设施、工作指示灯、辐射警告标志等,标准中也提出了明确要求,查验结果显示,防护措施的配置依然有上升的空间。这就要求开展CT检查的放射诊疗机构严格按国家法律、法规及标准的要求,从放射防护最优化原则出发,委托有资质的技术服务机构定期检测,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并不断加强辐射安全文化素养建设,保障CT检查的最大化利益,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机房外辐射水平的检测,最终要用于职业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剂量评估。由于检测设备存在时间响应和能量响应,以及工作量的不确定性等方面的问题,人员年剂量估算往往偏差较大。因此对于人员的剂量评估来说,应强化以热释光个人剂量监测为主,辐射水平检测为辅的原则,二者结合进行评估,才能得出较为准确的结果。
卫生行政部门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应该严格依法行政,从源头上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产生,做好CT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工作,控制其辐射危害水平,要加强对CT检查放射防护监测的监督管理,医疗机构要定期委托有资质的服务机构进行检测,服务机构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要求,通过检测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整改意见,通过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和服务机构的共同努力将CT检查的放射防护工作做好,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广大患者/受检者。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165-2012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放射防护要求[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2.
|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GBZ130-2013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防护要求[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4.
|
[3]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T180-2006医用X射线CT机房的辐射屏蔽规范[S].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