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检测金属焊缝和金属铸件内部缺陷的主要手段[1],工业探伤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极为普遍。为了解石化探伤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我们于2010-2014年对甘肃某石化企业80名探伤人员进行职业健康体检,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择甘肃某石化企业80名工业探伤人员为观察组,其中男性70名,女性10名; 年龄为22 ~ 57岁,平均年龄为42.5岁; 工龄为1 ~ 36年,平均工龄为18.4年。另选择不接触射线的80名工作人员作为对照组。
1.2 方法全血细胞分析采用型号MEK-6318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染色体畸变分析采用全血细胞培养法,在油镜下观察100个分散良好的中期分裂相,计数畸变细胞类型和数目,计算畸变率; 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测定采用直接法,分析1000个胞浆完整转化的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中所含的微核数。
1.3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1.0软件系统对数据统计分析并进行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WBC总数和PLT计数结果观察组白细胞总数异常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2010年、2013年、2014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011-2012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T计数异常检出率观察组与对照组5年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年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 1。
由表 2可以看出,观察组与对照组淋巴细胞染色体异常率在2010、2012、2013年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年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1.513,P>0.05)。
如表 3所示,观察组5年的淋巴细胞微核异常率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5年的淋巴细胞微核异常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1.952,P>0.05)。
工业探伤,又称工业射线照相,是指利用X射线、高能X射线、γ射线等进行金属构件内部结构的无损检测的实践活动,按其使用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固定式探伤和移动式探伤[2]。固定式探伤是在某个单一地点进行,通常会加以屏蔽,在固定照相设施中,屏蔽和工程安全系统应保证低剂量,但是,安全设计系统标准的不确定性、较差的维护保养和系统的老化,可能会导致工作人员的职业照射。移动式探伤是射线照相在多个地方进行,射线照相装置被运到要求实现照相的位置,有时需要操纵移动源,工作人员受到相对较高剂量甚至过量照射的机率较大。
造血系统的变化是职业受照人群最常见的改变,外周血中以白细胞变化为最早。本研究结果观察组2010年、2013年、2014年白细胞(WBC)总数异常检出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1-2012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是由于辐射对造血系统的生物效应是损伤与修复同时存在的过程。PLT计数异常检出率在2010年-2014年5年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该结果与李敏等[3]的研究结果相同,提示电离辐射对血小板影响不大。辐射诱发的染色体畸变主要表现为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改变又可分为染色体型畸变和染色单体型畸变。染色体型畸变主要是无着丝粒断片、微小体、无着丝粒环、着丝粒环、双着丝粒体、倒位、相互易位,前五种畸变称为非稳定性畸变,后两种为稳定性畸变。染色单体型畸变包括染色单体断裂、染色单体间隙和染色单体互换。此次结果染色体畸变类型以无着丝粒断片、微小体、染色体单体断裂为主。微核是由细胞分裂后期滞后的染色体断片、一条、或多条染色体组成的小体[4],它比染色体分析简单而快速。染色体畸变分析和微核作为估算受照剂量的生物学指标,对于职业性慢性受照者的剂量估计以及辐射事故的应急处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次调查,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异常率观察组在2010年、2012年、2013年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011、2014年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是由于机体对电离辐射敏感性的不同,加之样本量的偏少,操作人员工作量的多少等因素的影响,我们将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观察; 5年间微核检出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相关报道结果类似[5-6]。
综上所述,电离辐射对工作人员的健康影响依旧存在。随着放射防护相关法规和标准的落实,石油化工企业放射防护措施有一定的改善,工作人员的防护意识和防护知识有所增加,但是依然避免不了辐射对人体的健康的影响。建议相关单位加强放射源的管理,对射线装置定期监测; 建立严格规范的探伤室工作人员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 完善辐射事故应急处理预案; 提高公众对辐射防护知识的认识,消除对放射源和探伤机探伤的恐惧心理; 进一步加强防护,使各项制度及相关政策落到实处,以保证工作人员的健康。
[1] |
濮庆福, 濮志清, 包亚慧. 南京市工业X射线探伤的放射卫生防护监测与评价[J]. 中国辐射卫生, 2006, 15(3): 357-358.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6.03.060 |
[2] |
徐国千, 刁端阳. 江苏省工业γ射线探伤的辐射安全和防护现况调查研究[J]. 中国辐射卫生, 2008, 17(3): 345-346.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8.03.054 |
[3] |
李敏. 放射工作者481例健康状况调查[J]. 中国医药科学, 2013, 3(3): 73-74. |
[4] |
白玉书, 陈德清. 人类辐射细胞遗传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41-43.
|
[5] |
李新鸾, 刘伟, 高敏, 等. 石化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分析研究[J]. 中国辐射卫生, 2005, 14(1): 10-13.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5.01.005 |
[6] |
李全开, 张素英, 胡江. 低剂量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血像及细胞遗传学影响[J].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2011, 37(3): 155-1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