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2016, Vol. 25 Issue (2): 184-186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6.02.020

引用本文 

吴雪梅, 何宗喜, 周更明, 杜波. 医用X射线装置周围环境辐射监测及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6, 25(2): 184-186.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6.02.020.

通讯作者

何宗喜, E-mail:674054689@qq.com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5-09-17
修回日期:2015-11-25
医用X射线装置周围环境辐射监测及分析
吴雪梅 1, 何宗喜 2, 周更明 1, 杜波 1     
1. 南充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四川 南充 637000;
2.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核医学科
摘要目的 了解2014年南充市医用X射线装置周围环境辐射防护现状, 为提高辐射安全监督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依据HJ/T61-2001《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规定, 使用FD3013B型智能化γ辐射仪对南充市22家医院43台X射线装置开展环境X辐射剂量率监测。结果 涉及的医用X射线装置周围环境最大年有效剂量估算值在1.18×10-4~1.72×10-1mSv间, 其中, 瞬时剂量率最大值为某医院墙面, 达12.26 μSv/h。结论 此次监测结果均符合国家标准限值要求, 但有多处剂量率较高, 尽管目前国家环保部门尚未对X射线辐射剂量率有所限定, 其对人体产生的效应也不可忽视, 需进一步重视防护问题。
关键词辐射防护    医用X射线装置    剂量率    最大年有效剂量    

随着放射医学技术不断发展,X、γ射线在医学诊断治疗中取得了不断进步,但其先进性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其形成了潜在的辐射安全隐患。对此,国家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辐射防护规范与标准,既是促进放射医疗事业健康发展必要条件,也是保证公众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

医用设备中应用最广泛的为X射线机,国内各地纷纷先后对当地X射线机的放射防护情况开展调查[1-4],其结果不甚乐观。目前南充地区尚未对此开展研究,因此,为摸清当前本地区医院辐射防护现状,本文针对可能对公众和职业人员造成的危害,于2014年对南充地区部分医用X射线装置(包括CT)开展了辐射环境监测。同时,结合监测结果,对医用射线装置的辐射防护措施开展进一步讨论。

1 监测设备及方法 1.1 监测设备

本文使用FD 3013B型智能化γ辐射仪对医院放射科的X射线装置开展监测,该仪器采用NaI(Tl)晶体探测器,可用于测量X射线与γ射线辐射剂量率。仪器定期送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检定,检定合格,校正系数为1.02,具体信息见表 1

表 1 监测仪器基本信息
1.2 监测对象

对南充市医用X射线装置周围环境进行监测,共22家医院及卫生院,涉及普通医用诊断X射线机(包括透视机)、DR(包括牙片机、乳腺机、胃肠机)、CT、DSA、骨密度检测仪、直线加速器等43台X射线装置。其中CT、DSA、骨密度检测仪、直线加速器等设备主要分布于二级以上医院,乡镇卫生院主要为医用诊断X射线机、DR等。

1.3 监测方法

依据《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 61-2001)规定制定监测方案,监测结果经统计处理后,参照《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GB 18871-2002)要求判定是否超标,其中职业人员最大年有效剂量不超过20 mSv,公众最大年有效剂量不超过1 mSv,本文采用当地管理限值要求(取最大年有效剂量限值的1/3),规定职业人员最大年有效剂量不超过6 mSv,公众最大年有效剂量不超过0.3 mSv。鉴于国家环保部门尚未对X射线辐射剂量率有所限定,本文对X射线辐射剂量率大小不加约束。

2 结果与分析 2.1 监测布点

根据《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 61-2001)要求,在X射线装置正常工作时于其机房外包括机房正上方、正下方在内的机房墙四周、门窗等职业照射与公众照射敏感点进行X射线辐射剂量率监测。

2.2 X射线辐射剂量率

对南充市的43台医用X射线装置按3.1节要求,结合实际监测条件布点,对每个点位重复测量10次,测量间隔10 min,所得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后得出。表 2为2014年对43台不同X射线装置不同点位监测结果汇总,监测时,装置均处于日常工作最大功率状态。

表 2 医用X射线装置周围环境辐射水平监测结果

测得结果结合医院提供射线装置最大年工作时间计算,得出以上医院X射线装置周围环境最大年有效剂量在1.18 × 10-4 ~ 1.72 × 10-1 mSv间,符合《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GB 18871- 2002)对X射线装置周围环境剂量要求。

3 医用诊断X射线的辐射防护状况分析 3.1 地域分布

监测发现,辐射防护明显存在地域分布特征(排除特殊情况),这与地区经济及医院的防护意识密不可分。

本文监测结果均以南充市2014年天然本底平均值0.07 μSv/h为参考。其中,辐射防护设施优良的X射线装置周围点位监测值接近本底监测值,约0.12 μSv/h(小于天然本底均值的2倍); 明显存在防护漏洞的X射线装置点位对应监测值在1.00 μSv/h(约天然本底均值的14倍)以上,此类装置占总设备数的18.60%,其中,乡镇卫生院占71.43%,二级以上医院占28.57%。究其原因,在于乡镇医院多受经济、交通等条件限制而忽视对射线装置屏蔽性能的提升; 二级以上医院则因设备已有新建待用机房,而放弃对老旧机房采取进一步的改进和防护,导致该机房成为遗留隐患。

3.2 辐射防护存在问题及分析 3.2.1 主防护门、铅窗防护不严

此次调查有两处机房防护门出现异常高值,分别达6.94 μSv/h和7.73 μSv/h,原因在于防护门材料不能达到规定的屏蔽要求,未能达到足够的铅当量[5],或达到铅当量但缺少辅助材料(如滑轨、门套)导致防护门与墙面、地面无法完全封闭,于门缝或边缘产生较大剂量的漏射线。铅窗与墙面结合处处理不当,导致射线穿过缝隙于操作位处产生较大剂量射线。

3.2.2 屏蔽墙设计不合理

部分医院忽视机房墙四周特别是楼上楼下的屏蔽,屏蔽墙未达到国家标准规定的铅当量[5],常于楼上楼下特别是射线方向测得异常高值,多处超出1.00 μSv/h,其中,有一处临近病人通道的屏蔽墙甚至高达12.26 μSv/h,有的甚至在机房射线方向墙面设窗,大大增加了公众照射剂量与几率。

3.2.3 病人等候区布局不合理

某些医院操作区与病人等候区划分不清,甚至将病人等候区设置于紧邻机房或防护门处,特别是某些防护门未达防护要求的,测得的剂量率高达1.72 μSv/h,无谓地增加了病人、家属甚至职业人员的照射剂量。

射线的辐射防护要从时间、距离和屏蔽三方面入手,针对本次调查结果,提出三方面意见: ①确保主防护门达到国家标准规定的铅当量要求,同时配备相应的防护门套与滑轨,确保防护门和铅窗与屏蔽墙面达到无缝状态; ②保证屏蔽墙六面均达到铅当量(为节约成本,可用混凝土或砖块取代[5]),杜绝在公众活动区域方向的墙面设置窗户; ③设计合理的布局,尽量不要在机房周围敏感区域设置人群常驻场所,包括工作人员办公室和病人及家属等候区。

3.3 辐射防护状况演变

时间上,如图 1所示为2014年与往年(2008-2014年)南充地区医用X射线装置周围环境辐射防护水平对比情况。

图 1 医用X射线装置周围环境辐射防护状况变化趋势

由图可知,相较于2008-2014年,2014年整个地区铅窗、操作位、医生进出门以及主防护门等以职业照射为主的点位防护水平取得一定进步,机房墙四周与病人等候区辐射剂量率不高,但仍有略微上升趋势,可见医院对工作人员职业照射已有足够重视,但结合表 2可以看出,主防护门、屏蔽墙以及病人等候区等公众频繁出现场所仍出现剂量率较高值,且常见于乡镇卫生院。

4 讨论

本文监测的22家医院的43台设备周围环境辐射剂量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说明2014年南充地区所监测医院的辐射防护工作基本符合要求。然而,在监测的过程中,还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①医院对X射线装置辐射场所防护意识还不够深入,建立的辐射防护安全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即便采取防护措施也偏重职业照射防护,忽略个别公众照射区域; ②辐射对象,即公众与放射工作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均较淡薄; ③辐射剂量率大小决定对人体发生何种效应,达到一定值时,甚至可引起急性放射疾病[6],但目前国家环保部门对X辐射剂量率尚未设定限值,导致数据难以评价与监督。

可见,目前南充医用X射线装置周围环境还存在诸多辐射隐患。医院防护措施是辐射防护工作的主体,但还需要同照射人群的自觉遵守与辐射环境监管督促力量形成三道防线最大程度上保障相关人员的安全:一方面提高工作人员与公众的辐射防护知识与法律法规的认知,达到主动防护的目的,同时医院管理部门制定并实施有效的辐射防护管理体系,进一步强化意识[7];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辐射防护三要素(时间、距离、屏蔽),尽可能地提高医院X射线装置机房的屏蔽性能; 同时,配合监测机构与监管部门严格监测,防止漏测,最大限度地排除新建、扩建、改建以及老旧机房的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
班婷婷, 王巧兰, 宋华, 等. 上海市静安区部分医用X射线机房防护状况调查[J]. 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2010, 22(2): 91-94.
[2]
刘先平, 周龙成, 郭鲁琼. 资阳市乡镇卫生院医用诊断X射线机机房防护现状调查[J]. 中国辐射卫生, 2012, 21(2): 194-195.
[3]
吴建生, 赵小波, 雷鸣. 广安市乡镇卫生院医用诊断X射线机防护现状调查与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3, 22(4): 456-457.
[4]
李冰, 杨晓光, 李雪, 等. 吉林市94台医用诊断X射线机房防护状况调查与评价[J]. 中国辐射卫生, 2007, 16(3): 292-293.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7.03.018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GBZ 130-2013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4.
[6]
赖亚辉. 放射防护学[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7: 35.
[7]
何宗喜, 吴雪梅, 游金辉, 等. SPECT/CT工作场所辐射水平测量与分析[J]. 中国医疗设备, 2015, 30(4): 98-100, 114. DOI:10.3969/j.issn.1674-1633.2015.04.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