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放射学操作是在X射线透视引导下,通过穿刺将导管经患者的动脉或静脉引入病变血管而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操作技术。由于介入放射学具有诊疗范围广、创伤性小、合并症少、恢复快等特点,深受病人和医生的欢迎。但因介入放射诊疗操作距X射线球管近、时间长、不易防护,也使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受到较大剂量照射。为了加强介入操作中的放射防护,我们尝试研制介入防护装置,并经实际应用得到较满意的防护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防护装置主要由移动防护架、观察窗、床我们尝试研制介入防护装置,并经实际应用得到较满意的防护效果。上防护铅帘和床侧竖屏组成。移动防护架由双层不锈钢板夹1.0 mm铅当量铅橡胶制做,支架下方固定在装有4个万向滑轮的底盘上。滑轮可以固定,便于移动到任何位置和角度; 在防护架中上部安装一个宽350 mm,高200 mm,厚10 mm的铅玻璃观察窗; 床上防护铅吊帘由相当于0.7 mm铅当量的双层1.4 mm厚优质铅橡胶制成,大小为120 cm × 100 cm,为便于和病患身体贴合,下缘略呈凹形。铅吊帘由固定在床上的转动杆控制可上下移动和旋转; 床侧竖屏主要用于防护操作者的下半身,同样由铅橡胶制成,高100 cm,宽80 cm,可以在治疗床侧旋转和移动。
1.2 仪器X射线设备为德国西门子公司ANGIOSKOPA 33型800mA血管造影机,检测条件为:正位投照,X射线床下球管照射野全开,管电压70 kV,管电流1.5 mA。测试仪器为美国450P型电离室型巡测仪。
1.3 方法通过模拟介入手术工作中操作人员在有无附加介入防护装置时,不同手术位人员(手术医师和护士)及主要操作者身体不同部位(头、胸、腹)照射量率的改变,每个测量点在防护装置使用前、后各测量5人次,计算屏蔽效率。
2 结果 2.1 测试结果手术医师和护士在介入操作中存在接触到较高剂量率照射的较大可能,当应用移动式介入防护装置后,剂量得到有效控制。作为主要的操作者,手术医师接受的X射线剂量很高[1]。不同手术位置和不同身体部位在有无附加防护的情况下,测得的剂量率列于表 1和表 2。
表 1、表 2中的屏蔽效率利用公式F = (Q0-Q)/Q0 × 100%计算得到。式中Q0为无防护时X射线剂量,Q为有附加防护时的X射线剂量,表中测得结果表明,使用防护装置后主要操作医师胸、腹部屏蔽效果良好,屏蔽效率在90%以上,但因操作中射线透过患者后,在影像增强器周围的造成散射线,医师头部屏蔽效果略差,屏蔽效率为71.5%。实际操作中因助手一般距球管的距离较远,所受剂量低于操作医师,在使用防护装置后身体各部位受照剂量更显著降低。
3 讨论在我们之前进行的介入放射诊疗操作人员胸部年受照剂量调查中看出[2],因为介入放射诊疗的操作主要由医生完成,所以医生的受照剂量最高。其次是协助操作机器的技师,护士的剂量最低。这主要是因为手术操作者距离X射线球管最近,接受球管发出的主射线、漏射线,特别是病人及床板的散射线相对较多的缘故。因此我们此次研究主要针对医师和助手在实际操作中的剂量进行调查。
因为介入操作必需在床边进行,而不适宜的床边辅助防护设施往往给手术操作带来不便,因而使用率不高。目前,多数医院采用了简易防护吊屏及床边铅胶帘,虽有一定防护效果,但多数情况下防护效果不理想,我们研制的移动组合式介入防护装置包括了主要防护架、床上防护铅帘和床侧防护屏,均可根据床的高度和病人的位置进行调整,适应手术的需要,且具有较好的封闭性,经实际测量屏蔽效果良好。
另外介入放射诊疗操作人员接受高剂量还与操作者的使用习惯和手术熟练程度密切相关[3],因此提示手术操作者在进行介入手术时,应尽可能缩短操作时间,并尽量避免手部伸人主射束中,认真穿戴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均是减少介入诊疗操作人员受照剂量的关键。
[1] |
朱贵勤, 王柏春, 王雯, 等. 一套自制介入防护装置的临床应用与效果[J]. 预防医学论坛, 2004, 7(4): 470. |
[2] |
于夕荣, 柳怡, 张巍. 介入放射诊疗操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调查[J]. 中国医学装备, 2008, 10(10): 23-25. DOI:10.3969/j.issn.1672-8270.2008.10.006 |
[3] |
胡益斌, 石银龙. 介入放射医生的X射线防护[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3, 23(6): 456-457.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03.06.0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