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是真实记录最新科研成果和开展学术交流的平台。随着国家对放射卫生投入的加大,研究和管理成果丰富,《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利用自身优势,关注近年来医疗照射防护的发展,以百年品牌为依托,以质量管理为手段,以服务读者为根本,吸引了本领域的优秀成果,秉着客观、公正的原则,对这些成果进行同行评议,并利用多种数字化手段,提高成果的发布时效,从而得到最佳的成果展示。
1 以品牌为依托 1.1 悠久的办刊历史形成优质平台《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是双核心期刊,即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创刊于1981年,报道有关电离辐射生物效应、临床研究、放射治疗、放射卫生、辐射防护与管理、环境放射性监测、核事故医学应急、辐射剂量学等方面的科研成果,临床诊治经验和管理经验。先后获得中国科协优秀期刊二等奖、中华医学会80周年银奖,刊登的多篇论文评为中国科协优秀学术论文。早期关于环境放射性水平调查及医疗照射水平的报道,被联合国电离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UNSCEAR)和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等国际权威组织报告引用。近年来,连续获得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资助。杂志的影响因子不断提升,综合评价指标有突破性进展[1]。2014年,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1.2 中华医学会的指导构成核心竞争力本刊的主办单位为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有百年的办刊历史,对杂志管理有系统的纲领性文件。作为最早的“中华牌”之一,本刊受到统一的业务指导,严格执行有关审稿、编委会建设、编辑加工流程等程序[2]。每年接受有关目次、论文设计、中英文摘要、文字表达、量和单位、图表、印刷等多项审读,120多种杂志进行综合质量评审,保障学术质量和出版规范。
1.3 中国科协的支持筑成创新驱动力本刊的主管单位为中国科协。年度接受审核,在中国科协主管的400多种期刊中,本刊曾被评为编辑质量和内容质量较好的期刊。近年来,中国科协着力打造一批在本学科和专业领域内有较强影响力和辐射力的中文精品科技期刊,以提高其自主创新、服务科技发展的能力[3]。本刊于2013-2014年、2015-2017年连续获得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资助,在获得期刊荣誉的同时,按照项目指标要求,对期刊的运作进行实质性的改进,全面提高期刊水平。
2 以质量管理为手段 2.1 扩大报道范围、优化栏目设置随着放射线在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为了及时报道医疗照射防护的进展,本刊在新世纪初增设了“放射治疗”“影像技术”栏目,为放射诊断和放射治疗研究开辟了发表通道。目前,临床研究来稿占到一半,不仅在整体上提高了稿源总量,为杂志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奠定了基础,同时,还催生了占优势比例的高影响力作者和论文。作为“第3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Outstanding S & T Journals of China)暨“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F5000) ”项目来源期刊,本刊的F5000论文中,放射治疗与影像技术论文占50%,显示出有活力的报道领域。
同样引用不俗的还有述评和重点号[4]。除自然来稿外,组织专家撰写述评,如正确选用乳腺普查技术、医学辐射应用中的照射防护与控制、我国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关键技术及公众防护对策。此外,与国家重大课题组合作,推出重点号。包括:放射事故患者的诊治,中子治疗的基础研究,非铀矿山的辐射防护,以及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核事故后的卫生应对。2014年改为月刊,全年12期每期都有述评,约请到主编、学会主委,院士团队和学科带头人,以及相关部委的权威人士,评述学科动态,报道最新事件,引领学术导向。
栏目是杂志的眼睛。不同时期出于报道范围的需要,栏目词不断增加,曾多达十余个,“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病例报告”“短篇论著”等类目与“放射治疗”“辐射流行病学”“放射卫生”“辐射剂量”等具体学科名称并存,“放射卫生”与“放射卫生管理”大小概念同在,出现了内涵和外延的交叉。后经第八届编委会动议[5],结合稿源内容分布情况,整合为“放射生物学”“放射病救治”“放射治疗”“放射卫生”“辐射剂量”“影像技术”等主要栏目,一目了然,突出特色。
2.2 完善程序严格审评成果的评审是核心环节。首先,通过编委会建设,完善审稿专家队伍。编委会是杂志的学术指导机构,作为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之一,依照《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编辑委员会通则》、《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编辑委员会换届调整工作实施细则》和《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通讯编委工作条例》等纲领性文件[6],《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每4年进行一次编委会换届,2006年12月成立第七届编委会; 2009年3月18日,首次召开了在京的主编、副主编扩大会议; 5月8日,在杭州召开了首次编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届中遴选了通讯编委,主要是增补放射诊断与治疗的审稿力量。2011年1月7日至9日,在三亚召开了第八届编委会全体会议,编委由上届的76人增至95人,首次吸纳了3名海外编委。2014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在厦门召开了第九届编委会成立大会,编委100名,通讯编委50名,吴德昌、程天民、潘自强、柴之芳、于金明和詹启敏等6名院士担任顾问,海外编委增至8名。
在第八届编委会成立后,为了适应交叉学科审稿的需求,在同行评议、主编终审的基础上,确立集体定稿会制度[7]。借鉴中华医学会优秀期刊稿件刊出率在30%左右的办刊经验,通过定稿会来裁定稿件最终能否录用。2011年7月12日,在北京首次召开了定稿会。其后,先后在扬州、太原、天津、杭州、珠海、苏州、长白山、厦门、宁波、晋城等地共举办了18次,逐渐由每季度改为两月一次。吸引了不同地区的审稿力量,调动了编委的办刊热情。放射生物学、放射诊断与治疗、放射卫生等专家同聚一堂,真知灼见,成为一个小型的学术交流会,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融合。通过定稿会,避免审稿偏倚,提高了录用标准,使总退稿率达65%以上,达到了预期目标。
3 以服务读者和作者为根本 3.1 数字化、网络化走在前列在百年的办刊历程中,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建有一整套成熟的稿件处理规范流程,研发了共享的网络办公平台[8]。本刊从2009年起试用该系统,2010年全面采用中华医学会远程稿件管理系统,所有来稿、审稿、编辑加工一站式管理,实现了无纸化办公,提高了编辑加工效率,缩短了出版周期: 70%以上的稿件在30天内完成审稿,60%的稿件在3个月内完成退修,80%的在180天内得到录用。再通过定稿会措施,使得优秀论文尽早出版,刊发周期从以前的1年至1年半,缩短至6 ~ 8个月,在业内获得良好声誉。
杂志网站www.cjrmp.net,实现全文上网,将创刊以来的全部论文,包括1981、1985、1987、1988、1989、2001年的7个增刊在内,共6000余篇论文全文上网,供读者、作者免费下载和查询。2014年开辟了公众微信平台,创建杂志微站,提供实时发布、过刊浏览等服务。考虑到作者的需求,当期目录也实时发布。与纸刊相比,网刊提前半个月上线,重要论文提前近2个月提前录用。论文形式包括PDF和HTML两种形式,并向3000余名作者、专家提供Email-Alert服务。网站每月访问量以10万次递增,至今达250多万次。
3.2 提供编辑专业化服务在承办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的支持下,编辑队伍在稳定中壮大,专业化水平不断增强。80%以上为硕士和博士学历,高级职称占50%,年轻编辑均考取了中级编辑资格证书,高效完成稿件处理流程。首先,对来稿进行形式上的审查,包括学术诚信判定,全体作者签署授权书,经过相似性检测; 然后,将稿件送同行评议。同行评议是学术论文发表的基本准则和首要原则,执行严格的“三审五定”制度。“三审”为编辑初审、专家(2位以上)外审、定稿会终审,“五定”为供稿编辑、责任编辑、编辑部主任、期刊总编辑、杂志社社长或总编辑5级审核定稿[1]。对通过同行评议和定稿会审定的稿件,编辑将各级审稿专家意见进行综合反馈,同时对编辑规范方面的修改,提出详尽的处理意见。退修和返回,往往要经过多次循环,才能达到出版所需的满意程度。当期排版后,向作者发送校样,编辑以互校的方式,完成一、二、三校和核红,最后付印。出刊后,网上发布,再进编辑部内进行总结,完成自检报告。
以上环节的有序运转,保障了杂志的良性循环,也成长起一支出版队伍。2010-2011年,编辑部先后有两人获得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骏马奖”和“银牛奖”。在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年度审读中,《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1年获得文字表达、插图和法定计量单位审读优秀奖,2012年获得英文摘要优胜奖,2013年获得计量单位和表组优胜奖。编辑出版的高质量,为论文提供了最佳展示形式。
由于放射医学类学科较小,影响力有限,同领域医学期刊均未能进入国际医学权威数据库。为了进一步向国际化期刊努力,本刊加强对论文的学术诚信和创新性审查,对研究涉及的利益冲突、知情同意及伦理学方面,提出了具体化的要求,这将是新一轮腾飞的新起点。
[1] |
刘冰, 游苏宁, 范洪涛, 等. 集群化科技期刊稿件远程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建设[J]. 编辑学报, 2010, 22(1): 54-57. |
[2] |
王旌, 游苏宁, 蔡丽枫, 等. 突出办刊特色传承百年经典[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1, 22(6): 908-911. |
[3] |
关卫屏, 游苏宁. 高被引医学论文及其启示[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9, 20(1): 90-94. |
[4] |
郭鲜花, 李扶刚, 廖京辉, 等. 放射医学论文英文摘要撰写中的常见问题[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8, 19(5): 908-910. |
[5] |
石朝云, 游苏宁. 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质量管理体系[J]. 编辑学报, 2010, 22(3): 237-239. |
[6] |
郭鲜花. 定稿会作为质量控制举措的探讨[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4, 25(1): 159-160. |
[7] |
丁广冶, 吕冬梅, 李禾. 精品科技期刊项目资助究竟改变了什么-以《中国中药杂志》为例[J]. 科技与出版, 2015, 27(6): 60-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