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射线行李包检查技术常用的有单能X射线技术、双能X射线技术、双(多)视角X射线技术、散射技术、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立体分配分层成像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犯罪分子和恐怖分子利用高新技术,制造新的爆炸物,如利用集成电路技术制造的高精密炸弹、塑性炸药、“邮件炸弹”及许多毒品等, 传统检测手段就无能为力。因此,世界各国都在探索研制安全检查的新技术、新设备,如核磁共振技术、热中子分析等,但X射线安全检查技术仍然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1]。
1.2 铁路X射线行李包检查系统的使用状况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对通过重要出入口(如机场、港口、车站、海关等)的人员所携带的行李物品实施安全检查已成为国际上广泛采用的安全措施[1]。1980年,根据九部委联合发出“关于严禁携带易燃、易爆、危险品乘坐火车、飞机、轮船”的通知,铁路投入了大批人力、物力, 在检票口用人工翻包检查危险品。1985年,公安部一所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推出了自己的第一代产品“飞点扫描射线安全检查设备”(6406X人光传送检测仪),1987年春运期间在检查违禁品的工作中发挥了极好的作用,之后, 各铁路局陆续装备了该设备60余台,如1993年上半年,太原铁路分局计有5台LS 80120飞线扫描X射线安全检查设备投人使用[2]。目前,各客运站基本都装配了检查仪,有进口产品也有国产设备,在反恐维稳,保障铁路运输安全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铁路运输的安全卫士。
2 X射线行李包检查系统的监督管理GBZ 127-2002《射线行李包检查系统卫生防护标准》规定,X射线行李包检查系统属于放射性装置,适用于检查行李包的柜式X射线系统, 不包括检查行李包的便携式小型X射线机、大型集装箱安全检查的X射线系统。
2.1 设备制造标准及防护标准国标通用标准有美国联邦行政法规2lCFR1020.40等标准,其规定系统产生辐射时,距其外表面5 cm任意一点的空气照射量率不得超过0.5 mR/h。我国卫生部1994年、1997年先后颁布了GB 15208-1994《微剂量X射线安全检查设备》、GB 17060-1997《X射线行李包检查系统的卫生防护标准》。2002年卫生部参考上述美联邦标准等标准,修订颁布GBZ 127-2002, 规定“系统产生辐射时,距其外表面5cm任意一点的空气比释动能率不得超过5 μGy•h-1”。2005年由公安部提出,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GB 15208.1-2005《微剂量X射线安全检查设备》,规定单次检查剂量(被检物品接受一次检查所吸收的X射线剂量)小于5 μGy•h-1的称为微剂量X射线安全检查设备,要求“单次检查剂量不大于5 μGy•h-1; 在距设备设备外表面任意处(包括设备的入口、出口处)X射线漏射剂量率应小于5 μGy·h-1”。目前国产设备生产必须符合上述标准要求, 进口产品符合2lCFR 1020.40等标准要求。
2.2 工作人员电离辐射防护标准2002年国家质检总局修订颁布了GB 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相关要求如下:
2.2.1 剂量限值 2.2.1.1 职业照射剂量限值(不含医疗照射)① 由审管部门决定的连续5年的年平均有效剂量(但不可作任何追溯性平均)20 mSv; ②任何一年中的有效剂量,50 mSv; ③眼晶体的年当量剂量,150 mSv; ④四肢(手和足)或皮肤的年当量剂量,500 mSv。
2.2.1.2 公众剂量限值实践使公众中有关关键人群组的成员所受到的平均剂量估计值不应超过下述限值:①年有效量,1 mSv; ②特殊情况下,如果5个连续年的年平均剂量不超过1 mSv, 则某一单一年份的有效剂量可提高到5 mSv; ③眼晶体的年当量剂量,15 mSv; ④皮肤的年当量剂量, 50 mSv。
2.3 监督管理依据《射线装置分类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2006年第26号),X射线行李包检查装置属Ⅲ类低危险射线装置,事故时一般不会造成受照人员的放射损伤。
依据《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放射性同位素与和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环境保护部令[2011]第18号),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其安全和防护工作统一实施监督管理。使用X射线行李包检查仪放射性装置的,应在省级环保主管部门申请办理辐射安全许可, 工作人员应经培训考核后合格上岗。
依照《职业病防治法》、《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安监总局令[2012]第51号)、《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认可条件评审项目及认可工作程序》(安监总安健[2012]88号),X射线行李包检查仪列入第二类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业务范围-核技术工业应用。安全监督部门负责其放射性职业病危害监督管理工作。
3 铁路X射线行李包检查系统电离辐射防护状况 3.1 设备防护情况由表 1可知,距行李包检查仪侧壁、行李包入口及出口处5 cm X射线漏射情况,行李包出入口较严重, 操作间、通道侧较小,铁路与机场调查结果基本一致[3-14]。在铁路调查报导的215台装置中,行李包检查仪侧壁均合格,行李包入口超过5 μGy/h的5台,出口2台,计有7台,其原因以铅帘破损或老化卷曲为主,设备老化或旅客自检查设备内取行李为次。
对职业人群及公众受辐射情况的调查,以定点监测结果估算为主,实施个人剂量检测的较少。
1999年侯金鹏等[4]对济南机场、济南火车站等20名安检人员年个人剂量进行了监测,结果为本底水平~0.99 mSv/a, 其中,监视器离检查系统2 m以上处的人员均为本底水平; 2001年,彭忠革[17]等对柳州、南宁客运车站安检60名人员实施个体监测,年人均有效剂量为0.01 mSv/a, 范围为本底水平~0.21 mSv/a。李连波等[14-16]对机场调查,年人均有效剂量在0.16~0.6 mSv/a。职业人群受照未超过GB18871-2002规定的放射工作人员剂量限值。
3.2.2 豁免情况对旅客集体受照剂量的调查,丁金焕等[13]对某火车站按年发送旅客150万人次、人均接触时间10 s/次估计,集体有效剂量为0.004~0.008人·Sv; 刘慧、李连波[14-15]对机场乘客集体剂量进行了调查,分别为0.003人·Sv、0.01人·Sv;上述调查结果均符合GB 18871-2002放射“实践一年内所引起的集体有效剂量不大于约1人·Sv”的豁免要求。
由3.2.1可知,职业人群受照年人均有效剂量在本底~0.99 mSv/a间,不符合GB 18871-2002“被豁免实践或源使任何公众成员一年内所受的有效剂量预计为10 μSv/a或更小”的豁免条件。
由表 1可知,在安检仪的侧壁距设备0.5 cm处,有5份报告表明检测值有超过1 μGy/h的现象,其最高值分别为“3.5、3.0、2.11、2.0、1.5 μGy/h”,在行李包进出口处,有7台设备超过了5 μGy/h。其不符合“在正常运行操作条件下,在距设备的任何可达表面0.1 m处所引起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或定向剂量当量率不超过1 μSv/h”的豁免条件。
国产安检仪其工作条件在”60~140 kV,0.1 ~ 0.4 mA”[4, 6, 8, 15], 进口机如加拿大工作条件为“150 kV, 0.9 mA”[18],其辐射能量不符合在正常运行操作条件下“所产生辐射的最大能量不大于5 keV”豁免条件。
综上所述,X射线行李包检查不能得以豁免,仍需按法规要求实施监管。
3.3 健康状况调查应用关键词“X射线行李包”,经知网和万方检索,目前未有对安检人员实施放射卫生职业健康检查结果的报导。2014年,李成海[19]等对安徽省边区火车站安检仪周围空气比释动能率进行了检测,结果0.13 ~ 4.98 μGy/h,同时对62名安检人员及97名对照人员健康状况应用问卷调查和层次分析法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视力下降、头痛、记忆力减退、性欲减退等项目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有随工龄增加而发生率增长趋势。辐射对安检人员健康有一定影响。
4 结果与讨论 4.1 检测评价存在的问题 4.1.1 评价方法在上述研究报导中,对行李包出入口均按GBZ 127-2002 “系统产生辐射时,距其外表面5 cm任意一点的空气比释动能率不得超过5 μGy·h-1”进行了评价。系对方法的误解。因为,系统产生辐射是行李通过铅帘进人检查仪触发联锁装置而发射X射线,这时,行李包有大小,使得铅帘的开口也有大小, 导致漏射剂量不一;同时,单件行李通过和连续行李通过,铅帘的开闭时间、开口面积也不一,导致漏射剂量不一。因此,该标准对行李包出入口的辐射防护标准是以铅帘的厚度(0.35 mm铅当量)和完整性为评判标准,对出入口未制定限值[20]。此点与GB 15208.1-2005不一致。
另外,对操作间放射防护的评价也不能按GBZ 127-2002评价,除非其操作位设在检查仪侧壁。对操作人员的防护评价,应进行个人剂量监测或通过监测周围剂量当量率估计年剂量当量率,依照GB 18871-2002来评价。
4.1.2 控制区、监督区的划分与控制目标值目前,未有报告对X射线行李包检查放射实践活动监督区与控制区进行划分。按GB 18871-2002防护要求划分,检查仪内行李通道为控制区,检查仪周围有通过的旅客、有在行李出入口进行手检的安检人员、有在检查仪侧壁进行行李监控的人员(有的未设控制室)、也有进行客服的客运人员,其划分为监督区。控制区主要是在设备正常工作或维护时,控制工作人员和旅客进入,免受事故照射。监督区主要是对职业人员和公众进行辐射防护管理。
GBZ 130-2013《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防护要求》5.4对诊断机房监督区的辐射屏蔽防护提出了控制目标值。要求在距机房屏蔽体外表面0.3 m处,透视机房、CT机、口腔摄影、全身骨密度仪机房等周围剂量当量率不大于2.5 μSv/h,其余摄影机房机房外人员能可受到照射的年有效剂量约束值应不大于0.25 mSv。GBZ 127-2002 “系统产生辐射时, 距其外表面5cm任意一点的空气比释动能率不得超过5 μGy/h”对控制区防护进行了规定,但对行李出入口未提出限值, 既使提出限值5 μGy/h, 也偏大。调查表明行李出入口有超过5 μGy/h的现象,从业人员个人年剂量当量在本底~0.99 mSv/a间。因此存在对安检人员放射防护管理标准低于医疗放射人员的现象,有必要探讨是否需要设立目标控制值和对防护限值进行修订和完善。
4.2 相关研究和放射防护管理存在的不足和建议 4.2.1 研究报告目前,对X射线行李包检查系统辐射防护状况的研究报导虽多, 但大多只局限于现场检测的评价分析, 实施个人剂量检测及工作人员健康状况的研究报导的较少。未见对潜在或事故放射危害的应急及管理措施的研究报导,也未见对其进行建设项目“三同时”的研究报导,同时也未见对X射线行李包进行放射防护性能检测的管理和检测实践报导。
电离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存在确定性效应和随机性效果。虽然在上述相关研究中,无论是通过剂量评估,还是个人剂量监测,其均未超过国家标准限值,但低剂量随机效应的损害却不能轻视,因此,应通过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强化健康状态的研究。
4.2.2 放射防护管理在相关研究报导中, 许多作者对铁路放射防护管理如申请放射防护许可、加强工作人员放射防护培训和健康监护、设置防护围栏、强化铅帘完整性和通电指示灯的检查等提出了有益的意见和建议[3-14]。笔者也曾通过调查,发现有旅客将手伸进铅帘拿行李、有小孩坐在传送带上通过了安检仪,也有的车站, 将手工安检岗位和监控装置直接设在行李出入口旁。上述现象,忽视了对控制区、监督区的管理, 直接增加了工作人员和旅客的潜在和事故风险, 而工作场所既无电离辐射警示标识,也未有应急预案。因此,加强行李检查仪的放射防护职业卫生检测评价和监督管理迫切而必要。
5 结论X射线行李包检查系统通道(侧壁)未有超过国家标准的现象,工作人员个人剂量评估或监测也未超标,我国铁路射线行李包检查系统放射防护总体状况符合GB 18871-2002和GBZ 127-2002要求。
X射线行李包检查实践不能豁免, 应依法加强监督管理, 在放射防护和应急处理方面尤其紧迫而必要。
有必要探讨是否需要设立目标控制值和对防护限值进行修订和完善。
在今后研究中,还应注重个人剂量监测分析评价和填补从业人员健康状况研究的空白。
[1] |
王琪, 陈志强, 邬小平, 等. X射线安全检查技术综述[J]. CT理论与应用研究, 2004, 13(1): 32-37. DOI:10.3969/j.issn.1004-4140.2004.01.011 |
[2] |
刘宇珊. 铁路运输的安全卫士-X射线安全检查仪[J]. 铁道运输与经济, 1994, 7: 28. |
[3] |
郑英龙, 张秀佩. 6406型X射线行李包检查仪的辐射防护[J]. 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 1991, 68(2): 30-31. |
[4] |
侯金鹏, 邓大平, 朱建国, 等. X射线行李包检查系统放射防护状况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1999, 8(4): 231. |
[5] |
陈瑞祥, 洪德苏, 范新天. 行李检查仪X线照射剂量调查[J]. 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 2001, 28(1): 57-58. DOI:10.3969/j.issn.2095-1671.2001.01.019 |
[6] |
雷建华, 彭忠革. 铁路X射线行李包检查系统放射防护检测分析[J]. 中国职业医学, 2002, 29(4): 59-60. DOI:10.3969/j.issn.1000-6486.2002.04.034 |
[7] |
王改仙, 沈琰. X射线行李包安全检查机防护情况调查[J]. 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 2004, 31(2): 82-83. DOI:10.3969/j.issn.2095-1671.2004.02.015 |
[8] |
沈红兵. X射线行李包安全检查机放射防护状况调查[J].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04, 10(6): 369-371. |
[9] |
朱连标, 傅志军, 张伟俐, 等. 铁路X射线行李包检查系统放射防护现状调查[J]. 中国辐射卫生, 2004, 13(1): 54-55.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4.01.030 |
[10] |
庄振明, 张瑞菊, 谢咏梅, 等. X射线行李包检查系统防护情况调查[J]. 中国辐射卫生, 2008, 17(3): 346.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8.03.077 |
[11] |
赵丽, 余志东, 颜湘, 等. 柜式X射线行李包检查系统辐射强度监测结果分析[J]. 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 2009, 36(4): 209-210. DOI:10.3969/j.issn.2095-1671.2009.04.012 |
[12] |
侯丽红, 王朝晖. 2011年管区查危仪放射线检测结果分析[J]. 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 2012, 6(3): 168-169. |
[13] |
丁金焕, 李杰, 盖正东. 某车站X射线行李包检查系统辐射水平分析[J].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14, 31(4): 292-293. |
[14] |
李连波, 李炜, 张显鹏, 等. 某机场X射线行李包检查系统辐射安全评价[J]. 中国辐射卫生, 2005, 14(4): 282-283.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5.04.028 |
[15] |
刘慧, 潘兴平, 赵强, 等. 机场X射线行李包检查系统辐射检测与安全评价[J]. 职业卫生与病伤, 2006, 21(3): 169-171. DOI:10.3969/j.issn.1006-172X.2006.03.002 |
[16] |
张述铿, 肖武, 洪惠民, 等. 长乐国际机场X射线行李包检查系统辐射剂量分析[J]. 口岸卫生控制, 2011, 16(5): 30-32. DOI:10.3969/j.issn.1008-5777.2011.05.010 |
[17] |
彭忠革, 陆建芬, 劳建成, 等. 柳州铁路局X射线行李包检查机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 广西预防医学, 2005, 11(4): 207. DOI:10.3969/j.issn.1673-758X.2005.04.033 |
[18] |
彭忠革, 雷建华, 陆建芬, 等. 铁路行李包X射线检查放射防护分析[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3, 23(6): 460-462.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03.06.031 |
[19] |
李龙海, 吴学森, 吴群荣, 等. 安徽火车站"三品安检仪"作业人员健康状况调查综合评价[J]. 职业与健康, 2014, 30(12): 1591-1594. |
[20] |
卫生部标准委员会.放射卫生防护标准应用指南[M].北京: 中国质检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 94 - 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