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场所从1994年开始应用131I对部分甲亢病人进行治疗。131I年实际最大操作量为1.85×1010 Bq, 日等效最大操作量为1.85×107Bq, 按照GB 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对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分级标准, 该场所为乙级非密封放射性物质操作场所。该项目委托有资质的环评机构编制了《辐射环境影响报告表》。并通过省级环保部门, 审批取得了《辐射安全许可证》。
1 污染因素分析 1.1 γ射线辐射污染131I核素, 半衰期为8.04 d。在衰变过程中会释放γ射线, 服药后的病人体内的131I也会释放γ射线, 对工作场所和周围环境会带来γ辐射污染。
1.2 β表面污染水平131I的衰变方式主要是β衰变, 在操作的过程中可能对工作场所和周围环境带来β表面污染。
1.3 放射性废气由于131I化合物易升华产生的少量废气通过排风系统, 可使治疗室内的废气浓度大大降低。
1.4 放射性废水放射性废水主要来自于患者服药后的排泄物(包括呕吐物)以及冲洗水、医务人员清洁、洗涤废水。衰变池水中总α、总β比活度能直接反映水样的放射性物质总含量。
2 监测及评价依据依据GB 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标准中的附录B, 剂量限值:工作人员的职业照射, 连续5年的平均有效剂量为20 mSv; 公众照射的年有效剂量限值为1 mSv。
济南市环境天然γ空气吸收剂量率水平本底值见表 1。
依据GB 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中规定:控制区的放射性表面污染控制水平40 Bq/cm2, 监督区的放射性表面污染控制水平4 Bq/cm2。
依据GB 18466-2005《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总α放射性1 Bq/L和总β放射性10 Bq/L的排放标准。
3 监测结果与人员剂量分析 3.1 监测内容① 环境X-γ辐射剂量率:工作场所及周围环境X-γ空气吸收剂量率; ②β表面污染水平; ③水样中的总α、总β比活度。
3.2 监测时间与环境条件2013年3月14日至15日; 天气:晴; 温度:10℃; 相对湿度:50%。
3.3 监测仪器① FH 40G-10型便携式X-γ剂量率仪; ②LB 124型α、β表面污染测量仪; ③CLB-104型低本底α、β检测仪。
3.4 监测方法现场监测γ空气吸收剂量率, 测量时仪器均距地1 m, 水平距离监测点位30 cm, 每个监测点读取10个测量值为一组, 取其平均值, 经过仪器效率校准并扣除宇宙射线响应值后作为最终测量结果。
现场监测β表面污染水平, 测量时仪器置于被检测物品表面5 cm处, 每个监测点读取10个测量值为一组, 取其平均值, 经过仪器效率校准, 并根据公式计算后作为最终测量结果。
水样中的总α、总β比活度的制样测量参照EJ/T 1075-1998《水中总α放射性浓度的测定厚样法》和EJ/T 900-94《水中总β放射性测定蒸发法》中的灼烧、制样、测量、计算部分。
3.5 质量保证监测人员均经过考核, 所有监测仪器均经过计量部门检定并在有效期内, 监测仪器在使用前经过校准或检验。
3.6 监测布点方法 3.6.1 γ空气吸收剂量率FH 40G-10型便携式X -γ剂量率仪可用于环境X-γ外照射空气吸收剂量率的测量, 各种建筑材料的放射性监测, 工业放射性辐射监测, X-γ辐射源工作场所的剂量率测量, 医用X射线等的辐射测量等。测量时仪器垂直方向距地1 m, 水平方向距离监测点位30 cm。在室内测量时, 测量点位的选择应该具有代表性, 并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测量点位。
3.6.2 表面污染测量表面放射性物质非固定污染限值, GB 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规定表面污染水平可按一定面积上的平均值计算:皮肤和工作服取100 cm2, 地面取1000 cm2。因此点位应选择在污染较严重的部位。一般应先用仪器进行巡测, 然后再测量。一旦探测到污染区, 应把探测器放在这个区域的上方, 在足够长的时间内保持位置不变, 以便进一步探测。探测器与被测物体之间的距离应不小于5 mm。测量时按照仪器的操作规程和要求进行。
3.6.3 采样采样器具为聚乙烯塑料桶, 使用前先用待采水样清洗2次以上后, 再将水样按采样量采集于清洗后的样品容器中, 采样时尽量不要将空气混入样品, 采样容器装满后必须加盖。如发现样品中有颗粒物或沉淀, 应尽快分离。
3.7 监测标准GB 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GB 1930-2010《操作非密封源的辐射防护规定》; GBZ 133-2009《医用放射性废物的卫生防护管理》; GB 18466-2005《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4 监测结果及评价 4.1 监测结果由表 1、表 2可见, 该放射性免疫诊断与治疗场所非工作状态所有点位的实测γ空气吸收剂量率范围为58.6~123.9 nGy/h, 处于济南市天然放射性涨落水平范围内。
由表 3可知, 工作状态下, 铅罐表面、服药室南墙外、距分装室1 m处的γ空气吸收剂量率监测结果均高于济南市天然放射性涨落水平, 按照GB 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6.4.1.1的规定, 应该把铅罐表面、服药室南墙外、距分装室1 m处定为控制区, 以便控制正常工作条件下的正常照射或防止污染扩散, 并预防潜在照射或限值潜在照射的范围。
由表 4可知, β表面污染水平监测最高值为5.3 Bq/cm2, 低于GB 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中控制区的放射性表面污染控制水平40 Bq/cm2, 高于监督区的放射性表面污染控制水平4 Bq/cm2的标准。
由表 5可知, 自来水、总排水中的总α、总β放射性水平低于GB 18466-2005《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总α放射性1 Bq/L和总β放射性10 Bq/L的排放标准。
4.3 去污处理由表 3、表 4可见, 131I治疗操作过程中, 服药室地面实测γ空气吸收剂量率最大值为3.0×103nGy/h, β表面污染水平最大值为5.3 Bq/cm2。据医生反映, 原因是病人服药过程中将药品洒漏在地面上。应使用棉球、棉棒、抹布等物品擦拭去除, 擦拭后将棉球、棉棒、抹布等物品置于废物桶内。擦拭后, 服药室地面实测γ空气吸收剂量率92.3 nGy/h, 处于济南市天然放射性涨落水平范围内; β表面污染水平为2.5 Bq/cm2, 低于GB 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中控制区的放射性表面污染控制水平40 Bq/cm2和监督区的放射性表面污染控制水平4 Bq/cm2的标准。
5 防护设施和安全管理措施检查乙级非密封放射性物质操作场所, 操作较大量的放射性物质, 存在较大的潜在危险。发生辐射事故时, 可能有放射性物质向环境释放从而造成环境污染, 因此对此类单位监督检查重点是分区管理控制、表面污染防治、放射性"三废"管理、防护屏蔽等。
根据国务院第449号令《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环境保护部第3号令《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要求, 对该单位的辐射环境管理和安全防护措施进行了检查。
5.1 防护设施和安全管理措施检查① 设立了管理机构并由专人负责。②管理制度:工作制度、操作规程、工作台帐、应急预案、年度评估报告等。③辐射工作人员培训及再培训情况。④个人计量及健康检查管理。⑤辐射安全防护设施与运行。
5.2 风险事故防范及应急措施检查 5.2.1 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① 由于工作人员操作失误, 病人洒漏等原因, 可能造成超剂量的照射。②工作人员失手打破盛放放射性同位素试剂的玻璃瓶可能对工作场所造成β污染, 通过擦拭、清洗即可消除沾污。
5.2.2 应采取的风险防范措施① 对购进的131I, 按照有关技术标准进行验收, 并加强工作场所的日常维护和安全检查, 确保其工作状态随时处于有关技术和安全标准要求状态。②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发现异常情况, 应立即查明原因。一旦发生事故, 应立即上报环保部门和有关行政部门。③日常工作中应加强监测, 及时发现使用过程中表面污染和X-γ空气吸收剂量率超过标准等情况, 发现污染时, 应立即启动应急计划。
6 结论该公司按照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 履行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手续, 配套建设了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落实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
现场监测结果表明, 该乙级非密封放射性物质(131I)操作场所非工作状态所有点位的实测γ空气吸收剂量率处于济南市天然放射性涨落水平范围内; 131I治疗操作过程中, 服药室地面实测γ空气吸收剂量率最大值为3.0×103 nGy/h, β表面污染水平最大值为5.3 Bq/cm2。据医生反映, 原因是病人服药过程中将药品洒漏在地面上。擦拭后, 服药室地面实测γ空气吸收剂量率92.3 nGy/h, 处于济南市天然放射性涨落水平范围内; β表面污染水平为2.5 Bq/cm2, 低于GB 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中控制区的放射性表面污染控制水平40 Bq/cm2和监督区的放射性表面污染控制水平4 Bq/cm2的标准。自来水、总排水中的总α、总β放射性水平低于GB 18466-2005《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总α放射性1 Bq/L和总β放射性10 Bq/L的排放标准。
该项目落实了辐射安全管理制度和辐射安全防护各项措施, 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较小, 具备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条件。
[1] |
国家环境保护局. 中国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5: 8.
|
[2] |
吴玉丽, 黄昕, 刁瑞阳.某辐照装置退役后场所放射性环境监测[C]//第三次全国天然辐射照射与控制研讨会.
|
[3] |
环境保护部. 环境保护部辐射安全与防护监督检查技术程序[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2: 3.
|
[4] |
卢希庭. 原子能核物理[M]. 北京: 原子能出版社, 2010.
|
[5] |
王延, 田坤, 王辉. 某公司钢水液面仪、核子秤、料位计等应用项目辐射环境监测与评价[J]. 中国辐射卫生, 2014, 2(23): 172-1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