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1日,日本北部海域发生9.0级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从而引起全世界对其核辐射的恐慌,此事件转眼已过去三年多。当时上海的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第一时间奔赴日本东京等地采访,报道灾后民众生活情况。当记者和摄影师返沪后,他们有意了解其在日本逗留期间是否受到了辐射沾染,故他们直接从机场来我所,要求对其人体和所有行李进行辐射污染检测。之后,陆续有大量在日旅游、商务、留学、劳务和空乘人员等相继从福岛、栃木、茨城、埼玉、千叶、静冈、东京、大阪、名古屋等地返沪,他们出于对辐射知识的不了解和对自身健康的心理顾虑,经多方打听后,来我所咨询并接受检测。其中,还有一家航空公司的部分驻日办事处人员,分批返沪后来我所接受检测。
2011年3月15日至2011年10月31日期间,我们为245人次返沪人员(有个别外地人士)做了辐射检测、相关知识普及和心理疏导。本文对返沪人员从不同归国时间、在日身份与驻日地域因素考虑,进行统计分析。
1 受检者不同归国时间、在日身份与驻日地域分类由于245位受检者中有部分信息记录不全,或者检测项目不完整,故经过统计筛选,对其中身份地域记录完全以及检测项目完整的196名受检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其中146名受检者于2011年3月15日前完成检测。
受检者在日身份涉及媒体、游客、短期探亲、出差、长期在日工作及其随行家属、留学生、研修生、长期定居日本的中国人和日籍华人,种类繁多,为此把245人次身份分为五类:定居日本、留学生、媒体、商务和游客。其中,游客含旅游和短期探亲人士,商务含短期出差和长期驻日工作及其随行家属,留学生含留学生和研修生,定居日本含长期居日的中国人和日籍华人。绝大多数人只来检测一次,但媒体人士由于工作需要,多次往返日本上海,按他们进出日本次数,多次前来检测,故统计时按人次统计。还有个别带孩子一同来检测的家庭,我们就按其一同前来的家长分在同一类别。表 1列出了受检者在日身份分类(人次)。
受检者驻日地域涉及众多,现将其分为大阪、东京、福岛、广岛、横滨、栃木、名古屋、埼玉、千叶、神奈川和仙台共十一个地域。表 2列出了受检者驻日地域分类(人次)。
核电站燃料棒爆炸后的气溶胶污染物,会随大气层的流动扩散至土壤、海洋、建筑物和动植物等处,随距离近、远递减,131I、137Cs是核爆后的主要的人工放射性核素,其中131I的半衰期为8.021天,137Cs的半衰期为30.07年。为此,我们对所有前来检测的人员做三项检测: 131I、137Cs β表面污染检测、γ外照射辐射剂量当量率检测。
检测仪器为α、β表面污染仪和X、γ辐射剂量当量率仪,相关检测项目、仪器型号、技术指标和生产企业见表 3。
由于131I、137Cs均为β、γ发射体,我们对所有受检者均分别检测131I β表面污染、137Cs β表面污染和γ辐射剂量当量率,检测部位主要是头颈部、衣服表面和鞋底。采用直接测量法,检测时,探测器和被检测表面的距离应在可行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小[2],每人每一项目读取3 ~ 10个数据,五组人员的131I、137Cs β表面污染水平及γ辐射剂量当量率见表 4。
本次共统计分析了196名归国人员131I表面污染、137Cs表面污染以及γ外照射的检测数据,其中大部分人员在福岛核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回国,人数截止2011年3月31日已达146名,占总数据的74%,故在时间分析上将数据分为2011年3月31日前归国(包括2011年3月31日)的与2011年4月1日后归国(包括2011年4月1日)的两组,进行单因素ANOVA分析,详见表 5。
由上表可知,131I表面污染、137Cs表面污染以及γ外照射检测数据的P值均小于0.01,具有统计学差异。2011年4月1日后归国(包括2011年4月1日)的人员131I表面污染与137Cs表面污染检测数据已明显比2011年3月31日前归国(包括2011年3月31日)的人员低,故下文仅对2011年3月31日前归国(包括2011年3月31日)的人员进行分析。
3.2 归国人员身份分析本次统计包括2011年3月31日前归国(包括2011年3月31日)的146名不同身份归国人员的131I表面污染、137Cs表面污染以及γ外照射的检测数据,归国人员身份分别为定居日本、留学生、媒体、商务以及游客五大类,对其进行单因素ANOVA分析,详见表 6。
由上表可知,131I表面污染、137Cs表面污染以及γ外照射检测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由此可知,福岛核电站发生事故后,归国人员的不同身份其检测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3 归国人员地域分析详见表 7本次统计包括2011年3月31日前归国(包括2011年3月31日)的146名从不同地域归国的人员131I表面污染、137Cs表面污染以及γ外照射的检测数据,分别为大阪、东京、福岛、横滨、栃木、名古屋、埼玉、千叶、神奈川以及仙台十大主要地域,对其进行单因素ANOVA分析。
由上表可知,131I表面污染以及137Cs表面污染检测数据的P值均小于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从距离事故发生地较近的城市,如栃木、埼玉、千叶以及神奈川等地域归国的人员检测数据明显高于从大阪、名古屋等距事故发生地距离较远城市归国的人员。
4 讨论上述131I表面污染、137Cs表面污染以及γ外照射检测数据统计显示,2011年3月31日前归国(包括2011年3月31日)的人员对2011年4月1日后归国(包括2011年4月1日)的人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011年3月31日前归国(包括2011年3月31日)的146名不同身份归国人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011年3月31日前归国(包括2011年3月31日)的146名从不同地域归国的人员地域远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表面污染水平均低于国标GB 18871-2002表B11中对“手、皮肤、内衣、工作袜”的β放射性物质表面污染控制水平0.40 Bq/cm2[1]; 各外照射辐射剂量当量率基本均在本底范围,故可以折算245人次的年辐射剂量当量水平均小于国标GB 18871-2002年有效剂量1 mSv的剂量限值[1]。
[1] |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 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2.
|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T 14056.1-2008表面污染测定-第一部分: β发射体(Eβmax > 0.15MeV)和α发射体[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