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安阳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站
近年来,我国塑料编织带产品发展迅速,已形成花色品种多样、规格尺寸齐全的系列产品,大量应用于农业产品包装、建筑包装、工业材料包装、食品包装等方面。为了解某塑料编织带生产线职业病危害种类及其分布,以及这些因素的浓度或强度,笔者对该生产线进行了职业卫生学现场调查及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析、识别与评价。
1 内容与方法 1.1 内容对该企业职业卫生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及岗位操作人员等进行调查,了解工艺流程,分析、识别职业病危害因素,了解其产生环节以及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配置及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的选择和发放等信息。
1.2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等作为评价的主要规范、标准依据[1-3]。
1.3 方法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检验方法。
2 结果 2.1 职业卫生学调查某钢板厂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钢结构工程开发、制造与安装。公司现有职工200多人,其中一线工人120人。生产岗位实行四班三运转工作制,行政管理部门、维修人员实行单班工作制,每班工作8 h。为减少包装成本,该公司新建塑料编织带生产车间。该生产线工艺流程:配料→混料→挤出→拉丝→定型→卷绕→裁切→入库。
2.2 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塑料编织带生产线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聚乙烯粉尘、聚丙烯粉尘、石灰 石粉尘、石蜡烟和噪声。其危害因素及分布见表 1。
对配料单元原料拆包、运料、辅料拆包、上料、混料等5个接触粉尘工种作业工人进行粉尘浓度检测,结果显示上料、混料作业工人接触粉尘浓度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检测结果详见表 2。
对拉丝单元拉丝、裁切作业工人进行石蜡烟浓度检测,结果显示作业工人接触石蜡烟浓度均未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检测结果详见表 3。对钣金车间工作场所的一氧化碳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作业工人接触一氧化碳浓度低于职业接触限值。见表 4。
对配料单元原料拆包、运料、辅料拆包、上料、混料、拉丝单元拉丝、裁切、包装单元检验、成品包装等9个接触噪声的工种进行了噪声等效声级测定,结果显示,作业工人接触的8小时等效声级均未超过职业接触限值的规定,见表 5。
高温个体计算结果显示:对拉丝单元拉丝作业工人进行WBGT指数检测,个体接触WBGT指数范围为30.7 ~ 31.5℃,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3 讨论该公司塑料编织带生产线生产工艺先进,设备成熟,自动化、密闭化程度较高,职业病防护设施运行正常。本次检测配料单元上料、混料作业工人接触粉尘浓度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石灰石上料为人工操作,自动化程度较低,混料机上排风罩安装过高,排风罩围帘密闭不严,导致粉尘跑、冒严重。混料机上粉尘较厚,导致二次扬尘。以上原因,导致粉尘浓度超标严重。
调查中发现配料单元原料混料间与拉丝单元有一墙分开,中间为一敞开通道门,混料间东侧墙壁上设有一排风扇,拉丝间无排风设施,混料、上料操作工佩戴防尘口罩,拉丝间作业人员未佩戴防毒口罩、防噪声耳塞等个人防护用品。
建议加强生产自动化、密闭化,配料单元混料间增设除尘设施,混料机上料口排风罩用布围帘加以密闭,以减少粉尘跑冒; 混料机工作场所周围粉尘及时湿式清理打扫,防止二次扬尘。混料间与拉丝间通道门随时关闭,避免交叉污染。拉丝间安装通风排毒设施。加强对职业病防护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定期检查,及时维修和更换,保证各防护设施的正常运行,确保工作场所尘(毒)浓度或噪声强度达到国家卫生标准的要求。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职业安全卫生制度。对职工进行定期的职业卫生和职业病防治知识的培训,提高职工自我保护意识。所有接触噪声作业人员均应发放防噪声耳塞,接触毒物作业工人应发放防毒口罩。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职业卫生检测、职工健康监护等职业卫生档案。定期由依法设立的取得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对即将从事和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工人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完善职工健康监护档案。作业场所除尘设施不足有关。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GBZ 2. 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 化学有害因素[S].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GBZ 2. 2 -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 物理因素[S].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
[3]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GBZ 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S].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