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与辐射恐怖袭击是一种公众还不太了解的恐怖袭击, 是通过使用粗糙核武器或袭击核设施、放射性散布装置引起放射性物质释放, 导致一定数量人员伤亡与人群心理影响, 从而破坏民众生活、社会安定与经济发展的活动。2010年4月, 胡锦涛主席在核安全峰会上指出:"国际安全形势复杂多变, 核安全问题日益引起国际社会关注, 主要是非传统安全问题凸显、核恐怖主义潜在威胁不容忽视、核材料流失和非法贩运风险上升"[1]。随着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变化, 核与辐射恐怖威胁形势日趋严峻, 放射性污染影响又属于摸不见、看不着、一旦释放就会造成长期久远的影响, 我国现在面临的核与辐射恐怖威胁呈现源头多、范围广、防范难的特点[2]。
1 核与辐射恐怖事件类型、特点 1.1 类型分析① 辐射散布装置(RDD):辐射散布装置也称之为脏弹, 是在常规爆炸物里放入射性物质, 当爆炸物爆炸时, 可将放射性物质广泛散布, 达到污染环境和危害人员的目的。②袭击或破坏核设施:用恶意手段破坏核设施的安全相关设备, 引发核事故或辐射事故。③粗糙的核装置(武器)(IND):非法获得的核材料, 制造出粗糙的核装置, 或者用非法手段直接获得核武器。
1.2 特点分析在以上几种核与辐射恐怖袭击事件类型中, IND的后果最为严重, 但是由于核材料的严格控制, 具有不易获取的性质, 发生的可能性也最小; RDD和袭击核设施的后果相对较小, 但是由于取材简单实施相对容易所以发生的可能性较大。①辐射散布装置(RDD)恐怖袭击:由于RDD装置爆炸时只扩散放射性污染不会引发核反应, 恐怖组织或恐怖份子为了扩大袭击的影响, 会选择如商业区, 体育活动场所等人流量密集的城市区域, 此事件情景类似于普通放射性污染事故。由于这类恐怖袭击的放射性物质释放源一般都在地面或释放高度很低, 应重点考虑以爆炸点为圆心, 半径500 m以内的区域[3]。②恐怖袭击或破坏核设施:核设施的安全相关设备遭遇恐怖袭击, 可能引发核事故, 这种核事故与核设施其他安全原因引起的核事故都属于核设施安全性能被破坏, 导致核安全设置起不到应有的保护作用, 这两种核事故没有本质的差别。③粗糙的核装置(武器)(IND)恐怖袭击:对于这类的袭击情景, 可以参考核爆炸或核试验的经验, 这种恐怖袭击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大面积放射性污染。
2 辐射应急监测虽然核与辐射恐怖事件与核事故比较有差别, 但也有许多共性, 由于没有对于核与辐射恐怖事件应急监测可供借鉴的经验, 因此可参考《核与辐射事故应预案》中在有关应急响应的内容开展应急监测, 主要有:辐射剂量率监测、环境空气污染监测、表面放射性污染监测、现场γ能谱分析、个人剂量监测、环境样品采样监测等, 相应的监测装备应根据各自承担的技术任务和要求, 并考虑其实用性、功能性、耐用性和便携性等各方面因素。
2.1 辐射剂量率监测辐射剂量率监测是为了监测现场的外照射剂量率水平和环境放射性污染情况, 根据监测结果确定事件的性质、级别和污染范围, 及时提出应急干预措施的建议(包括隐蔽、临时避迁、撤离等), 预测应急人员与公众的受照射剂量, 指导应急行动区域的划分。应急监测队伍到达现场后先使用气象仪测量风速风向参数和中子剂量率仪探测有无中子辐射, 然后使用徒步或者巡测(若需大面积监测, 可用车载式γ辐射巡测系统)方法, 测定放射性污染范围和污染区辐射水平的地域分布特性, 并依据辐射水平将应急行动区域划分为危险区、污染区和非污染区。
2.2 放射性污染监测放射性污染监测是为了检查和判断各种污染表面是否超过控制水平, 从而确定污染的程度和范围, 及时采取去污措施。主要是对事故现场地表、建筑物表面、人员、车辆、技术装备等放射性污染进行监测。直接测量法监测α污染时, 探头距污染表面小于0.5 cm, 但注意不要接触; 监测β污染时, 探头距污染表面小于2 cm, 移动速度约5.0 cm/s。对于面积较大或表面不平的物体如车辆、技术装备以及建筑物表面放射性污染监测, 可采用擦拭材料(滤纸、棉纱等)对待测表面进行擦试, 使松散放射性污染物转移到擦试材料上, 然后对擦试材料进行测量的方法。
2.3 现场γ能谱分析现场γ能谱分析可以快速对各种具有γ辐射的放射性核素进行核素识别, 为确定事件的性质、级别和污染范围、提出采取应急干预措施的建议和救治伤员提供依据。
2.4 空气污染监测对环境空气进行污染监测是为了评估事故区域的放射性污染水平及人员可能吸入放射性物质的量对空气中放射性气溶胶α、β进行监测, 放射性活度的监测一般情况采用现场实时连续α、β气溶胶监测仪或采样后实验室分析的方法。
2.5 个人剂量监测个人剂量监测是为评估不同类别的人群受到的照射剂量, 为及时医治伤员和掌握控制应急人员受照剂量提供依据, 通常可用电子式个人剂量计和热释光剂量计相结合的方式。
2.6 环境样品采样监测环境样品采样监测作为对现场应急监测的技术补充以及后期环境的跟踪监测, 为恢复行动决策和控制人员潜在的内照射剂量提供依据, 监测对象为事故现场样品、周围水源、食品等。环境样品采样监测一般需要经采样、制样、测量和数据处理等步骤, 这些工作大部分是在专门的实验室完成。
3 讨论 3.1 建立统一核与辐射恐怖事件处置体系目前我们还没有建立统一的核与辐射恐怖事件处置体系, 核与辐射恐怖事件处置行动涉及公安、安全、武警、军队、司法、环保、卫生等众多部门共同响应, 但这些部门联动时部分职责不是很清晰导致应急处置遇到阻滞和不顺畅。建立统一的核与辐射恐怖事件应急处置体系, 明确各职能部门职责, 更有利于处置行动的组织保障。
3.2 加强核与辐射恐怖事件应急监测能力建设核与辐射恐怖事件处置行动中设立行动区域、辐射源种类、疏散人员、转移处置、污染范围、同时展开医疗救治以及去污消除等行动都需要应急监测的技术支持, 但是核与辐射恐怖事件存在应急监测方法复杂、技术难度大、专业性强等问题, 为了进一步加强应急监测的能力建设, 需要开展大量有关核与辐射恐怖应急监测准备与应急响应的科学研究, 比如开展关于核与辐射恐怖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装备、后果评价研究, 对处置专业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等。
4 结语辐射应急监测是核与辐射恐怖事件应急处置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展核与辐射恐怖应急中的现场辐射监测技术研究, 配备合适的辐射监测仪器和防护设备给专业人员, 对提高核与辐射恐怖事件的应急响应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由于核与辐射恐怖事件应急监测与其他核与辐射应急环境监测技术有较强的通用性, 在进行核与辐射恐怖事件应急监测准备和响应时可参照其他核与辐射事故的应急监测程序, 在充分利用现有技术装备的基础上, 探索适合核与辐射恐怖辐射应急监测技术, 为处置核与辐射恐怖事件应急监测提供技术。
[1] |
胡锦涛.携手应对核安全挑战共同促进和平与发展[EB/OL]. [2010-04-14].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04/14/c-1231344.htm.
|
[2] |
天新宇. 我国面临的核与辐射恐怖威胁及对策[J]. 辐射防护通讯, 2010, 30(6): 21-24. DOI:10.3969/j.issn.1004-6356.2010.06.005 |
[3] |
王海洋. "脏弹"恐怖袭击烟团剂量计算方法[J]. 清华大学学报, 2009, 49(2): 168-170. DOI:10.3321/j.issn:1000-0054.2009.0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