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济南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2. School of Medicine and Life Sciences, University of Jinan-Shandong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目前介入放射学在心内科、普外科、肿瘤科等方面均得到广泛应用。但是介入放射工作人员是在X射线下进行操作,存在曝光时间长、单次曝光剂量大、难以使用固定防护措施等问题,从而对身体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为此,我们对山东省部分介入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了受照剂量与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介入放射组:山东省2013年在医院从事心脑血管介入治疗、肿瘤介入治疗、肝脏介入治疗等工作的介入放射工作人员192名,其中男145名,女47名,年龄22 ~ 58岁,平均年龄41.16岁。放射工龄1 ~ 27 a,平均10.08 a。对照组:选择年龄相近、1年内未接触射线和毒物的医务工作人员75名。
1.2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采用LiF(Mg,Cu,P)热释光剂量计进行测量。
1.3 临床检查 1.3.1 内科检查检查心脏、肺脏、肝脏,询问自觉症状如头痛、头晕、恶心、乏力、睡眠质量、记忆力减退、牙龈出血等。
1.3.2 皮肤科检查检查皮肤干燥、疣状突起及指甲纵嵴、变色、增厚等状况。
1.3.3 眼科检查用2.5%新福林液散瞳,用检眼镜检查屈光间质及眼底,然后用裂隙灯查晶状体。
1.4 实验室检查 1.4.1 血液系统白细胞总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
1.4.2 细胞遗传学检查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测定。
1.5 统计学方法数据输入后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个人剂量监测结果(表 1)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范围为0.20 ~ 9.0 mSv,93.2%的介入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5 mSv,6.8%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在5 ~ 10 mSv之间。人均年有效剂量为1.521 ~ 2.023mSv,人均年有效剂量随着工龄增加,至工龄10 ~ 15年时达到最高,然后逐渐下降。
2.2 内科随着放射工龄的增加,头痛头晕、体力下降、记忆力减退、牙龈出血等症状越明显,与对照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本次调查未发现慢性放射损伤患者。
2.3 皮肤科本次调查中放射性皮肤损伤主要表现为手部皮肤干燥、弹性差、皮肤皲裂、指甲纵嵴、手背前臂皮肤点状色素沉着等,个别人皮肤表面有疣状突起物。以上这些体征主要发生于放射工龄超过20年的介入放射工作人员。
2.4 眼科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眼晶体检测结果见表 2和表 3。介入组的晶状体浑浊例数及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晶状体浑浊均为点状浑浊,浑浊部位分别为后囊下、前囊下、赤道皮质,例数分别为37例、8例、2例,分别占78.7%、17.0%、4.3%。晶状体浑浊率随着工龄呈上升趋势。
介入组的白细胞总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5.2 细胞遗传学检查(表 5)介入组的微核细胞率及微核阳性检出人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3 讨论本次调查通过对山东省192名介入放射工作人员2013年度职业健康体检资料进行分析,随着放射工龄增加,人均年有效剂量呈上升趋势,至放射工龄为10 ~ 15 a时达到最高,后开始呈下降趋势。其原因可能为在实际工作中放射工龄10 ~ 15 a的医师多为副主任医师及主治医师,介入操作较多,接触X射线时间长有关,而放射工龄更长的资深医师更多时间从事教学、科研等工作有关。
目前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与眼晶状体损伤的关系受到广泛关注,2011年,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把眼晶状体组织反应的吸收剂量阈值考虑为0.5 Gy,并建议计划照射情况下的职业照射,眼晶状体的当量剂量的限值为20 mSv(5年内的平均); 每一年不超过50 mSv[1]。本次调查中192名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范围为0.20 ~ 9.0mSv,无超出阈值的人员。发现介入组晶状体浑浊47例、阳性率24.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1例(14.7%),未发现有视力障碍者。介入放射工作人员晶状体浑浊均为点状浑浊,浑浊部位以后囊下为主,例数为37例,占78.7%。邵云平[2]等研究发现长期慢性接受小剂量照射的介入放射工作人员晶状体混浊,尤其是辐射所致特异的后囊下晶状体混浊检出率显著高于放射诊疗组。本次调查中放射工龄小于5年的晶状体浑浊阳性率为19.6%,随着工龄增加晶状体浑浊阳性率逐渐增加,放射工龄大于20 a的工作人员的阳性率高达44.0%。究其原因为随着放射工龄的增加,累积照射剂量也增加,机体受到的辐射损伤也会随之加重。
本次调查中,介入组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均值较对照组低,且介入组白细胞数为(5.78 ± 1.27) × 109/L,白细胞异常人数为8例,异常率为4.2%,与对照组的(7.00 ± 0.88) × 109/L、异常人数为1例、异常率为1.3%有显著差异。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是诊断慢性放射病的重要指标,介入组有14例检出微核细胞率异常,占总人数的7.3%,明显高于对照组,与杨文草等[3-6]文献报道一致。以上结果提示,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可以造成机体外周血细胞、造血系统及遗传学损伤,需要引起介入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
综上所述,长期低剂量辐射会对介入放射工作人员造成一定程度的机体损伤,应该增强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防护意识,加强对其管理,保障其职业健康与安全。
[1] |
ICRP.statement on tissue reactions[P/OL].ICRP ref.4825-3093-1464 http://www.icrp.org/page.asp.id123.
|
[2] |
邵云平, 徐雪春. 730名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混浊风险分析[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4, 34(2): 136-139.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4.02.015 |
[3] |
杨文草, 高晓玲, 唐颖, 等. 上海市144名医用X射线工作人员10年健康动态观察[J].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11, 28(4): 232-234. |
[4] |
霍红日, 李解权, 喻荣彬, 等. 南京市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结果的动态观察[J]. 职业与健康, 2008, 24(18): 1887-1889. DOI:10.3969/j.issn.1004-1257.2008.18.014 |
[5] |
罗文文, 赵洁. 消化内科医生放射暴露情况调查及健康状况分析[J].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14, 32(2): 133-135. DOI:10.3760/cma.j.issn.1001-9391.2014.02.017 |
[6] |
潘建, 付必惠. 九江市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结果的动态观察[J]. 职业与健康, 2011, 27(7): 747-7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