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2015, Vol. 24 Issue (1): 85-87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5.01.037

引用本文 

秦雷, 姜玉芝. 256层螺旋CT脑灌注扫描结合三维重建在烟雾病诊治中的价值[J]. 中国辐射卫生, 2015, 24(1): 85-87.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5.01.037.

通讯作者

姜玉芝, E-mail:jyz1696@163.com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4-03-30
修回日期:2014-07-21
256层螺旋CT脑灌注扫描结合三维重建在烟雾病诊治中的价值
秦雷 , 姜玉芝     
聊城市人民医院影像科, 山东 聊城 252000
摘要目的 探讨256层螺旋CT扫描在烟雾病诊断中的价值以及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经256层螺旋CT动态容积扫描的患者, 分别进行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和CT脑灌注成像, 对CT脑灌注成像各项参数进行定量测量并做对比统计分析。结果 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能很好地显示烟雾病狭窄段及周围侧枝血管。CT灌注成像双侧狭窄患者血容量(CBV)双侧均加大, 达峰时间(TTP)双侧均延长, 平均通过时间(MTT)较重的一侧延长。单侧狭窄患者病变侧CBV加大, TTP延长。结论 256层螺旋CT动态容积扫描对烟雾病的特征性表现显示良好, 可作为烟雾病的首选检查方式。
关键词烟雾病    体层摄影术    血管造影    

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又名“脑底异常血管网症”,表现为两侧颈内动脉(ICA)末端逐渐缓慢狭窄和闭塞,脑底出现纤细血管网,并继发脑内改变。采用多层螺旋CT动态容积扫描一次注药即可获得脑内CTA及全脑灌注图像,不仅大大降低了辐射剂量,而且将两者结合起来。本文旨在探讨MIP、VR结合全脑灌注图像在烟雾病诊断中的价值以及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

1 临床资料

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9月本院病人23例诊断为烟雾病的病例,做为实验组。其中男性9例,女性14例; 年龄26 ~ 68岁,平均47岁。脑缺血发作的患者13例,脑出血患者5例,其中脑室出血者3例,无症状患者5例。有5例表现为单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狭窄,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起始段狭窄近闭塞; 有17例表现为双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狭窄或闭塞,和(或)大脑前动脉和(或)大脑中动脉起始段狭窄或闭塞; 有1例表现为基底环及大脑后动脉狭窄; 均伴颅底异常血管网。收集同时间段内脑内动脉无狭窄患者12例作为本研究的对照组,男4例,女8例,年龄27 ~ 52岁,平均年龄39.5岁。临床症状无或表现为头疼头晕。

2 方法 2.1 CTP检查方法及图像处理

采用Philips256层螺旋CT脑灌注扫描模式,管电压80 kV,管电流125 mAs,准直64 × 1.25 mm,共扫描15个循环,层厚5 mm,进行全脑灌注,对比剂碘普罗胺370,注射速率5 ml /s,对比剂总量为50 ml。图像后处理:扫描完成后选择一组动脉期数据进行重建MIP、VR图像。然后导入所有容积数据,应用灌注分析软件,得到反映脑组织灌注情况的功能伪彩图,根据大脑前中动脉供血区域双侧均选择3 ~ 5个感兴趣区域,测量CBV(脑血容量)、CBF(脑血流量)、MTT(平均通过时间)、TTP(达峰值时间)的数值。

2.2 统计分析

全部数据经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单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狭窄或闭塞,和(或)大脑前动脉和(或)大脑中动脉起始段狭窄或闭塞患者感兴趣区各项参数与对侧进行比较,进行配对t检验。双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狭窄或闭塞,和(或)大脑前动脉和(或)大脑中动脉起始段狭窄或闭塞患者感兴趣区的各项参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统计结果均以(x±s)表示,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CTA表现

所有病例血管均显示清晰锐利,血管狭窄处、闭塞端显示清楚。有5例表现为单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狭窄,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起始段狭窄近闭塞; 有15例表现为双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狭窄,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起始段狭窄近闭塞; 有2例表现为双侧大脑中动脉起始段近闭塞,大脑前动脉显影清晰,未见狭窄。有1例表现为基底环及大脑后动脉狭窄; 均显示颅底异常血管网。

3.2 脑灌注成像参数分析

实验组(双侧) 18例,对照组12例,双侧CB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双侧CBF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MTT一侧差异显示有统计学意义,一侧差异显示没有统计学意义。TTP显示两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 1

表 1 两组脑灌注成像参数分析

实验组(单侧) 5例病变测和健侧对比,CB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变测高于健侧。TT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变侧延长。CBF、M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 2

表 2 患者两侧脑灌注成像参数分析
4 讨论

烟雾病好发于东亚,女性多于男性,好发年龄为0 ~ 10岁以及30 ~ 40岁,儿童以脑缺血症状为主,成人以脑出血症状为主[1-2]

在烟雾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方面,多层螺旋CT具有空间及时间分辨率高、操作简单等优点,已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早在1991年Miles等首次结合快速CT扫描及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获得评价血流灌注情况的彩色图像并提出CTP的概念[3-4]。CTP基本原理是将对比剂经静脉快速团注后对选定层面进行扫描,获得感兴趣区的时间密度曲线,根据不同的数学模型计算出局部脑组织的血流灌注量,其基本参数有CBV、CBF、MTT、TTP等。

作为256层螺旋CT头颅动态扫描方案的一个重要组成步骤,CTP能反映脑组织及病灶的灌注的情况,提供常规CT检查所不能提供的血流动力学信息[5]。本组所有病例颅内血管经VR、MIP、MPR等方式重组处理后均显示清晰锐利,颅底异常血管网、颈内动脉末端血管狭窄闭塞处显示清楚。在形态学直观而清晰的呈现了烟雾病的特点。其中5例表现为单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狭窄,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起始段狭窄近闭塞; 10例表现为双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狭窄,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起始段狭窄近闭塞; 2例表现为双侧大脑中动脉起始段近闭塞,大脑前动脉显影清晰,未见狭窄。1例表现为基底环及大脑后动脉狭窄; 所有病例均显示颅底异常迂曲小血管网。烟雾病患侧血管的狭窄或闭塞,其支配区域脑组织供血主要由邻近细小侧枝循环供血。从理论上讲造影剂达远端脑组织的时间应有减低。本实验组双侧灌注对比配对检验CBV、CBF、MTT、TTP的t值(3.40、2.12、2.52、3.26),CBV双侧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侧高于健侧。TT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变侧延长。CBF、M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由于受患侧血管狭窄的影响病变区脑组织存在缺血及回流障碍的情况,因此血流灌注缓慢,TTP延长,CBV增大。实验组与对照组独立样本t实验显示:狭窄或闭塞段血管供血区CBV加大,TTP延长,MTT在严重一侧显示延长。CBF变化不明显,这是因为烟雾病多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随着病情的发展病变区颅内血管代偿作用及颅底异常血管网的形成影响,在病变的急性发作期,CBF应该会有减小。烟雾病患者脑灌注成像高低灌注区域与侧枝循环血管的丰富与否有密切关系,在侧枝循环小血管密集区域可呈现为高灌注[6-8]。烟雾病患者这种脑灌注改变与脑出血及脑梗死的发生之间是否相关联,尚需进一步研究。

全脑灌注结合CTA图像可准确而直观显示烟雾病,并且二者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能给临床诊断形态与功能学多方面丰富的信息[9]

尤其是其TTP对区分缺血程度具有很高的敏感性,能显示早期细微的缺血变化,不仅对烟雾病的诊断有益,对烟雾病的治疗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J Suzuki J, Takaku A. Cerebrovaseular"moyamo"disease. Disease showing abnormal net-like vessels inbase of brain[J]. ArchNeural, 1969, 20: 288-299.
[2]
Suzuki J, Kodama N. Moyamoya disease: a review[J]. Stroke, 1983, 14: 104-109. DOI:10.1161/01.STR.14.1.104
[3]
陈劲草, 刘斌, 李正伟, 等. CT灌注成像对烟雾病行脑血管重建术的疗效评价[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9, 25(06): 537-540. DOI:10.3760/cma.j.issn.1001-2346.2009.06.021
[4]
陈孝东, 曹勇军. 烟雾病研究进展[J].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09, 17(09): 700-704. DOI:10.3760/cma.j.issn.1673-4165.2009.09.011
[5]
黄显军, 刘文华, 徐格林, 等. 烟雾病的脑血流动力学[J].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0, 18(06): 441-444. DOI:10.3760/cma.j.issn.1673-4165.2010.06.009
[6]
Murayama K, Katada K, Nakane M. Whole-brain perfusion CT performed with a prototype 256-detector row CT system: initial experience[J]. Radiology, 2009, 250: 202-211. DOI:10.1148/radiol.2501071809
[7]
Scott RM, Smith ER. Moyamoya Disease and Moyamoya Syndrome[J]. N Engl J Med, 360: 1226-1237.
[8]
Togao O, Mihara F, Yoshiura T, et al. Cerebral hemodynamics in. Moyamoya disease: correlation between perfusion-weighted MR imaging and cerebral angiography[J]. AJNR Am J Neuroradiol 27: 391-397.
[9]
Suzuki J, Takaku A. Cerebrovascular"moyamoya"disease. Disease showing abnormal net-like vessels in base of brain[J]. Arch Neurol, 20: 288-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