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CT是将PET(正电子发射型断层显像)与CT结合,采取图像融合,显示病变的功能和形态信息。当某种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物通过注射,口服等方式进入体内后,依其化学及生物学特性不同,随血流等进入某些特定的组织器官,参与或模仿某些生命物质在人体内的病理生理、引流代谢的过程。由于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在这个过程中的差异,使其聚集这种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物的能力发生了变化。利用PET来探测这种放射性核素发射的γ射线在体内的分布状态并还原成图像,其影像不仅可以显示脏器和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等解剖结构,更重要的是可以显示脏器的功能、代谢情况,提供有关脏器的血流、功能、代谢和引流等方面定性的和定量的信息。而血流、功能和代谢的异常,常是疾病的早期变化,出现在形态结构发生改变之前,PET放射性核素显像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
医用回旋加速器是生产放射性核素的必要设备,其主要原理为带电离子、中子或质子在加速器中通过改变磁场加速粒子,使粒子获得高能量后轰击靶物质产生核反应而生产放射性核素。通过改变靶物质可获得不同的放射性核素。按核医学使用需要,该医用加速器主要生产的放射性核素为: 18F、13N、15O、11C。文中对某医院利用回旋加速器生产上述放射性药物及应用过程中,其周围辐射环境剂量进行监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1 PET工作场所基本情况 1.1 PET工作场所布局该PET-CT工作场所及回旋加速器布置在地下二层,其楼上为停车场,有利于辐射防护。按照核医学工作场所分区的原则,回旋加速器房、放射化学合成室(热室)和放射性示踪剂分装质控室划分为控制区,均位于地下二层西侧,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其中回旋加速器房通过加装一扇屏蔽门、放射化学合成室和放射性示踪剂分装质控室则通过两道防护门与其他工作场所分割开来,以免闲人进入。病人注射室、PET-CT扫描室划分为监督区,位于回旋加速器机房东侧。病人的就诊、给药、扫描连在一起,方便检查。另外,PET-CT操作室,工作人员办公室、病人候诊大厅等划分为非限制区。
1.2 PET-CT检查流程回旋加速器生产PET-CT诊断时所需的药物,药物生产出来后由专门的传输管道传至分装柜内,工作人员进行分装,分装后的药物送至注射室。在专设的注射室内,将药物注射入病人体内,病人在专门的候诊室等候,待CT扫描完毕后由专用通道离开。
2 监测仪器、方法 2.1 监测仪器FH40G系列辐射环境监测仪(德国Thermo Electron RM & P公司),通过国家计量部门检定,并提供校准因子。
2.2 监测方法按照《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 /T 61-2001)和《环境地表辐射剂量测量规范》 (GB /T 14583-93)进行监测。
2.3 监测内容利用FH40G系列环境监测X、γ剂量当量率仪和中子剂量当量率仪对回旋加速器生产药物时机房周围环境进行监测; 利用FH40G系列环境监测X、γ剂量当量率仪对分装过程、注射过程及PET-CT机开机诊断时机房周围进行监测; 利用表面污染剂量仪对控制区和监督区进行监测。
3 监测结果 3.1 该医用回旋加速器周围环境X、γ和中子辐射水平(表 1)由表 1可知,回旋加速器运行时,辐射水平最高的点位出现在防护门右门缝处,主要原因是防护门与墙体之间存在缝隙; 由表 2可知,药物铅罐、废物桶表面等监测点位γ剂量当量率水平偏高; 由于有7名注射药物的病人在病人候诊区,该监测点位γ剂量当量率为68 900 nSv /h,此区域可能有医生、护士做短暂停留,应特别加强防护; 由表 3可知,标记液分装、PET机房工作台、墙壁、地面、工作人员工手套等β表面污染均低于《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GB 18871-2002)中所规定的控制区限制要求。
该医院PET /CT工作人员所受最大附加年有效剂量约为1.4 mSv,回旋加速器操作人员所受附加最大年有效剂量约为0.5 mSv,符合《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1]对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的限值规定要求。部分工作场所辐射水平较高,工作人员应增强防护意识,注意佩戴防护眼镜、铅围裙等防护设备,减少所受附加剂量。
[1] |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GB 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2. http://www.csres.com/detail/61776.html
|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GBZ 120-2006临床核医学放射卫生防护标准[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6. http://www.csres.com/detail/18975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