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剂量监测是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的重要内容和职业病诊断的重要依据, 也是评价放射工作场所防护状况的主要手段, 因此做好个人剂量监测工作, 对保障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有重要意义[1]。为掌握本区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接受外照射剂量水平, 现将本区2009-2012年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资料进行分析。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2009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在杨浦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的人员, 对每年有4个周期以上监测数据的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剂量进行统计分析。
1.2 研究方法 1.2.1 仪器设备热释光剂量仪为北京康科洛电子有限公司生产的RGD-3A型; 退火炉为康科洛公司生产的TLD 2000B型; 剂量片为北京海阳博创辐射防护有限责任公司的GR-200A型LiF (Mg, Cu, P)。
1.2.2 监测方法按GBZ 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的要求》制定本单位监测方案, 监测周期为2个月一次, 最长不得超过3个月, 最多一年6次, 累积剂量为年剂量。
1.2.3 质量控制所有仪器设备每年都通过国家计量检定, 技术人员按时参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比对工作。
2 结果 2.1 总体个人剂量监测结果2009-2012年全区共监测有效个人剂量放射工作人员2540人, 4年间集体剂量之和为1903.58人 · mSv, 总体人均年剂量为0.75 mSv/a, 远远低于国家限值20 mSv/a, 处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
2.2 不同年份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显示2009-2012年全区接受个人剂量监测人数在逐年增加, 共有2519人次的年受照剂量在2 mSv以下, 占监测总人次数的99.17%;介于2~5 mSv之间的有21人次, 占监测总人次数的0.83%, 超过5 mSv的为0人次, 所有放射工作人员年剂量均小于5 mSv, 均在国家限值标准20 mSv以下, 4年间人均年剂量水平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 不同年份之间人均年剂量水平比较P < 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 1。
结果显示监测人数最多的工种是诊断放射学, 占总监测人数的58.00%, 其次是工业探伤和介入放射学分别占12.60%、10.75%。集体剂量最大的是诊断放射学, 这说明诊断放射学是杨浦区职业照射的主要来源。不同工种间人均年剂量比较:核医学、工业探伤以及诊断放射学水平高于放射治疗、介入放射学、牙科放射学、其他P < 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工种年剂量在2~5 mSv有21人, 主要分布在核医学学和工业探伤以及诊断放射学3个工种, 其余均分布在 < 2 mSv区间内。
杨浦区2009-2012年一共监测放射工作人员3948人, 但是部分单位放射工作人员流动性较大, 许多在岗位上一年监测未满4次的工作人员未能纳入有效分析人数, 仅有2540人次纳入本次分析。数据显示本区放射工作人员接受监测的人数逐年增多, 一方面可能是射线装置的应用日益广泛, 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增多, 另一方面也是本区放射防护监测工作日趋完善的结果。
本区连续四年监测的2540人次中有2519人次年受照剂量在2 mSv以下, 占监测人次数的99.17%, 所有放射工作人员年剂量均低于5 mSv, 人均年剂量为0.75mSv/a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与全国监测数据比较, 低于2003年全国人均年剂量0.98 mSv/a, 与国内其他城市比较, 低于金华市连续4年的人均年剂量[2], 高于卢湾区和南京市连续三年的人均年剂量[3-4]。以上结果表明本区放射工作人员目前接受的职业照射水平是相对较低的, 但是仍然应加强对放射工作人员和单位进行放射防护知识的培训宣传、提高其防护意识, 防范于未然。
从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水平来看, 核医学工作人员人均年剂量为0.96 mSv, 高于工业探伤以及诊断放射学。可能由于核医学工作场所大都是开放型, 放射防护更加困难, 核素容易进入体内产生内照射。与放射科比较, 核医学科使用的开放性放射性核素使防护难度增大, 应提高核医学工作人员自身安全文化素养, 严格按照防护规范进行操作。
本区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 诊断放射学人数最多(58.00%), 其次是工业探(12.60%)、介入放射学(10.75%)。诊断放射学人均年剂量为0.75 mSv/a, 但是对于通常认为剂量较高的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剂量仅为0.69 mSv/a剂量并不高, 处在一个相对较低的年水平, 不同工种的剂量高低顺序与本市其他区的监测结果不尽一致[4-5], 其可能的原因一方面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受照最多的部位应为手部[6], 虽佩戴了个人剂量计, 但没有确切的全身剂量估算方法, 因此本次监测结果并不能完全代表其真实全身受照剂量; 另一方面是该类放射工作人员防护意识比较强, 注重了日常工作的自身防护, 并且放射工作单位的重视使其放射工作场所辐射防护措施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此外还与具体得情况及工作人员的熟练程度、安全操作的技能水平等有关。从事工业探伤工作人员人均年剂量为0.81 mSv/a, 剂量水平相对较高, 有调查表明工业类放射工作人员对射线的危害知晓率较低, 防护意识不强[7], 且这类人员分散并且流动性较大, 部分人员监测次数达不到一年4次。此外本区的工业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检测工作已经不是全部由本中心承担, 而是分散到几家检测机构。因此想要全面了解本区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状况, 区卫生部门应加强信息管理, 做好技术服务机构之间的协调、合作以及信息共享工作。
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的准确度, 不仅取决于实验室测量情况还取决于放射工作人员的佩带情况。因此要加强对用人单位和放射工作人员放射防护知识的培训, 指导放射工作人员正确佩戴个人剂量计, 同时提高实验室的监测水平, 以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保证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安全。
[1] |
徐福良, 安岩. 2010-2012年莱州市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3, 22(3): 311-313. |
[2] |
何晓庆. 2008-2011年金华市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13, 30(1): 40-42. |
[3] |
李红艳, 李亘山, 杨声, 等. 2008-2010年南京市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1, 20(4): 423-424. |
[4] |
朱慧凌, 吴伟民, 刘淮玉. 2009-2011年卢湾区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2, 21(3): 291-292. |
[5] |
沈青, 崔茜. 上海市徐汇区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剂量水平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3, 22(3): 287-288. |
[6] |
Sánchez R M, Vano E, Fernández J M, et al. Staff doses in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a national survey[J]. Journal of Vascular and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2012, 1496-1501. |
[7] |
沈福海, 肖淑玉, 崔风涛, 等. 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防护知识知晓率及其比较[J].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2010, 36(6): 366-3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