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2014, Vol. 23 Issue (4): 372-374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4.04.035

引用本文 

张俊平, 常艾民. 某二甲基乙酰胺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4, 23(4): 372-374.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4.04.035.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3-12-15
修回日期:2014-04-25
某二甲基乙酰胺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分析
张俊平 1, 常艾民 2     
1. 安阳市卫生监督中心, 河南 安阳 455000;
2. 安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摘要目的 通过对某二甲基乙酰胺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与分析, 确定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方法 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和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检验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二甲基乙酰胺建设项目主要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乙酸、二甲胺、二甲基乙酰胺、噪声、高温。检测结果表明, 乙酸CTWA范围为0.55~0.64 mg/m3, 二甲胺C TWA范围为0.75~0.94 mg/m3, 二甲基乙酰胺CTWA范围为2.21~3.97 mg/m3, 作业人员接触乙酸、二甲胺、二甲基乙酰胺浓度低于国家职业接触限值; 对6个接触噪声的工种进行了噪声等效声级测定, 作业工人接触的8 h等效声级为57.5~73.8 dB (A), 低于职业接触限值的规定。结论 二甲基乙酰胺建设项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的防治应从职业卫生管理、工程防护设施、严格佩戴个人防护用品以及职业健康监护等方面综合着手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护设施或措施。
关键词二甲基乙酰胺    建设项目    职业病危害    控制效果    

随着我国石油化工尤其是合成树脂、丙烯腈纤维和芳烃生产能力快速增加, 特别是我国氨纶行业的大规模发展, 使得二甲基乙酰胺(DMAC)的生产和使用量急剧增长。根据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DMAC需求迅猛增长的市场状况, 某公司新建年产2万吨DMAC项目。为了解某DMAC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种类及其分布, 以及这些因素的浓度或强度, 笔者对该项目进行了职业卫生学现场调查及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析、识别与评价。

1 内容与方法 1.1 内容

对该企业职业卫生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及岗位操作人员等进行调查, 了解工艺流程, 分析、识别职业病危害因素, 了解其产生环节以及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配置及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的选择和发放等信息。

1.2 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等作为评价的主要规范、标准依据[1-3]

1.3 方法

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检验方法。

2 结果 2.1 职业卫生学调查

该公司为大型化工生产企业, 产品有一甲胺、二甲胺、三甲胺、二甲基甲酰胺等产品。年产混甲胺(一甲胺、二甲胺、三甲胺)1.2万吨、二甲基甲酰胺1.47万吨, 二甲基乙酰胺2万吨。劳动定员86人, 其中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职工人数为56人。生产岗位实行四班三运转工作制, 行政管理部门、维修人员实行单班工作制, 每班工作8 h。无催化剂、低压条件下DMAC生产技术, 在无催化剂条件下, 在专用的合成反应器中, 将二甲胺和冰醋酸(乙酸)进行热缩合反应, 一步生成DMAC和水, 再经过精馏分离、提纯回收等多道工序, 最终得到高纯度的DMAC产品。见图 1

图 1 DMAC合成生产工艺流程图
2.2 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

建设项目生产过程中存在或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毒物(乙酸、二甲胺、二甲基乙酰胺)、物理因素(噪声、高温)。

2.3 职业病防护措施 2.3.1 防毒措施

DMAC装置采用半露天框架结构, DCS控制室利用原有控制室。控制室内安装有空调系统。采用先进、安全可靠的工艺技术, 严格控制有毒有害物质在各岗位上的浓度, 对有害气体排放前采取净化措施达标排空。对有可能产生泄漏的设备、管道, 在满足工艺的条件下, 尽量敞开布置, 防止有毒有害气体积累。DMAC装置1~3层各设两个二甲胺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 报警设在DMAC控制室内。DMAC装置内和DMAC罐区作业现场通道畅通, 能满足应急疏散要求。DMAC装置1~3层各设两处复合式淋洗设施。DMAC装置各取样口均设置了双阀门控制, 取样人员现场作业时按要求穿戴防护用品。车间内配备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 如防毒面具、眼睛护套、橡皮手套等, 厂区设有卫生所, 能提供急救。

2.3.2 防噪声

设备选型时选用低噪声的机泵, 设有集中控制室, 减少噪声对人体的危害。控制室设空调, 改善操作条件。将产生噪声的车间与厂界保持足够距离, 对车间外厂界进行绿化, 利用建筑物与树木阻隔声音的传播。个体防护:选用防噪声耳塞, 噪声源地点的工作人员必须佩戴防噪声保护用品, 加强个体防护。

2.3.3 防高温

DMAC装置反应器、一塔、二塔、三塔、蒸汽管道等生产性热源均设有保温设施, 防止烫伤。车间办公室、控制室、分析化验室、休息室等内安装有空调调节室内温度, 并配有饮水装置。企业在夏季在岗位提供清凉饮料、防暑药品等。操作工人配备有隔热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

2.4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2.4.1 化学毒物

对DMAC生产装置单元DMAC主装置一层、DMAC主装置二层、DMAC主装置三层等工作场所的乙酸、二甲胺、二甲基乙酰胺进行检测, 结果显示DMAC主操、DMAC主操、DMAC巡检作业工人接触乙酸、二甲胺、二甲基乙酰胺浓度均低于职业接触限值。对原料及产品罐区单元醋酸槽旁、醋酸过泵处、醋酸卸车处乙酸进行检测, 对原料及产品罐区单元DMAC储罐旁、DMAC灌装位二甲基乙酰胺浓度进行检测, 结果显示乙酸过泵工、乙酸卸车工、DMAC控制工等3个工种作业工人接触毒物浓度均低于职业接触限值。乙酸CTWA范围为0.55~0.64 mg/m3, CSTEL范围为1.18~2.13 mg/m3; 二甲胺CTWA范围为0.75~0.94 mg/m3, CSTEL范围为0.67~1.59 mg/m3; 二甲基乙酰胺CTWA范围为2.21~3.97 mg/m3, CSTEL范围为0.28~10.31 mg/m3

2.4.2 噪声

对DMAC生产装置单元DMAC主操、DMAC主操、DMAC巡检、原料及产品罐区单元乙酸过泵工、乙酸卸车工、DMAC控制工等6个接触噪声工种作业人员进行噪声等效声级测定, 个体接触噪声强度为57.5~73.8 dB (A), 6个工种作业工人接触的8小时等效声级均低于职业接触限值的规定。

2.5 职业健康检查结果

对接触毒物、噪声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56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按照《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根据不同工种接触不同职业病危害因素制定体检项目, 包括内科常规检查、五官科、血常规、尿常规、血清ALT、心电图、后前位X射线高千伏胸片、肺功能、电测听等, 此次检查未发现目标疾病。

2.6 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该公司按照不同岗位需要为工人配备了相应的个人防护用品, 如防毒面罩、耳塞、护目镜、防酸碱手套等, 基本能满足毒物、噪声等的防护要求。制定了《劳防用品管理规定》, 规定了职业病防护用品的配置发放标准, 劳动防护用品使用部门负责监督操作工现场的合理使用劳动防护用品情况。

2.7 职业卫生管理

公司制定了防毒、防噪声规章制度与操作规程, 制定了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职业健康监护制度, 建立了职工健康监护档案、职业卫生档案。工作场所设置了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4]。制定有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

3 讨论 3.1 评价

该公司生产工艺先进, 设备成熟, 自动化、密闭化程度较高, 生产设备布局合理, 总体布局基本合理, 厂房建设符合建筑卫生学要求。建设单位在建设和试生产过程中基本落实了预评价报告书的建议, 职业病防护设施做到了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使用, 目前运行良好, 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5]的要求。从检测结果来看, 作业人员接触毒物浓度、噪声强度均符合有关国家卫生标准。该项目DMAC合成车间卫生特征2级, 未设置车间浴室, 原料和产品罐区未设置洗眼喷淋设置。该建设项目需进行职业病防护措施整改后再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申请竣工验收。

3.2 建议

该项目原料和产品罐区应设冲洗设备, 防止有毒物质乙酸、二甲基乙酰胺、二甲胺对作业工人造成危害。应建立乙酸、二甲基乙酰胺、二甲胺中毒的应急救援预案和检修作业应急救援预案, 加强作业人员自救与互救培训制度及宣传力度, 提高作业人员自我保护意识, 并定期进行演练。建设单位应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列出为应对突发职业病危害事件采取的应急救援设施:主要包括报警装置、现场急救用品、急救场所、救援装备、防护装备、警示标识等。急救箱应设置在便于劳动者取用的地点, 并由专人负责定期检查和更新配备内容。应建立应急救援设施管理制度, 责任到位, 有人负责, 每日巡检, 及时维修, 以确保其正常运行。完善各项职业病防治管理制度, 并严格执行各项制度, 落实各项制度; 加强对外委托作业人员的职业卫生管理。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 化学有害因素[S].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 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 物理因素[S].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 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S].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 158-2003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S].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 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S].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