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是采用核技术来诊断、治疗和研究疾病的一门新兴学科。在现代医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由于有些新参加工作的核医学科医技人员对职业安全防护认识不足, 自身防护意识不强, 医院体检时常发现一些异常指标; 故核医学防护一直是广大医技人员日益关注的重要问题, 为了减少核医学科医技人员职业暴露危害, 本文通过对其危害因素分析, 加强职业安全教育, 严格执行标准预防, 采取针对性防护措施, 制定了完善的制度和防护措施, 减少和避免了由于不正当操作引起的辐射损伤, 最大限度地保护核医学科医技人员的安全[1-2]。
1 操作放射性药物的辐射防护核医学医技人员在实验室操作放射性药物, 例如开瓶、淋洗、配药、分装等操作必须按照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进行。
1.1 操作场所核医学医技人员必须在实验室内专设的通风橱内进行。
1.2 屏蔽防护放射性药物原液、淋洗、配置、分装等都应放在铅罐内。操作时, 操作人员双手佩戴一定防护厚度并适合于操作的防护手套和身穿防护服、防护帽及甲状腺防护套等个人防护用品外, 其头、胸、腹和性腺均需要有足够的屏蔽防护, 例如在通风橱操作区设置铅玻璃和铅砖墙。给药用的注射器应有铅防护套, 给病人注射或分发口服药物要利用防护屏或防护车。
1.3 防止污染在通风橱内操作台面上应设搪瓷或陶瓷托盘, 托盘内衬有吸水纸, 以防直接污染通风橱内操作台面; 操作人员要戴乳胶手套, 身穿工作服, 穿一次性鞋套; 在活性区内不得进行无关的工作及存放无关物件[3-4]。
1.4 卫生要求在属于控制区和监督区的工作场所内不得进食、饮水和吸烟等。
2 放射性同位素131I治疗甲状腺疾病时医技人员的正确防护用131I治疗甲状腺疾病是目前应用较广泛而防护上存在问题较多的一种核医学治疗方法。据调查, 用放射性核素131 I治疗甲状腺癌或转移灶, 常用剂量高达3.7 × 109Bq (100 mCi), 而且131I衰变时放出最大能量为0.61 MeV的β粒子, 用于破坏残存的甲状腺组织或癌细胞, 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同时放出能量为0.365 MV的γ射线, 给防护带来一定困难。因此, 单纯套用核医学诊断的防护方法是难以达到防护要求的。
2.1 治疗场所的屏蔽防护核医学治疗室的墙壁、天花板、地板门窗以及所用防护器具的屏蔽防护厚度与核医学诊断有大区别, 故需专门讨论。
2.1.1 墙壁采用370 mm厚的实心砖墙, 并做到砖缝灰浆饱满, 不留空隙[5-6]。
2.1.2 通风柜内操作平台采用不小于10 cm厚的钢筋混凝土台面, 加10 mm厚铅板, 用水泥砂浆将铅板封闭, 水泥面上铺2 mm厚铅板, 其目的防止医技操作者的下肢部位受到过量照射。
2.1.3 组合式分源防护屏操作3.7 × 109Bq (100 mCi)以上的131 I, 应在有足够防护厚度的分源防护屏条件下进行; 应采用由一块高500 mm, 宽380 mm (相当于人体肩宽), 厚100 mm的铅玻璃与36块铅砖组合而成的防护屏。在铅玻璃两侧与铅砖各有20 mm搭接重叠(铅砖的一端开20 mm接口); 在两侧的第2、3块铅砖上各挖一直径为120 mm的伸手孔。这样的设计经核医学治疗室实践运行监测能够有效的起到防护要求[7-8]。
2.2 给药时的防护131I治疗多为口服给药, 若单纯用于治疗甲亢, 一个病人服用量在1.85 × 108Bq (5 mCi)左右, 给药防护屏风有10 mm铅当量、铅玻璃有30 mm厚即可基本满足防护要求。若治疗甲状腺癌手术后或转移灶, 一个病人服用量可达3.7 × 109Bq (100 mCi)以上, 最好采用隔室给药, 即在分装室与给药室之间的隔墙上开一窗口, 通过窗口将131 I药液传递给病人服用[9]。小窗的洞口有30 cm宽, 15 cm高即可, 防护窗扇是可推拉的左右两扇; 窗扇的铅当量以不小于8 mmPb为宜, 给药时两扇重叠为16 mmPb约相当于131I的5.3个半值层厚度, 与370 mm砖块的半值层个数5.29基本相当, 其减弱倍数K=39, 这样可减少医技人员为给病人服药而接触较大剂量。为解决窗口较深、光线较暗的问题, 可在窗口的一侧安装一个照明灯, 以防止在传递服药杯时发生意外[10-11]。
总之, 只有广大核医学医技人员不断提高防护意识, 加强放射防护知识培训, 规范操作行为, 才能有效减少辐射引发的职业危害。
[1] |
Derey TW, Paul GG. Role of 131 I in the treatment of well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J]. J Gurg Oncol, 2010, 89: 114-121. |
[2] |
苏少弟. 11例核素肺通气/肺灌注显像诊断肺栓塞的观察[J]. 实用医技杂志, 2010, 11(1): 61-62. DOI:10.3969/j.issn.1671-5098.2010.01.036 |
[3] |
陈绍亮. 核医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3: 205-206.
|
[4] |
冯祝玲, 张伟光, 潘翠芳. 放射性药物两种注射法的对比研究[J]. 中华核医学杂志, 2010, 06: 58-60. DOI:10.3760/cma.j.issn.0253-9780.2010.01.016 |
[5] |
Brian H, Kushner MD. Neuroblastoma:A Disease Requiring a Multitude of Imaging Studies[J]. J Nucl Med, 2011, 45: 1172-1188. |
[6] |
李利. 32 P关节腔内注射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3, 21: 1919-1923. |
[7] |
上海市卫生局中华医学会上海市分会. 医学影像学诊疗常规[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 437-438.
|
[8] |
梁正路, 周绿漪, 柴力. 放射线药物在塑料注射器中的残留[J]. 中华核医学杂志, 2011, 16: 124-126. |
[9] |
陈尔秀, 刘清娥, 雷雅梅. SPECT全身骨显像的护理[J]. 实用医技杂志, 2013, 12(2): 378-379. |
[10] |
刘保平, 孟玉葆, 孙秉奇. SPECT临床应用手册[M]. 郑州: 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 2012: 188-190.
|
[11] |
谭天秩. 临床核医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187-1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