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2014, Vol. 23 Issue (4): 317-318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4.04.011

引用本文 

李锐, 王敬敏, 林洪顺, 刘强. 心血管介入患者的剂量分布及其对外周血象的影响[J]. 中国辐射卫生, 2014, 23(4): 317-318.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4.04.011.

通讯作者

刘强, E-mail:liuqiang@irm-cams.ac.cn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4-06-18
修回日期:2014-07-05
心血管介入患者的剂量分布及其对外周血象的影响
李锐 1, 王敬敏 2, 林洪顺 3, 刘强 1     
1. 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 天津 300192;
2. 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
3. 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
摘要目的 探讨心血管介入诊断与治疗时患者的受照剂量、剂量分布及其对外周血角的影响。方法 将热释光剂量计放置于接受心血管介入诊断或治疗术的患者的甲状腺、眼晶体、左胸、下膜部及下肢等部位, 以测定各部位受照剂量; 同时于术前及介入术后一天分别检查患者的外周血象。结果 心血管介入术患者的吸收剂量以左胸部最高, 甲状腺次之, 然后依次为眼晶体、下腹部及下肢。其外周血象未见明显变化。结论 心血管介入术中应加强对患者胸部、甲状腺及晶状体的辐射防护, 且尽量减少其暴露时间。
关键词心脏病    放射学    介入性    辐射剂量    血细胞    

心血管病介入诊断和治疗创伤小, 效果好, 临床应用很广。该技术给患者带来较大利益的同时, 由于需要直接暴露在射线下, 也具有潜在的辐射危害性, 对患者可能造成一定的辐射影响。笔者总结了接受心脏介入诊治患者身体不同部位的X射线受照剂量和介入术前后患者外周血的变化, 探讨心血管介入造成的辐射对患者外周血象的影响。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0日期间, 天津和保定市某医院心内科心血管介入患者158例, 其中男性98例、女性60例, 年龄29~85岁, 平均61.1岁。158例患者中,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者72例, 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者48例, 冠状动脉造影+支架植入者38例。

1.2 方法

每例患者分别于甲状腺、眼晶体、左胸、下腹部和下肢放置X射线个人剂量计, 用于记录患者身体不同部位的受照剂量。患者于术前和介入术后1天进行外周血象检查。心血管介入设备为荷兰飞利浦Angio Diagnost5数字信号分析造影仪, 热释光剂量仪为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生产的LiF热释光剂量计。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

2 结果 2.1 不同心脏介入患者各部位X射线吸收剂量

在所检测的患者受照部位中, 左胸部的吸收剂量最高, 甲状腺次之, 其他部位的吸收剂量分别为眼晶体、下腹部和下肢, 距离心脏越远, 器官吸收剂量越小。在不同的心血管介入术中, 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吸收剂量最大, 心脏起搏器安装术最小, 具体结果见表 1

表 1 不同心脏介入患者所致各部位的吸收剂量
2.2 患者外周血象变化

本研究中所有患者介入术后外周血象观察发现其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在术后1天有所增加, 但无统计学意义。中性粒细胞计数在术后明显增加, 而淋巴细胞计数明显降低(图 1A), 其他细胞成分如单核细胞、嗜酸性细胞在术前、术后无明显变化。永久心脏起搏器安装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的白细胞总数有所增加, 淋巴细胞有所减少, 但无统计学意义, 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加(图 1B, C)。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中性粒细胞数增加, 而淋巴细胞数术后较术前减少(图 1D), 其余血液细胞变化无统计学意义。

图 1 患者心血管介入术前后外周血象改变 :A:中性粒细胞术后明显增加,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 P<0.05), 淋巴细胞术后明显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7, P<0.05);B: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加, 并有统计学意义(t=2.58, P<0.05);C: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后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加,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9, P<0.05); D: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中性粒细胞数增加(t=4.31, P<0.05), 淋巴细胞数减少,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3, P<0.05)。
3 讨论

本文总结了接受心脏介入诊治患者身体不同部位的X射线受照剂量和介入术前后患者外周血的变化, 发现患者的受照剂量在不同部位具有一定差异。因为左胸是心脏所在部位, 所以左胸部受照剂量最大, 甲状腺和眼晶状体次之, 由此可见, 在临床实践中, 建议介入术实施医生加强对患者胸部、甲状腺、晶状体的保护, 尽量减少暴露时间。另外, 不同介入手术方法的比较中, 发现起搏器安装术患者接受的剂量最小, 可能因为起搏器的射线照射以透视为主, 而冠状动脉造影+支架术既有X射线透视, 又有数码图像动态采集, 导致其受照剂量明显增加。

心血管介入患者术后1天外周血象的主要变化为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加, 淋巴细胞计数减少。众所周知, 淋巴细胞对电离辐射最敏感, 一定剂量照射后, 淋巴细胞就开始[1-2]。淋巴细胞的下降程度与照射剂量呈正相关, 因此照后早期淋巴细胞绝对数的变化常常用作判断机体受照剂量的一个重要实验室指标[3-4]。但本研究中, 心血管介入患者所接受的剂量较小, 理论上不至于导致其淋巴细胞降低。中性粒细胞的辐射敏感性不如淋巴细胞[5], 而患者受照后1天出现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 可能是患者正处于辐射应激期, 应激作用使外周血管壁静止池的粒细胞动员到功能池, 引起粒细胞的重新分布, 导致中性粒细胞增多, 从而造成淋巴细胞的相对减少。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在介入术后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各个成分有所波动, 但并未出现异常, 说明患者接受的剂量尚不能引起造血机能方面的异常。

参考文献
[1]
Dainiak N. Hematologic consequences of exposure to ionizing radiation[J]. Exp Hematol, 2002, 30(6): 513-528. DOI:10.1016/S0301-472X(02)00802-0
[2]
Dainiak N, Waselenko JK, Armitage JO, et al. The Hematologist and Radiation Casualties[J]. Hematology Am Soc Hematol Educ Program, 2003, 473-96.
[3]
Epstein JB, Gorsky M, Hancock P, et al. The prevalence of herpes simplex virus shedding and infection in the oral cavity of seropositive patients undergoing head and neck radiation therapy[J]. Oral Surg Oral Med Oral Pathol Oral Radiol Endod, 2002, 94: 712-716. DOI:10.1067/moe.2002.127585
[4]
Erickson M, Morkowski S, Lehar S, et al. Regulation of thymic epithelium by keratinocyte growth factor[J]. Blood, 2002, 100: 3269-3278. DOI:10.1182/blood-2002-04-1036
[5]
Min D, Taylor PA, Panoskaltsis-Mortari A, et al. Protection from thymic epithelial cell injury by keratinocyte growth factor:a new approach to improve thymic and peripheral Tcell reconstitution after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J]. Blood, 2002, 99: 4592-4600. DOI:10.1182/blood.V99.12.4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