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套叠是最常见的婴幼儿急腹症, 居婴幼儿肠梗阻首位[1]。大多为原发性, 好发于4~24个月。早期肠套叠的首选治疗方法是灌肠复位。现对唐山市妇幼保健院2010-2011年间行X射线下空气灌肠整复患儿230例和2012-2013年间行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整复患儿352例的资料对比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352例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患儿中, 男198例, 女154例, 年龄3个月~11岁, 病程3~68 h, 均伴有阵发性腹痛、哭闹、呕吐, 95例伴有血便; 230例X射线下空气灌肠患儿中, 男152例, 女78例, 年龄3个月~5岁, 病程3~62 h, 亦均伴有阵发性腹痛、哭闹、呕吐, 42例伴有血便。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1.2 治疗方法超声监视下, 患儿平躺, 在肛门及肛管涂抹液体石蜡, 经肛门插入Folley管, 球囊内充气固定, 缓缓注入温盐水; X射线监视下, 患儿左侧卧位, 在肛门及肛管涂抹液体石蜡, 经肛门插入Folley管, 球囊内充气固定, 自动控制压力结肠注气机给予空气灌肠, 将压力控制在110 mmHg以内, 并辅以适当的手法按摩和肌注解痉镇静药。
2 结果352例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组中, 复位成功率98.6%(347/352), 无一例肠穿孔, 平均耗时8 min; 230例X射线下空气灌肠组中, 复位成功率97.8%(225/ 230), 肠穿孔一例, 平均耗时20 min。复位失败(含肠穿孔)的10例均经手术治疗, 无死亡病例。
3 讨论肠套叠一般由3层肠管组成, 外层为鞘部, 内两层为套入部, 由反射部和最内壁组成[2, 3]。95%以上婴儿肠套叠为原发性肠套叠, 肠蠕动紊乱可导致。游离盲肠、美克尔憩室、肠道炎症、腹部紫癜、肿瘤、息肉、肠重复畸形及手术后等可导致继发性肠套叠。一般是由近端肠管套入远端肠管[4]。超声图像表现为腹部(一般为右上腹)可见一包块图像, 形状为类圆形, 边界清楚, 内部回声强弱不均, 横切面呈"同心圆"征, 纵切面呈"假肾"征。X射线表现腹部(一般为右侧腹)可见软组织肿块影, 块影远端往往因结肠含气而对比显示弧形突出。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指征:腹部包块逐渐缩小至消失, 小肠内可见液体流入, 回盲瓣水肿增厚; X射线下空气灌肠复位指征:软组织包块影消失, 空气大量进入小肠内。
3.1 两者复位成功率比较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组复位成功率98.6%, X射线下空气灌肠组复位成功率97.8%。超声组略高于X射线组。
3.2 两者在操作和时间上比较两组操作程序基本相同。超声组平均耗时8 min, X射线组平均耗时20 min。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比X射线下空气灌肠更快捷。
3.3 两者图像比较超声监视下可以直观显示肠套叠包块的大小、形态、走形和周边肠管扩张程度, 直接显示回盲瓣情况, 而X射线下图像不如超声清晰, 较难预测肠套叠的程度, 对肠腔走形分布较难分析。
3.4 两者安全性比较对于病程过长, 超过24 h、血便明显、精神萎靡的较重患儿, 两者均可造成肠穿孔等并发症。在相同适应症下, 超声组未出现肠穿孔病例, X射线组出现肠穿孔1例。且超声下患儿可避免X射线辐射, 对于一次不成功者可反复重复复位, 我院近期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失败者先经临床抗炎治疗后再重复复位, 成功率再次提高。
总之, 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行小儿肠套叠复位较X射线下空气灌肠成功率更高、更便捷, 更安全无创、可重复, 作者认为可替代传统的X射线下空气灌肠, 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1] |
许赛英. 实用儿科放射诊断学[M].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99: 608.
|
[2] |
丛文联, 孙秉赋, 张云霞. 钡剂灌肠整复小儿肠套叠17例临床分析[J].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7, 10(5): 534-534. DOI:10.3969/j.issn.1007-9564.2007.05.028 |
[3] |
Shinoda M, Hatano S, Kawakubo H, et al. Adult cecoanal intussusception caused by cecum cancer.report of a case[J]. Surg Today, 2007, 37: 802-805. DOI:10.1007/s00595-006-3454-8 |
[4] |
肖兴丽, 梁冬梅, 何薇, 等. X线机下应用小儿肠套叠整复仪高压诊治小儿肠套叠[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 23(15): 34-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