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河北联合大学基础医学院
儿童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ctue non-lymphoblastic leckemia ANLL)容易发生髓外浸润[1],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entral nervous system leukemia, CNSL)也是ANLL的常见并发症。本文对ANLL浸润颅脑的CT、MRI影像表现进行分析和总结, 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三例患儿资料见表 1。
采用SIEMENS 64排螺旋CT机, 行头颅横断面扫描, 层厚5 mm, 层距5 mm。应用SIEMENS AVANTO 1.5T MRI机行横轴位、矢状位扫描, 选用T1、T2、FLAIR、DWI序列检查。
2 结果CT、MRI检查结果CT颅内多发血肿, 周围可见低密度水肿带(见图 1)。MRI可见多发结节呈等T1等T2信号影, 周围可见长T1长T2带状水肿信号(见图 2)。
儿童ANLL是指除ALL以外的小儿急性白血病, 包括微分化型髓细胞白血病(M0)、急性粒细胞未分化型白血病(M1)、急性粒细胞部分分化型白血病(M2a)、颗粒增多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急性粒-单核细胞型白血病(M4)、急性单核细胞型白血病(M5)、急性红白血病(M6)、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M7)等亚型[1]。
3.1 症状与体征儿童ANLL与ALL的临床表现基本相同, 主要表现如下:起病大多较急、发热、贫血、出血、肝脾和淋巴结大为主要表现, 有的以颅内出血(本组2例)、腹水为首发症状。一般而言, ANLL的肝脾和淋巴结大的程度及发生率均不如ALL明显[2]。
3.2 髓外浸润过程及分子机制和实体瘤一样白血病的髓外浸润过程是多步骤、多因素参与的, 如:白血病细胞首先从骨髓中逸出到外周血液(E-钙粘蛋白在白血病细胞上低表达可能相关), 而后受到趋化作用(如:SDF-1等)进而粘附到血管内皮上(参与的因子可能有uPAR/玻璃结合蛋白、整合素/纤维连接蛋白等)并产生迁移、降解细胞外基质(如:PAS, MMP产生降解作用)继而在髓外组织生存、增殖(SDF-1、VEGF、TIMP-1及nm23等构成生存活化信号和抗凋亡作用)最后形成浸润灶, 以上过程又在多个水平受到多个因子调控(如:CBF/AML、Ras、TNF-a等)[3]。
3.3 白血病细胞颅脑浸润的影像表现及病理基础白血病细胞侵犯脑实质和(或)脑膜时即引起CNSL。①脑膜型白血病是CNSL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般认为是白血病细胞经脑膜血管向蛛网膜下腔播散的结果, 白血病细胞可能引起脑白质髓鞘脱失、轴索变性、神经元功能下降, 继而累积大脑皮层造成脑损害。CT平扫常表现为脑皮层区脑沟变浅消失并可见片状低密度水肿, 增强可见片状及脑回样强化。MRI平扫显示部分脑膜增厚, 增强脑膜广泛增厚并强化。白血病细胞广泛浸润脑膜时, 脑脊液循环吸收障碍可致交通性脑积水[4]。本组病例未见脑膜浸润。②脑实质型白血病文献报道少见[5], 而本组均是脑实质浸润, 其主要表现颅内出血, 形成结节。发生颅内出血的主要原因:白血病时血小板极低, 血红蛋白携氧差, 白血病幼稚的高氧消耗致脑组织缺氧, 处于低氧血症, 血管壁通透性增强, 更主要的是大量幼稚细胞在脑部微血管内停滞, 致微循环阻塞, 化疗时使大量细胞溶解释放出多种促凝物质, 形成弥漫性微血栓, 消耗了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而致出血。以M3型白血病的出血最为显著。CT表现可见多发局限性高密度影(CT值40~70 HU)、周围可见低密度带环绕; 血肿的MRI信号比较复杂, 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一般为常发现于亚急性期即出血后第6天到第10天。该期红细胞的细胞膜开始破裂, 正铁血红蛋白溢出到细胞外, 因此该期也称为正铁血红蛋白细胞外期。红细胞的破裂一般也是从血肿周边逐渐向中心发展。该期血肿在T1WI上表现为高信号, 在T2WI上表现为从血肿周边向中心逐渐蔓延的高信号。SWI序列的应用可以显示脑组织的微出血, 显示为点状低信号。颅内肿瘤:白血病细胞在侵犯软脑膜后沿Virchow-Robin间隙延伸, 通过破坏软脑膜胶质层进入脑实质, 可形成实性结节。CT表现为等或稍高密度结节及肿块, 周围伴轻度低密度水肿带; MRI表现为等T1等T2信号结节, 周围可见长T1长T2信号水肿带。
综上所述儿童ANLL, 容易发生颅脑的髓外浸润, CT、MRI的影像表现具有特征性能够明确诊断, 对其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1] |
吴梓梁. 小儿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诊治现状与展望[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2, 27(3): 153-155. DOI:10.3969/j.issn.1003-515X.2012.03.001 |
[2] |
沈小明, 王卫平. 儿科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374-376.
|
[3] |
李晟, 陈子兴. 白血病细胞髓外浸润的分子机制[J].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期, 2002, 25(1): 28-31. |
[4] |
纪祥, 罗军, 夏养萱, 等.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诊断[J]. 放射学实践, 2008, 23(6): 601-602. DOI:10.3969/j.issn.1000-0313.2008.06.007 |
[5] |
郭晓冬, 曹丹庆, 蔡祖龙.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诊断[J]. 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6, 30(7): 460-4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