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辐射环境监督站
甲状腺癌是起源于甲状腺滤泡细胞和滤泡旁细胞的恶性肿瘤。孙嘉伟等[1]分析了中国甲状腺癌发病变化水平及流行特点, 研究结果显示, 中国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由1988年的1.78/10万升高至2009年的6.56/10万。
大多数甲状腺癌的典型治疗方法是将癌灶和全甲状腺手术切除, 然后给予131I治疗, 要达到缓解或治愈, 常常需要几个疗程的131I治疗。使用131I治疗甲状腺癌的施药活度大约在4 000~8 000 MBq范围内[2]。131I的基本辐射特性[3]见表 1。中华医学已经将甲状腺癌术后患者行131I治疗作为规范执行[4]。
因甲状腺癌患者接受131I治疗而使公众受到的主要辐射是外照射。医护人员、患者探视者、患者家庭成员受到的主要辐射也是外照射, 同时会受到源于患者污染的内照射。
治疗期间产生的主要放射性废物有废液、废气和固体废物, 这些废物的来源情况如下:①放射性废液主要来源于使用131I治疗甲状腺癌患者的排泄物。131I主要通过尿排出, 唾液、汗液和粪便中的量较少, 呼出量很少。根据田健等人的研究结果[5], 施药量的82%在治疗后的第一个24 h经尿液排出, 48 h排出93%。②放射性废气主要来源于医护人员对131I的分装操作及使用131I治疗甲状腺癌患者的呼出气体。③固体放射性废物主要来源于使用131I治疗甲状腺癌患者的一次性用品, 医护人员使用过的手套及口罩等。
1 辐射防护设计遵循的标准 1.1 工作场所级别依据《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 18871-2002)[6]中附录C确定使用131I治疗甲状腺癌工作场所的级别。中国各医院使用131I治疗甲状腺癌工作场所的日最大操作量为4.0 E+10 Bq。使用的131I为碘化钠胶囊或口服液, 医务人员在常温常压下的消毒、确认活度、简单分装、插入吸管等操作属于简单操作, 操作因子取1。131I的毒性因子取0.1。经计算, 131I的日等效最大操作量为4.0 E+09 Bq, 为乙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
1.2 职业照射和公众照射的剂量约束值依据《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 18871- 2002)[6]中B1职业照射和公众照射剂量限值的规定, 考虑使用131I治疗甲状腺癌工作场所的特点, 职业照射的剂量约束值取5 mSv/a, 公众照射的剂量约束值取0.1 mSv/a。
1.3 工作场所周围的剂量率限值参考《放射治疗机房的辐射屏蔽规范第2部分:电子直线加速器放射治疗机房》(GBZ/T 201.2-2011)[7]中4.2.1的内容, 职业照射区域的剂量率限值取10 μSv/h (居留因子> 1/2), 公众照射区域的剂量率限值取2.5 μSv/h (居留因子≤1/2)。
1.4 工作场所131I空气导出浓度基于职业照射剂量约束值为5 mSv/a, 工作人员吸入131I的单位摄入量所致的待积有效剂量的最大值1.1 E-08 Sv/Bq[6], 工作人员在高活室、病房、放射性废物暂存库等工作场所每年空气呼吸量为2 400 m3[8], 经计算, 工作场所131I空气导出浓度为189 Bq/m3。
1.5 放射性废液排放限值依据《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 18871-2002)[6]中8.6.2的要求, 给出放射性废液的排放限值。基于职业照射剂量约束值为5 mSv/a, 工作人员食入和吸入131I的单位摄入量的待积有效剂量的最大值2.2 E-08 Sv/Bq[6], 经计算, 每月排放的放射性废水中131 I的总活度限值为2.27 E+06 Bq; 每一次排放的放射性废水中131I的活度限值为2.27 E+05 Bq, 并且每次排放后用不少于3倍排放量的水进行冲洗; 废水中总β放射性应低于10 Bq/L[9](有地方污水排放标准的执行地方标准)。
1.6 表面污染水平依据《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 18871-2002)[6]中B2的要求, 表面污染控制水平如表 2所列。
Barrington等研究[10]并测量了使用131I治疗甲状腺癌患者的外照射剂量率, 给出了甲状腺切除和随访的甲状腺癌患者服用131I后不同时间、不同距离处的剂量率, 施药后的第一天内, 施药活度为1 MBq时, 距患者1 m处的剂量率为0.046 μSv/h。当施药活度为8 000 MBq时, 可推算出距患者1 m处的剂量率为368 μSv/h, 利用半减弱厚度计算法[11](公式1), 按照不同区域停留人员的剂量率限值, 给出如表 3所示的屏蔽设计推荐值。
1) |
式中:d-屏蔽材料厚度, mm; HTV-131I在混凝土和铅中的半减弱厚度为30.2 mm和2.5 mm[12]; H0-距患者1 m处的剂量率, 368 μSv/h; H-不同区域停留人员的剂量率限值, μSv/h; R-距患者的距离, m。
2.2 放射性废气的辐射防护设计按照《临床核医学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Z 120-2006)[13]中4.5、5.4和《医用放射性废物的卫生防护管理》(GBZ 133 -2009)[14]中7.1所规定的要求, 该工作场所应设通风橱, 操作放射性药物所用通风橱工作中应有足够风速(一般风速不小于1 m/s); 排气口应高于本建筑屋脊, 并设有活性炭过滤或其他专用过滤装置; 排出空气浓度不应超过有关法规标准规定的限值。
2.3 放射性废液的辐射防护设计按照《临床核医学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Z 120-2006)[132]中4.6、6.4, 《医用放射性废物的卫生防护管理》(GBZ 133- 2009)[14]中5.1.1,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 18871-2002)[6]中8.6.1所规定的要求, 该工作场所应给患者使用专用便器或者设有专用卫生间和浴室; 应设有放射性污水池, 池底和池壁应坚固、耐酸碱腐蚀和无渗透性, 应设有防泄漏措施; 衰变池应设有流量和浓度监控设备, 排放是受控的; 放射性废液是采用槽式排放的。
2.4 放射性固体废物的辐射防护设计按照《临床核医学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Z 120-2006)[13]中4.7和《医用放射性废物的卫生防护管理》(GBZ 133 -2009)[14]中6.1、6.2所规定的要求, 该工作场所应备有收集放射性废物的容器, 容器上有放射性标志; 放射性废物分类收集, 并给予适当屏蔽; 废物临时贮存场所应具有自然通风或安装通风设备。
2.5 其他辐射防护设计按照《临床核医学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Z 120-2006)[13]中4.4、4.8、6和《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 18871- 2002)[6]中6.4所规定的要求, 该工作场所的室内表面及装备结构要求如表 4所示; 该工作场所应注意合理安排与布局, 其布局应有助于实施工作程序, 避免无关人员通过; 使用放射性药物的房间应划为控制区, 除医务人员外, 其他无关人员不得入内, 患者也不应该随便离开该区。
本文依据中国现行的标准, 给出使用131I治疗甲状腺癌工作场所的辐射防护设计需要遵循的标准, 屏蔽设计的推荐值, 放射性废气、放射性废液、放射性固体废物的辐射防护设计要求, 该工作场所平面布局、室内表面及装备结构要求。对中国使用131I治疗甲状腺癌工作场所的建设提供了辐射防护的技术指导。
[1] |
孙嘉伟, 许晓君, 蔡秋茂, 等. 中国甲状腺癌发病趋势分析[J]. 中国肿瘤, 2013, 22(9): 690. |
[2] |
刘长安, 梁莉, 郭鲜花, 等译.王作元, 周舜元校.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第94号出版物, 非密封放射性核素治疗后的患者出院考虑[M].北京: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7: 18.
|
[3] |
李德平, 潘自强. 辐射防护手册第一分册辐射源与屏蔽[M]. 北京: 原子能出版社, 1990: 73.
|
[4] |
滕卫平. 甲状腺规范化诊治及医源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研讨会纪要[J]. 中华外科杂志, 2007, 45(19): 1300. DOI:10.3760/j.issn:0529-5815.2007.19.002 |
[5] |
田健, 康增寿, 李方. 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尿测定方法及意义[J]. 医学研究杂志, 2011, 40(6): 120-122. DOI:10.3969/j.issn.1673-548X.2011.06.036 |
[6] |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 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2.
|
[7]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T 201.2-2011放射治疗机房的辐射屏蔽规范第2部分: 电子直线加速器放射治疗机房[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1.
|
[8]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T 154-2006两种粒度放射性气溶胶年摄入量限值[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6.
|
[9]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6.
|
[10] |
Barrington SF, Kettle AG O, Doherty MJ, et al. Radiation dose rates from patients receiving iodione-131 therapy for carcionoma of the thyroid[J]. Eur J Nucl Med, 23: 123-130. DOI:10.1007/BF01731834 |
[11] |
李星洪. 辐射防护基础[M]. 北京: 原子能出版社, 1982: 133.
|
[12] |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Generic procedures for assessment and response during a radiological emergency[P].Vienna: IAEA, 2000.
|
[13]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 120-2006临床核医学放射卫生防护标准[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6.
|
[14]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 133-2009医用放射性废物的卫生防护管理[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