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苏州大学医学部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
放射工作人员作为一类特殊的职业人群,因其接触放射线一直是职业健康监护的重点对象。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作为职业健康监护的起点,其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1],一是筛查并淘汰不应(或不宜)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 二是作为从业人员接触放射线前的本底资料,可为就业后定期检查、过量照射等提供对比和参考。岗前检查应着重于评价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及其对预期从事的任务的适任性,并确定哪些工作人员需要在工作过程中采取特殊防护措施。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以扬州市2013年186名上岗前放射工作人员为调查对象,涵盖工业探伤、工业加速器、工业同位素、医用诊断、医学介入、放疗加速器、核医学及口腔类8个工种。
1.2 方法按照《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 235-2011) [2]要求,结合健康检查结果,选取具有能反映放射工作人员主要特异指标的项目,包括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白细胞、甲状腺素、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染色体、微核、血压计量指标以及指甲、甲状腺、辨色力、晶状体、角膜、高千伏胸片计数指标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方法采用EXCEL 2007和SAS 8.1进行相关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一般分析186名岗前放射工作人员年龄范围为19 ~ 56岁,平均30.2岁,其中女性占28.5%。涵盖八类工种,其中工业应用类105人,年龄范围为19 ~ 56岁,平均29.2岁,其中女性占16.2%。医学应用类81人,年龄范围为20 ~ 49岁,平均28.8岁,其中女性占44.4%。各工种情况见表 1。
![]() |
表 1 186名岗前放射工作人员一般情况 |
计数指标异常包括:指甲纵脊,甲状腺肿大,辨色力色弱,晶状体检查(周边部、前囊下、后囊下、赤道部)点状混浊、片状混浊、密度增高、索状混浊,角膜白斑,高千伏胸片检查肺门阴影增厚、肺纹理增多、肺野散在钙化灶等异常; 玻璃体、前房、虹膜及结膜未发现异常; 外周血染色体异常检出率在工业应用类和医学应用类分别为12.38%和11.11%,外周血微核异常检出率在工业应用类和医学应用类分别为20.95%和23.46%。详见表 2。
![]() |
表 2 186名岗前放射工作人员特异指标检出率 |
本次调查用到的计量指标包括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白细胞、收缩压、舒张压、甲状腺素、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及染色体畸变和微核。对上述指标按不同工种进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算其算术平均数和标准差。表 3和表 4显示:染色体畸变指标在工业同位素、医学介入、放疗加速器、口腔+核医学不服从正态分布; 微核指标在工业加速器、工业同位素、放疗加速器、口腔+核医学不服从正态分布,其余所有计量指标均服从正态分布,利用SAS 8.1计算了其均数±标准差(x± s)。
![]() |
表 3 105名工业应用类岗前放射工作人员计量指标分析(x± s) |
![]() |
表 4 81名医学应用类岗前放射工作人员计量指标分析(x± s) |
本次所选的岗前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检查20项指标均是按照《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 (GBZ 235-2011) [2]要求进行,健康检查结果的判断遵循《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标准》(GBZ 98- 2002) [3]。已知放射线的确定性效应和随机性效应可以引起血液学疾病、遗传学疾病、甲状腺疾病、眼部疾病、肺部疾病、皮肤疾病等。因此本次研究所选指标包括血液学指标(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白细胞及血压),遗传学指标(外周血染色体畸变和微核),腺体指标(甲状腺素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眼部改变(晶状体、玻璃体、角膜、前房、虹膜及结膜),肺部改变(高千伏胸片)和皮肤改变(指甲)。
电离辐射的健康损害效应大多数是远期的,且缓慢的,甚至在离开岗位许多年后才出现损害效应。本次调查作为基线资料及队列研究的起始,所选指标都具有针对性。
[1] |
陈尔东, 刘长安, 李小娟, 等. 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管理概述[J].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08, 25(2): 209-2011. |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GBZ 235-2011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标准[S].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 http://www.csres.com/detail/217219.html
|
[3]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GBZ 98-2002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标准[S].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http://www.csres.com/detail/6043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