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环境与常规环境不同, 其污染因素看不见、摸不着, 易产生恐惧感。一旦发生辐射污染事故或事件, 会产生极大的社会恐慌, 因而做好辐射环境监测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日趋深化和国民生态环境的强烈诉求, 进一步加强辐射环境管理并且管理重心下移是一个必然趋势。县级辐射环境监测管理是县级辐射安全监管的重要内容, 处于基层且直接与各企事业单位打交道, 加之我国国情, 各种监测方式方法正处于不断完善之中, 因而有必要研究和总结县级辐射环境监测的全程管理经验:从微观的角度, 以单个企业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及射线装置为主线, 从环评检测到验收检测, 从年度监测到应急监测的全过程进行研究和探索, 为辐射环境保护工作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和实践经验。
1 辐射环境与监测众所周知, 辐射是指能量或物质, 以一点向其他方向传播的过程, 包括光辐射、热辐射、声传播、射线流辐射和电磁波传播等, 核技术应用所关注的, 主要是四种射线的辐射。辐射环境是指自然界中能量流或物质流的形成、传播和影响的空间及环境, 是指围绕人群空间及可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正常功能的各种自然因素和有关的社会因素的总体。就监测而言, 辐射监测是为了评估和管控辐射水平的高低或大小, 仅对辐射量进行的测量及对测量结果所作的分析和解释。而辐射环境监测则在辐射源场所、以及场所边界以外环境中进行的环境监测, 包括辐射环境质量监测和辐射污染源监测两大部分。
辐射环境监测的目的在于测知辐射源辐射水平的高低或大小, 评估辐射源及辐射水平是否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或标准, 跟踪或观察某些辐射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辐射水平的长期变化趋势[1]。其主要任务则是对辐射源周围环境进行监测, 以确定辐射源向环境"排放"辐射量水平; 对场所或区域环境进行监测, 以测量其辐射水平是否满足环境质量要求; 通过监测来监视和评价辐射源长期发展和变化趋势, 以便及时改进和应对; 通过收集辐射源辐射污染物进入环境的历程、产生的辐射环境水平等因素之间的相关性资料的研讨, 发现尚未注意到的照射途径和释放方式, 或其他释放源带来的影响; 在发生异常释放或发生事故时, 做出迅速响应, 通过监测为后果评价和应急决策提供依据; 由监测数据, 证明辐射源向环境的释放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要求, 向公众提供相关的数据信息。从辐射环境管理的角度考虑, 可以将辐射环境监测分为监督性监测和辐射源单位自行组织的监测; 而根据监测目的不同, 则又可分为辐射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测, 如此等等。分类方式方法很多, 亦无具体的分类标准, 只是根据需要进行归类而已。
本文依据辐射环境安全管理的先后顺序, 从环评监测、验收监测、年度检测和应急监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和研究。
2 环评监测环评监测, 即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监测, 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评价建设项目周围环境质量状况及预测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基础。只有通过对建设项目拟建地环境质量现状进行监测并开展现状调查, 掌握全面、真实、有效的环境现状数据, 才能进行正确可信的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作为伴有辐射建设项目监督管理的一种技术手段, 辐射环境监测贯穿于环境影响评价的整个过程。
首先,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需委托具备资质的监测机构对项目拟建地进行环境天然辐射水平的调查性本底监测, 包括γ空气吸收剂量率监测[2], 以及大气、水及土壤等环境介质中关注物质或核素水平或活度浓度的监测分析。如果为扩建项目, 则涉及已有项目污染源监测。其次, 只有在完成了拟建项目所在地辐射环境现状监测, 全面掌握监测数据的基础上, 才能通过预测模式, 分析评价项目在运营过程中对工作人员和公众成员所造成的辐射影响, 按照辐射防护最优化的原则, 评价项目所采取的辐射防护措施及防护效果, 提出减少辐射危害的措施, 把辐射环境影响减少到最低水平。三是根据辐射环境监测结果, 结合拟建项目的污染因素, 编制该建设项目的监测计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的环境监测计划是环境保护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制定监测计划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必须依据环境保护法规和环境质量标准, 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国家、行业和地方的相关规定。二是坚持经济性、科学性、实用性的原则。三是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
环评监测的管理重在监测方案的审查和具体检测过程的质量控制。审查监测方案要求管理人员既要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 同时还需要有一定的辐射环境监测基础。根据多年的实际经验, 主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根据环评项目的评价等级确定监测区域或监测范围, 以及辐射环境监测内容; 结合详细的工程分析、工艺流程、辐射源特性及污染物理化特点, 选择合适的监测对象或监测项目; 按照辐射环境质量监测与辐射污染源监测技术要求的不同, 确定监测分析仪器或分析方法的可行性。如在辐射环境质量监测时, 分析土壤样及水样等的天然放射性核素的活度浓度时, 必须采用放化分析方法, 使用γ谱仪法则难以满足探测限的要求。检测过程的质量控制主要在于审查监测机构能力和水平, 如监测项目的资质, 监测分析仪器是否满足监测精度要求等。质量保证主要审核监测人员的上岗证, 其他的现场监测或采样禁止条件, 如辐射环评现场监测时的环境条件应符合行业标准和仪器的使用条件, 应在无雨, 无雪的天气条件下监测等。
3 验收监测验收监测是指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建设(管理、运行及其效果)和污染物的排放情况全面的检查与测试。验证建设项目投产后周边地区辐射水平以及在该区域内活动的公众和工作人员所受到的辐射是否低于国家规定的限值, 这也是对环境评价机构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质量进行定量考核、监督与管理的重要依据。建设项目竣工之后, 建设单位应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根据国家有关规定, 伴有辐射建设项目的环保验收监测, 仍然由具备资质的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的环境监测机构承担。按照属地和分级管理的原则, Ⅳ类、Ⅴ类放射源及Ⅲ类射线装置建设项目的验收监测, 可以由县级环境保护部门的环境监测机构承担。县级环境监测机构受理辐射验收项目监测的条件是:项目编制了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并取得相应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批复; 在规定的试生产期内, 验收条件满足国家相关标准规定; 建设单位的书面委托书。
验收是建设项目监管的最后一道关口, 验收监测文件的编制则是管理部门组织验收的主要依据。实践证明, 与验收监测相比, 环评监测中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限制, 致使监测频率低、监测点位不全等现象时有发生, 从而使获得的监测数据不具代表性, 某些监测数据结果不能准确反映环境的实际情况; 由于时间和经费原因, 压缩或省略一些监测工作; 为赶进度, 监测单位对某些监测项日的分析不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等。为此, 鉴于县级环境监测机构辐射环境监测能力薄弱的现实, 在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监测工作中, 一方面通过学习和宣传, 进一步提高监测机构和监测人员对辐射环境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重要意义的认识, 尽管县级监测机构涉及的此类项目比较简单, 常规监测任务十分繁重, 作为辐射安全监管的一个重要节点, 做好此类项目的验收监测工作是必须的。二是尽快提高辐射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和水平, 通过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培训, 掌握相关的监测方法和要求。三是配备必要的辐射环境监测仪器设备。
4 年度检测年度检测是常规检测, 当建设项目正常运行后, 每年都要进行一次年度检测。按有关规定进行严格的年度常规检测, 这是保障建设项目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之一。县级辐射环境监测的主要对象是全县范围内所有核技术利用单位的辐射工作场所, 包括医疗机构放射工作场所, 工矿、冶炼等企业放射源与射线装置使用场所, 生产、调试和使用探伤设备的场所等等。每年12月底之前, 所有核技术利用单位至少开展一次本年度辐射工作场所的辐射环境监测。
与一般的辐射环境监测不同, 年度检测既是一次辐射环境污染源监测, 又带有一般污染源监测所没有的附带安全检查, 这就是年度监测的最大特点或亮点。针对部分核技术应用单位管理责任不明确、防护措施不到位、整改工作不落实、环保手续不齐全等诸多共性问题, 在年度监测具体实施过程中, 除一般监测技术要求外, 要特别注意做好核技术应用单位或辐射工作场所现场的检查工作:①规章制度是否得到严格执行? ②是否存在各类安全隐患?③防护措施或设施是否得到有效的保护和维护?④工作人员是否得到正常的职业培训和安全防护培训?⑤现场通过实际监测, 检验安全防护设施是否合格和稳定?⑥工作场所人员必经之处, 是否设置有电离辐射警示标志?⑦管理制度、档案资料、运营资料、新购设备和报废设备的资料是否齐全和规范?
年度现场检测结束后, 不仅要形成正式规范的辐射检测报告, 而且要由监测机构协助核技术应用单位编制相应的辐射安全工作年度评估报告。
5 应急监测辐射事故指除核设施事故以外, 放射性物质丢失、被盗、失控, 或者放射性物质造成人员受到意外异常照射, 或环境受到放射性污染的事件。主要包括核技术利用中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等; 铀(钍)矿冶及伴生矿开发利用中发生的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物质(除易裂变核材料外)运输中发生的事故; 以及国外航天器在境内坠落造成环境放射性污染等事故。根据辐射事故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 辐射事故共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及一般辐射事故(Ⅳ级)四个等级[3]。
按照分级处理的原则, 县级环境监测机构主要组织一般辐射事故后的应急监测, 即Ⅳ、Ⅴ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 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人员受到超过年剂量限值的照射; 铀(钍)矿、伴生矿严重超标排放, 造成环境放射性污染事故等核技术应用建设项目发生辐射事故后进行的监测与评估。辐射事故应急监测的主要任务是及早判断放射性物质是否已经泄漏, 放射源是否丢失; 确定地表和空气的污染水平和范围; 测量相关人员的污染和可能受照程度; 配合补救措施所组织的辐射监测等。
县级环境监测机构是辐射事故应急监测的主要责任单位, 要做到辐射事故应急监测拉得动、测得出、测得准, 必须要有一支专业辐射事故应急监测分队或小组, 编制辐射事故应急监测计划或实施程序, 必要的监测仪器设备, 定期开展辐射事故应急监测演练等等。因而, 辐射事故应急监测不只是一次辐射监测那么简单, 更多的是应急监测背后方方面面的保障和支持工作。因而, 编制一个符合辐射环境管理实际、可操作性强的辐射事故应急监测计划是至关重要的。应急监测过程中, 首先需要一支技术熟练、有经验, 对监测设备、样品采集程序等非常熟悉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 并对这些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非常规的、应急条件下的现场监测、采样、辐射防护及应急通信设备使用等全方位的培训。此外, 前往现场的监测人员, 可能会遇到较高水平的外照射、吸入危害和表面污染等问题, 这些人员应当经过很好的培训, 有好的个人防护装备, 以及知道关于剂量限值的水平和要求。
综上所述, 县级辐射环境监测的全程管理包括环评监测、验收监测、年度检测和应急监测, 做好了这四个方面的管理工作, 这就做好了县级辐射环境监测的全程管理。根据个体企业的这种辐射环境监测的历时过程的管理实际和科学依据, 可以形成和建立同时态的包括有这四种类别的整体系统的系统管理。在这种管理方式的转换过程中, 历时态的经验和实践可转换为同时态的管理过程, 这四种检测的管理衔接, 可同时转换为不同类型的监测管理的互相配合。因而, 这种历时态的全程管理值得下大力气进行实践和探索, 值得认真总结和提高。
[1] |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 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
|
[2] |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GB/T 14583-1993环境地表γ辐射 剂量率测定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3.
|
[3]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关于发布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突发性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的公告(2010年第 76号)[S].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