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剂量监测可以客观地反映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水平, 也能为放射工作场所防护效果评价和放射损伤的临床诊断提供依据。临床核医学属于开放型的放射工作场所, 用药后的患者形成流动的放射源, 工作人员近距离操作各种放射性药品等原因使得工作人员有可能受到较大剂量的照射。为了解近年来福建省临床核医学工作人员的受照情况, 本文对2009-2011年福建省临床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同时探讨超过调查水平剂量的原因。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监测对象2009-2011年福建省15家医疗机构的临床核医学工作人员, 其中2009年159人、2010年154人、2011年156人。
1.2 仪器、设备北京核仪器厂FJ-411型退火炉、北京防化院RGD-3A、RGD-3B型热释光剂量仪, 北京防化院LiF (Mg, Cu, P)热释光粉末探测器, 自备137Cs辐射场。
1.3 监测方法按照《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 (GBZ 128-2002)[1]的要求, 工作人员将剂量计佩戴在左胸处, 每年监测4个周期, 每周期3个月。对每周期监测结果超过调查水平(1.25 mSv)的人员发放调查表, 调查内容包括受照原因、工作量、操作方法、防护手段等, 由科室负责人签字及单位盖章确认。对部分单位进行现场检测和调查核实。
1.4 质量控制检测系统每年经上海计量院检定, 每年参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组织的盲样比对, 每个周期使用137 Cs辐射场进行系统稳定性核查。
2 结果 2.1 个人剂量监测结果2009-2011福建省临床核医学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见表 1。2009-2011年人均受照剂量分别为0.77 mSv · a-1、0.56 mSv·a-1、0.58 mSv·a-1, 集体剂量分别为122.22人·mSv、86.89人·mSv、90.42人·mSv。
2009-2011年有31人次超过每周期调查水平, 占总监测人次数的1.7%, 其中实际受照19人次(61.2%), 非实际受照6人次(19.4%), 原因不明6人次(19.4%)。超过调查水平剂量的受照原因及剂量见表 2。在各种实际受照情况中, 因核医学工作性质特点导致的原因最为主要, 共15人次, 占总实际受照的78.9%, 其原因主要是工作人员接触用药后的患者, 直接进行放射性药物治疗与注射等。
2009-2011年福建省临床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剂量为0.64 mSv·a-1, 其中84.4%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小于年限值的1/20, 与2004-2006年三年间的临床核医学工作人员人均年剂量2.72 mSv·a-1[2]相比有较明显的下降, 比其他省、市报道的0.61~2.21 mSv·a-1低或相当[3-6]。说明我省临床核医学操作的放射防护水平有所提高, 核医学工作人员工作环境有所改善。
放射工作人员单个监测周期受照剂量超过调查水平的人次数(31人次)占总监测人次数的1.7%, 其中19人次是真实受照。临床核医学工作场所属开放型放射工作场所, 在工作中工作人员要对放射性药物进行淋洗、分装、给药与注射, 近距离直接操作放射源。同时, 因工作需要, 工作人员有时需要携扶患者, 与用药诊断或治疗后的患者交谈及处理并发症状, 不可避免地与病人进行近距离交流。这些需近距离接触用药后患者的工作都增加了个人受照剂量。同时用药后的患者形成一个流动的放射源, 射线不易觉察, 工作人员稍有疏忽, 容易接触到用药后的病人, 特别是部分单位布局分区不合理, 导致医护人员和患者交叉流动, 增加了医护人员受照的可能。
调查同时还发现, 个别单位因通风橱、敷贴器等设施故障, 工作人员防护不够或维修故障敷贴器导致剂量升高。更有个别工作人员防护意识淡薄, 认为接受照射无所谓, 长期不注意防污染、防交叉照射等措施, 也是人员受照剂量增加的原因。
在实际工作中, 工作单位要对核医学工作场所进行合理设计、分区, 减少用药前、用药后患者、工作人员与患者之间的交叉流动, 同时合理分配放射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及工作时间, 加强用药后患者管理, 以减少工作人员受照量。放射工作人员自身也要提高防护意识, 避免不必要的照射。
在调查中发现, 监测元件放置于高活性室等工作场所、带元件进行体检、佩戴不规范等非实际受照情况为6人次, 占总调查人次数的19.4%, 无法回忆出原因的6人次, 亦占19.4%。这些原因反应出部分工作人员对个人剂量监测的意义认识不足、防护意识淡薄、安全意识低。因此, 放射工作单位仍要加强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的防护知识、技能培训, 提高其放射防护意识, 促进进一步规范操作。
核医学工作人员直接进行药物的分装、注射等操作, 近距离地接触放射源会导致手部剂量率较高, 长时间的操作, 有可能会导致较大的手部剂量, 因此, 核医学科中进行药物操作的人员还应佩戴指环剂量计进行手部剂量的监测。同时, 由于131I的易挥发性, 对于涉及到使用131I等容易产生气态挥发性物质的单位, 还应进一步对放射工作人员的内照射剂量进行监测, 以全面估算临床核医学工作对人员的剂量贡献。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 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2.
|
[2] |
陈新俤, 黄丽华, 林美榕, 等. 福建省部分临床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08, 17(3): 292-293.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8.03.018 |
[3] |
梁健君, 贾晓筠, 庄士丽, 等. 山西省2002~2004年省直管单位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分析[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7, 27(2): 140-141.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07.02.037 |
[4] |
熊小兵, 何玲, 杜飞平, 等. 2009年四川省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分析[J]. 职业卫生与病伤, 2010, 25(3): 129-131. DOI:10.3969/j.issn.1006-172X.2010.03.001 |
[5] |
蔡耀章, 丁锬桂, 董文骏. 1991~2005年宁波市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9, 29(3): 297-299.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09.03.017 |
[6] |
陈继超, 叶翠华, 钟红苗. 2001~2005年云浮市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07, 16(2): 176.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7.02.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