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大连市友谊医院病理科
甲状旁腺腺瘤占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原因的78%~90%[1]。腺瘤常导致甲状旁腺素分泌过多, 出现骨骼、肾脏、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病变和钙磷代谢紊乱, 临床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为外科手术, 因此, 术前的准确定位定性是关键。CT具有直观和解剖关系显示清楚以及能检出异位肿瘤的特点, 被广泛运用于甲状旁腺腺瘤的诊断[2-4]。笔者分析了12例甲状旁腺腺瘤的CT表现, 以提高CT对甲状旁腺腺瘤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笔者收集了12例甲状旁腺腺瘤病例资料, 其中男性4例, 女性8例, 年龄32~65岁。
1.2 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12例中无症状例行体检5例, 1例以全身性骨骼疼痛就诊, 1例以肾结石首诊入院, 因颈部包快就诊者3例, 1例以自发性骨折就诊, 1例以反酸纳差就诊于消化科。其中7例血钙升高、血磷降低, 3例血钙和血磷在正常范围, 6例AKP升高, 1例甲状旁腺激素(PTH)升高。
1.3 CT扫描设备与参数CT扫描采用西门子公司16排CT和东芝64排CT进行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患者取仰卧位, 扫描范围自颅底至上纵膈主动脉弓水平。扫描参数如下:管电流200 mAs, 管电压120 kV, 层厚3 mm, 层间距3 mm, 螺距0.9, FOV=250 mm, 并行层厚0.75~1 mm的后处理重建。CT双期增强经前臂浅静脉以2~3 mL/s速率团注80~100 mL非离子型对比剂, 自注射后20 s和30 s分别进行动脉期和静脉期扫描。
2 结果单发甲状旁腺腺瘤10例, 双发腺瘤2例, 1例合并甲状腺肿, 1例行骨密度测定提示骨质疏松。CT扫描12例中位于右侧甲状腺下极后方8例, 左侧甲状腺下极后方4例。肿瘤大小从2.0 cm × 1.5 cm × 1.0 cm到3.0 cm × 3.5 cm × 4.0 cm, 大于3 cm两例, 甲状腺、气管等周围组织略受压, 但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晰, 未见侵犯。10例CT平扫表现为肿瘤呈类圆形或卵圆形, 边界清晰, 边缘光整, 密度均匀, 与周围血管及肌肉密度相似, 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 动脉期强化明显, 静脉期造影剂略有退出。2例平扫密度不均匀, 其中有低密度区, 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明显强化, 低密度区不强化, 提示坏死囊变。12例增强扫描后病灶边界更加清晰, 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见图 1~图 3。
甲状旁腺占位性病变较为常见, 其中较为常见的为腺瘤, 部分增生, 甲状旁腺腺癌极少见。据文献统计甲状旁腺占位性病变中腺瘤约占90%, 癌仅占1%, 其余为增生[5]。
人体通常有上下两对甲状旁腺, 下一对甲状旁腺紧邻甲状腺叶的下极, 邓开洪等研究认为甲状旁腺腺瘤多发生于下一对甲状腺内[6], 多发者占2%~3%, 本组12例, 10例为单发, 2例为双发, 且病变均位于下极。
甲状旁腺腺体呈圆形或卵圆形, 较扁平, 约5 mm × 3 mm × 1 mm, 重约30~45 mg, CT不能识别出正常的甲状旁腺。由于甲状旁腺病变多较小, 与颈部血管结构、肌肉、淋巴结、甲状腺等有相似的密度特点, CT平扫极易忽视, 因此, 动态增强扫描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由于甲状旁腺腺瘤血供丰富, 增强扫描肿瘤明显强化, 但低于血管的密度, 得以与周围的血管, 肌肉相鉴别。位于颈动脉鞘内侧者多为甲状旁腺病灶, 位于颈动脉鞘外侧者多为增大淋巴结。甲状旁腺病灶多为椭圆形或长方形, 而增大的淋巴结多为球形。文献报道CT定位准确率89.13%[7], CT密度分辨率高, 对于甲状旁腺腺瘤检出的敏感性高, 能直观的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更好的为临床提供高质量, 准确性诊断。
[1] |
方圻. 现代内科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 2 752-2 753.
|
[2] |
王丽雅, 邱光准, 黄幼珍. 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的CT诊断(附5例报告)[J]. 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2, 26(8): 399-400. |
[3] |
白人驹, 张云亭, 吴恩惠, 等. 甲状旁腺腺瘤的CT诊断[J]. 中华内分泌杂志, 1991, 17: 27-29. |
[4] |
Lineaw caver w, cbre F, Mancuso A, et al. Calcified Parathyroid glands detected by computed tomography[J]. J computed a sdst Tomogr, 1984, 8: 975-977. DOI:10.1097/00004728-198410000-00033 |
[5] |
周康荣. 胸部颈面部CT[M]. 上海: 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6: 271.
|
[6] |
邓开红, 侯昌林, 伍定平, 等. 甲状旁腺腺瘤CT诊断[J].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0, 16(6): 536-538. |
[7] |
蔡伟耀. 甲状旁腺瘤的影像学定位[J]. 中华外科杂志, 1995, 33(5): 307-309. DOI:10.3760/j:issn:0529-5815.1995.05.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