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2013, Vol. 22 Issue (5): 628-630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3.05.049

引用本文 

陈芳.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对肠扭转的诊断价值[J]. 中国辐射卫生, 2013, 22(5): 628-630.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3.05.049.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3-03-27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对肠扭转的诊断价值
陈芳     
苏州永鼎医院放射科, 江苏 吴江 215200
摘要目的 依据肠扭转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特点, 探讨MSCT诊断肠扭转的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2008年4月~2012年6月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10例肠扭转病例, 经MSCT平扫及多平面重组法(MPR), 分析MSCT对肠扭转的诊断价值。结果 10例肠扭转均正确诊断, 除4例都有通常的肠梗阻征象外, 小肠扩张、积气6例, 肠管壁增厚、水肿6例, 肠系膜漩涡征6例, 肠管漩涡征4例, 靶环征和鸟喙征各2例, 肠系膜血管狭窄4例, 腹腔积液2例。肠系膜血管漩涡征伴有肠管漩涡征4例, 其中肠系膜上静脉狭窄2例。结论 多层螺旋CT扫描及重组对肠扭转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肠扭转    体层摄影术    图像处理    
1 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肠扭转的MSCT平扫及增强和三维重组后处理(多方位重组)的表现。

1.1 临床资料

搜集本院2008年4月~2012年6月间经螺旋CT检查并且经手术证实的肠扭转病例, 其中男4例, 女6例, 年龄44~85岁, 平均年龄64岁。1例66岁女性因小肠间质瘤而导致肠扭转, 1例44岁女性因胃癌行全胃+脾切除+胰体尾切除而导致肠扭转, 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腹痛。

1.2 CT检查方法

使用美国GE公司多层螺旋CT机(GE Lightspeed 16), 检查前禁食6~8 h, 仰卧位, 先行CT平扫, 其中2例再行三期增强扫描, 对比剂采用欧乃派克300 mgI/mL, 注射速率3 mL/s, 总量100 mL, 增强延迟时间为动脉期25~30 s, 门脉期70~75 s, 延迟期180~300 s。扫描层厚2.5~5 mm, 螺距0.938:1, 床进18.75 mm/s, 扫描结束后部分再行层厚1.25 mm、重叠间距0.625 mm重建薄层及MPR图像。

2 结果 2.1 手术表现

10例均经手术证实。4例为空肠扭转, 6例空回肠扭转, 其中顺时针扭转4例, 逆时针扭转2例。1例术中发现肠管出现节段性缺血坏死, 予切除坏死肠段; 1例扭转处肠管及以远肠管呈暗红色, 复位后观察仍有血供。术中发现腹内疝1例, 胃溃疡1例, 小肠间质瘤伴出血1例(图 1), 小肠憩室2例(手术证实)。

图 1 小肠间质瘤伴出血影像学表现
2.2 肠扭转的CT和CTA表现

CT显示为肠系膜血管/漩涡征6例和肠管/漩涡征4例(图 2, 3), 表现为肠系膜血管或肠管紧紧围着某一中轴盘绕聚集, 呈漩涡状改变[1, 2]。肠管靶环征2例, 表现为肠壁粘膜下层水肿增厚, 横断面上呈分层征象[3](图 2)。鸟喙征[4, 5]2例, 表现为紧邻漩涡缘的肠管呈鸟嘴样变尖, 与未被卷入涡团的充气、充液的近端肠管有截然的分界。其它征象[7]包括肠系膜血管狭窄4例(图 4), 腹腔积液2例, 小肠扩张、积气6例, 肠管壁增厚、水肿6例。肠系膜血管漩涡征伴有肠管漩涡征[6, 8, 9]4例(图 456), 其中肠系膜上动脉未见狭窄。动脉期、门脉期肠管强化程度均减低, 未发现延迟强化征象, 病变区肠管周围脂肪密度增高。肠系膜上动脉、静脉均未见血栓形成。

图 2 横断位旋涡征影像学表现

图 3 横断位肠系膜血管漩涡征影像学表现

图 4 肠系膜血管狭窄影像学表现

图 5 肠系膜血管漩涡征伴肠管漩涡征影像学表现

图 6 肠系膜血管漩涡征伴肠管漩涡征影像学表现
3 讨论

肠扭转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急腹症, 以小肠最为多见, 以急性腹痛为突出表现, 死亡率较高, 需紧急外科处理的腹部疾患, 所以术前正确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在临床上为了争取时间, 不延误病情, 需作一些主要、简单易行的检查, 如腹平片、急诊超声、腹穿等, 但这些方法灵敏度不高, 明确诊断困难。传统的X射线平片已经不能满足诊断的要求, CT特别是螺旋CT三维重建具有快捷、简便、明确等优点, 能很好显示病灶部位, 应作为急性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的常规检查项目, 正确掌握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是避免误诊、漏诊的重要因素。

3.1 病因

小肠扭转是一种严重的急腹症, 其按照病因[10, 11]分为原发性(或特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其中原发性(或特发性)的小肠扭转相当罕见, 大部分的病例为继发性。其发病原因包括先天性发育异常, 如中肠旋转不良, 肠系膜以及束带过长等, 还多包括有术后粘连、肿瘤、内疝、肠道蛔虫症以及饱餐后运动等。最近也有研究表明, 小肠的大憩室(大于3cm)也导致小肠扭转, 本组病例中合并小肠憩室2例(手术证实)。

3.2 肠扭转的MS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国内外已有较多的文献报道[1, 4, 6, 8-11]肠扭转的CT表现。因此, 观察系膜血管的形态改变是正确诊断肠扭转的关键。肠扭转是小肠以其系膜为轴心的不正常旋转形成的闭柈性肠梗阻, 伴有不同程度的肠系膜血管走行异常。CT横断图像上可显示异常的肠系膜上动、静脉, 如"漩涡征"、"换位征"等[8, 9]。MSCT亦显示了异常的肠系膜血管, 如血管漩涡样改变、血管变细或突然中断、血管移位跨越中线等[8]。可见, 显示走行异常的肠系膜血管为CT诊断肠扭转的依据之一。本研究中1名45岁女性(图 456), 增强轴位CT观察见肠系膜上静脉不均匀狭窄, MSCT显示肠管及肠系膜血管呈漩涡状改变, 说明判断有无漩涡征要结合轴位图像及MSCT图像综合分析; 漩涡征[9]虽然高度提示肠扭转, 但并非特异性, 如肠粘连的患者, 由于粘连的肠管受牵拉扭曲, 局限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局部肠管水肿增厚, CT上也可表现为漩涡征, 另外, 局部肠管塌陷、移位、肠系膜肿瘤扭转也可能导致漩涡征, 应仔细观察肠系膜血管是否也形成漩涡征, 或仅有扭曲征象, 以对肠扭转作出正确的诊断。由于肠梗阻的患者肠壁均有不同程度的水肿、扩张、肠系膜血管受牵拉、推移, 在横断位正确判断肠系膜血管是否扭转相当困难, 因此, 单纯依靠CT横断面成像诊断肠扭转有一定的局限性。MSCT作为一种无创检查方法, 能清楚显示肠系膜血管的形态、位置, 直观的反映空间关系, 正确判断肠系膜是否扭转, 为肠扭转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信息。

3.3 MSCT对肠扭转的应用价值

正常小肠肠系膜血管主干及分支走行较直, 分布均匀, 没有扭转表现。小肠MSCT[12]有较高的图像分辨力, 能够从三维方向重建和显示扭转系膜上动静脉主干及其分支的形态、分布, 提供诊断小肠扭转形象直观的图像诊断依据。我们研究显示10例肠扭转病例中, 常规CT轴位图像正确诊断4例, 诊断符合率40%, MSCT显示肠系膜血管分支异常、扭转、移位者诊断肠扭转者8例, 诊断符合率80%。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病例样本较小, 未能从统计学角度分析MSCT对肠扭转的诊断价值, 本组病例的充分诊断准备是基于全腹部平扫及增强检查, 因此单独行平扫是否具有诊断价值及哪种更具有诊断意义, 均需大样本病例进一步研究。总之, 本组结果显示MSCT[12]对肠扭转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轴位像结合三维方向重建像有利于肠扭转的诊断。虽然肠扭转并不常见, 但当小肠梗阻未见明确梗阻原因时, 应考虑到肠扭转的可能。对于小肠梗阻的患者, 在难以明确梗阻原因或疑有肠扭转时, 应及时行MSCT, 对确诊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
纪建松, 王祖飞, 徐兆龙, 等. 肠扭转的CT表现[J].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5, 39: 1185. DOI:10.3760/j.issn:1005-1201.2005.11.015
[2]
程建敏, 郑祥武, 虞志康, 等. 肠旋转不良伴中肠扭转的CT诊断[J].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1, 35: 136-138. DOI:10.3760/j.issn:1005-1201.2001.02.016
[3]
明兵、李振勋, 高源统, 等. CT在机械性肠梗阻诊断中的作用[J].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2, 36: 896-899. DOI:10.3760/j.issn:1005-1201.2002.10.009
[4]
张之奇, 王善军, 洪伟丰, 等. 小肠扭转的螺旋CT诊断[J]. 放射学实践, 2007, 22(8): 850-852. DOI:10.3969/j.issn.1000-0313.2007.08.021
[5]
Chou CK, Mork CW, Wu RH, et al. Large diverticulum and Volvulus of the small bowel in odults[J]. World J Surg, 2005, 29(1): 80-82. DOI:10.1007/s00268-004-7454-9
[6]
Delabrousse E, Destrumelle N, Brunelle S, et al. CT of Small Bowel Obstruction in Adults[J]. Abdom Imaging, 2003, 28(2): 257-266. DOI:10.1007/s00261-002-0016-4
[7]
Fisher JK. Computed tomographic diagnosis of volvulus in intestinal malrotation[J]. Radiology, 1981, 140(1): 145-146. DOI:10.1148/radiology.140.1.7244217
[8]
Khurana B. The whirl sign[J]. Radiology, 2003, 226(1): 69-70. DOI:10.1148/radiol.2261011392
[9]
Gollub MJ, Yoon S, Smith LM, et al. Dose the CT whirl sign really predict small bowel volvulus?:Experience in an oncologic population[J]. J Comput Assist T omogr, 2006, 3(1): 25-32.
[10]
Chou CK, Wu RH, Makc W, et al.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poor CT enhancement of thickened small bowel wall in patients with acute abdominal pain[J]. AJR, 2006, 186: 491-498. DOI:10.2214/AJR.04.1362
[11]
Wolko JD, Rosenfeld DL, Lazar MJ, et al. Torsion of a giant mesenteric lipoma[J]. Pediatr Radiol, 2003, 33: 34-36. DOI:10.1007/s00247-002-0810-8
[12]
Shi-Ting Fenga, Tao Chanb, Can-Hui Suna, et al. Multighasic MDCTin small bowel volvulus[J]. G Model EURR - 4592(article in press) Radiology, 2010, 76(2): 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