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2013, Vol. 22 Issue (5): 562-564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3.05.020

引用本文 

庄家毅, 周日辉, 董建梅. 2011-2012年连云港市放射性疾病哨点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3, 22(5): 562-564.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3.05.020.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3-05-12
2011-2012年连云港市放射性疾病哨点监测结果分析
庄家毅 , 周日辉 , 董建梅     
连云港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江苏 连云港 222003
摘要目的 开展主动性放射工作场所监测、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 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调查, 提出相应的防护对策。方法 根据国家放射卫生防护相关标准, 开展各类设备和工作场所的防护性能监测, 采用热释光剂量仪监测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 完成放射工作人员辐射效应监测调查表。结果 哨点单位放射性场所防护监测合格率100%, 监测的四类职业类别中, 从事介入放射学人员的年有效剂量最高、健康体检中异常检出率也最高。结论 建议增加对乡镇医院和企业放射工作场所防护监测, 重点关注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
关键词放射性疾病    哨点监测    个人剂量    

为贯彻卫生部《关于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和《关于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落实职业病防治部门承担的职责和工作任务, 建立和完善全省职业病危害监测预警体系, 有效遏制职业病, 保障劳动者健康, 根据江苏省卫生厅《江苏省公共卫生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 连云港市疾控中心于2011-2012年开展了本地区放射性疾病哨点监测工作。

1 材料与方法 1.1 监测对象

根据方案要求监测中选取了两家地区综合性医院, 一家专科医院, 一家县级医院, 两家工业料位仪企业共计6家单位以及这些单位所属的50名放射工作人员。涉及的放射工作人员职业类别包括诊断放射学(43人)、介入放射学(3人)、工业其他作者单位:连云港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江苏连云港222003作者简介:庄家毅(1979-), 男, 工程师, 从事放射卫生工作。应用(小型密封源4人)。

1.2 哨点单位的各类设备质量控制监测和放射工作场所监测

通过监测发现各类放射性场所中可能存在的薄弱环节, 及时预警, 保障职业人群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建立场所档案。

依据国家相关标准[1-3]开展透视机和摄片机设备性能和机房防护监测以及CT机的机房防护监测, 依据国家相关标准[4]开展工业料位仪应用工作场所防护监测。检测设备有美国Inovision公司生产的451P型X、γ射线巡测仪, 德国IBA公司生产的X射线多功能检测仪。

监测指标包括透视机的受检者入射体表空气比释动能率、空间分辨率、低对比度分辨率、机房防护共4项指标。摄片机的半值层、管电压指示偏离、辐射输出量重复性、辐射输出量的线性、曝光时间偏离、机房防护共6项指标。小型密封源的距设备表面5 cm、1 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

1.3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

对哨点单位共50名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 建立个人剂量档案。采用LiF (Mg, Cu, P)热释光剂量计, 工作人员配戴在左胸前, 检测周期为每3个月一次, 计算工作人员的年有效剂量。

1.4 放射工作人员辐射效应监测

按照《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中规定的监测项目与规范, 对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进行常规监测和医学随访情况。包括工作人员上岗前健康监测、在岗期间监测、事故应急监测和离岗时监测, 建立健康档案。

2 结果 2.1 放射工作场所监测 2.1.1 医院放射诊断工作场所

2011年对4家哨点医院的38台医用诊断X射线机(包括摄片机、透视机、CT机, 下同)机房开展了防护水平监测, 机房防护最大值为1.57μSv /h(摄片机、透视机监测结果大于2.5 μSv / h则判断为不合格, CT监测结果大于7.5 μSv / h则判断为不合格, 下同), 不合格场所数为0个, 防护合格率为100%。2012年对4家哨点医院的35台医用X射线诊断机机房开展了防护水平监测, 机房防护最大值为1.60μSv /h, 不合格场所数为0个, 防护合格率为100%。

2011年和2012年都监测了13台医用X射线诊断设备。其质量控制监测结果见表 1

表 1 2011-2012年医用诊断X射线机的质量控制监测结果
2.1.2 工业料位仪工作场所

2011年和2012年对两家企业都监测17台料位仪, 监测结果都符合GBZ 125-2009《含密封源仪表的放射卫生防护要求》, 合格率100%。2011年监测结果中距设备表面5 c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最大值为2.95 μSv /h, 距设备表面1 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最大值为0.69 μSv /h。2012年监测结果中距设备表面5 c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最大值为3.07 μSv /h, 距设备表面1 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最大值为0.75 μSv /h。2011-2012年监测结果显示对周围人员活动范围不限制的料位仪是7台, 距源容器外表面1 m的区域很少有人停留的料位仪是10台。

2.2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

2011-2012年连云港市哨点单位50名放射工作人员职业类别人数、人均年有效剂量及集体年有效剂量统计表见表 2, 所有受监测的放射工作人员的年有效剂量都远低于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年有效剂量限值水平[5], 2011年和2012年在调查的四类职业类别中平均年有效剂量最大的都是从事介入放射学的工作人员(分别是1.43 mSv /a、0.37 mSv /a), 平均年有效剂量最低的都是从事核医学的工作人员(分别是0.27 mSv /a、0.21 mSv /a)。所有受监测的放射工作人员年均有效剂量2011年结果是0.53 mSv /a, 2012年结果是0.27 mSv /a。50名放射工作人员中从事介入放射学的放射工作人员出现个人剂量最高值, 结果为1.88 mSv /a, 低于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年剂量限值水平。

表 2 50名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及年集体有效剂量
2.3 放射工作人员辐射效应监测

根据方案要求对哨点单位放射工作人员每2年进行一次体检, 连云港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1年对50名放射工作人员组织健康检查。主要分析眼晶体、指甲皮肤、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染色体等指标。体检结果显示:眼晶体异常4例, 皮肤异常1例, 红细胞异常6例, 血红蛋白异常1例, 染色体检查结果都在正常范围内。不同职业类别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检查结果见表 3, 从事介入放射学的放射工作人员异常检出率最高为66.7%。

表 3 各职业类别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检查结果
3 讨论

放射性疾病哨点监测是通过哨点开展主动性放射工作场所监测、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 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及放射性疾病发病情况监测, 分析连云港市放射工作人员剂量分布与健康危害效应的关系, 预防、控制和消除放射性职业病。

在放射工作场所防护监测数据处理中没有扣除天然本底[6], 从监测结果来看, 具有代表性的6家哨点单位的放射性场所防护合格率为100%, 表明连云港市、县级医院及企业绝大部分对放射性防护设施都很重视, 从硬件上加强对放射工作人员的保护, 同时说明了连云港市、县级医院和企业的放射场所防护水平比较高, 优于其他部分市调查得出的防护水平[7-9]。但是通过了解乡镇卫生院机房的防护设施存在较多问题[10, 11], 放射防护意识欠缺, 以后将对我市乡镇医院的放射性防护场所进行全面监测, 摸清我市乡镇医院的放射防护现状。在医用诊断X射线机的质量控制监测方面, 2011年一家哨点单位在检测出一台摄片机存在问题, 之后该单位立即联系厂家对该设备进行维修, 确保了设备的正常使用。在2012年对所有哨点单位医用X射线诊断机的质控监测结果则全部合格。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数据是评价放射工作人员卫生防护和健康的重要依据, 以往的文献[12, 13]显示介入放射工作人员所接受的射线剂量远高于传统X射线诊断工作者所接受的剂量, 通过2011年至2012年对我市哨点单位的50名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显示, 从事介入放射学的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最高, 这与江苏省放射性疾病哨点监测结果相一致[14],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 科技不断提高, 介入放射学的场所防护以及个人防护依然是今后需要重点关注研究的。从事核医学的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最低, 结果与相关报道[15, 16]不一致, 原因有待进一步调查分析。从监测结果中还可看出2011年到2012年各职业类别的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都呈下降趋势, 这说明连云港市放射性疾病哨点监测工作是很成功的, 哨点监测工作取得效果非常明显, 通过监测干预, 提高了哨点单位对放射防护工作的重视, 提高了放射工作人员自我保护的意识。

从放射工作人员辐射效应监测结果来看, 健康检查指标中眼晶体和血液检查指标尤为重要, 出现异常的人数较多, 但是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却没有超剂量, 因此今后我们将关注体检结果中出现的异常情况是否和辐射有直接关系。各职业类别中从事介入放射学的放射工作人员中出现异常比例最高。今后也要关注从事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通过对监测分析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资料和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情况, 结合个人剂量常规监测, 分析放射工作人员行业分布、剂量分布与健康危害效应的关系, 探求降低辐射危害效应的方法, 建立辐射健康效应监测预警网络, 为放射工作人员健康安全保障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 138-2002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监测规范[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WS 76-2011医用常规X射线诊断设备影像质量制检测规范[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T 180-2006医用X射线CT机房的辐射屏蔽规范[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6.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 125-2009含密封源仪表的放射卫生防护要求[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9.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 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安全源安全基本标准[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2.
[6]
郭玮珍, 贾育新. 关于放射防护监测中天然本底的商榷[J]. 中国辐射卫生, 2010, 19(4): 426-427.
[7]
丁正贵, 陈中文, 孙培芝. 嘉兴市医用X射线放射防护现状调查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09, 18(1): 74-75.
[8]
董万群, 朱鸣, 姜金华, 等. 昆山市医用X射线诊断设备防护现状[J]. 职业与健康, 2010, 26(7): 737-739.
[9]
朱发考, 李文森. 2010年泰州市区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防护现状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1, 20(4): 449-450.
[10]
苏小棠, 陈继超, 叶翠华, 等. 云浮市乡镇卫生院射线装置放射防护现状调查[J]. 中国辐射卫生, 2010, 19(3): 323-324.
[11]
刘先平, 周龙成, 郭鲁琼. 2011年资阳市乡镇卫生院医用诊断X线机防护现状调查[J]. 职业卫生与病伤, 2012, 27(3): 138-140. DOI:10.3969/j.issn.1006-172X.2012.03.003
[12]
于夕荣, 何顺升, 杨珂, 等. 82例介入放射学工作者剂量与效应分析[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1999, 19(3): 216-217.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1999.03.028
[13]
孙培芝, 王明龙, 孙扣红, 等. 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及患者受照剂量监测研究[J]. 中国辐射卫生, 2003, 12(2): 94-95.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3.02.016
[14]
张乙眉, 周献锋, 杨小勇, 等. 江苏省放射性疾病哨点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1, 20(3): 69-70.
[15]
姚元虎, 章龙珍, 徐凯, 等. 2002-2011年间某医院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2, 32(4): 410-411.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2.04.022
[16]
张震, 张奇, 朱卫国, 等. 核医学放射防护状况调查与分析[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2, 32(6): 642-644.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2.06.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