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2013, Vol. 22 Issue (4): 429-430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3.04.032

引用本文 

郑亚琴, 董建宏, 田峰, 张红雨, 邢晓汾. 山西省某医院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与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3, 22(4): 429-430. DOI: 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3.04.032.

通讯作者

邢晓汾, E-mail:xiaoya96@sohu.com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3-03-21
山西省某医院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与分析
郑亚琴 1, 董建宏 2, 田峰 1, 张红雨 3, 邢晓汾 1     
1. 山西省肿瘤医院放疗技术室, 山西 太原 030013;
2. 山西省肿瘤医院预防保健科, 山西 太原 030013;
3. 山西省肿瘤医院PET/CT室, 山西 太原 030013
摘要目的 了解我院放射工作人员所受电离辐射水平和防护措施效果。方法 通过对我院2003年~2012年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分析, 比较不同工种放射性工作人员所受电离辐射水平差异。结果 人均年剂量当量为0.56 mSv/a, 从2003到2010年有逐年下降的趋势, 2011、2012两年间放射工作人员的人均年剂量当量升高。在各个工种中, 核医学人员的人均年有效剂量当量最高, 为1.56 mSv/a, 其次为介入治疗人员1.39 mSv/a, 最低的为放射诊断人员0.26 mSv/a。结论 我院放射工作人员的年剂量当量处于较低水平, 核医学科和介入治疗应作为放射防护的重点。
关键词放射工作人员    监测    辐射防护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是获得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外照射水平的有效手段之一。为了解我院近年来医院放射工作人员因职业所受电离辐射水平和防护措施效果, 比较不同工种放射性工作人员所受电离辐射水平的差异, 对我院从事放射诊断、核医学、放射治疗和介入放射的工作人员进行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分析, 为放射防护和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现将我院2003年~2012年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监测对象为我院从事放射诊断、核医学、放射治疗和介入放射学的工作人员, 于2003~2012年连续监测10年。按照《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 (GBZ 128-2002)要求, 每名放射工作人员在从事放射工作期间佩戴一枚热释光个人剂量计, 统一将剂量计佩戴在外衣左胸前, 穿防护服者剂量计戴于防护服内。监测周期为3个月, 每年监测4次。个人剂量计由山西省卫生监督所(2003~2007年)和中国辐射防护院(2008~2012年)进行检测并出具报告, 由专人负责领取、发放、监督佩戴和回收。监测中若发现受照剂量高于年剂量限值的3/10者, 即对其剂量真实性进行核查, 询问在检测过程中是否受到其他照射, 查明剂量较大的原因, 对不真实的数据予以剔除[1]

2 结果 2.1 2003~2012年个人剂量监测结果

共监测放射工作人员1 460人次, 剔除了2例异常数据。个人所受剂量低于5 mSv有1 440人次, 占总监测人次的98.76%, 其中受量低于1 mSv的有1 310人次, 占总监测人次的89.85%。十年间年剂量超过5 mSv的共有18人次, 没有人超过15 mSv。人均年剂量当量为0.56 mSv/a, 明显低于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年当量剂量限值水平[2]表 1

表 1 2003~2012年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情况
2.2 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水平

将我院的放射工作人员按照不同的工种分为放射诊断、放射治疗、核医学科、介入治疗。监测最多的人次为放射治疗, 为783人次, 其次为放射诊断278人次, 最少的为介入治疗。在各个工种中, 核医学人员的人均年剂量当量最高, 为1.56 mSv/a, 其次为介入治疗人员1.39 mSv/a, 最低的为放射诊断人员0.26 mSv/a。

表 2 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
3 讨论

个人剂量监测数据是评价职业人员卫生防护和健康的依据[3]。检测结果分析表明, 我院放射工作人员的年剂量当量均小于20 mSv, 且从2003到2010年有逐年下降的趋势, 其中得益于各级部门对放射工作人员放射防护工作的重视及防护技术的正确应用。但2011、2012两年年间放射工作人员的人均剂量当量升高, 考虑到我院近几年发展迅速, 医院的病人数和床位增长迅速与工作人员的增长速度不成比例。人均工作时间相对延长, 造成人均剂量当量的升高。

不同工种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分析结果发现, 核医学科的剂量最高, 本报道与姚元虎等[4]报道的结果相同, 分析其原因, 与我院近年开展PET/CT检查, 骨转移癌治疗、甲状腺癌治疗等新业务相关。本次调查的数据采用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法获得,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核医学的人员可能受到放射性核素产生的内照射, 应同时估算其内照射的剂量大小。在本研究中介入治疗仅次于核医学科, 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 个人及设备的防护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介入诊疗曝光时间长, 剂量率大, 因此介入人员人均剂量当量偏高。在本次的监测结果中显示, 放射诊断的人均剂量当量为最低, 其次为放射治疗人员, 人均剂量当量为0.37 mSv/a, 与我院在1989~1998年的监测结果放射治疗人员为2.37 mSv/a相比[5], 有明显降低。主要原因为近十年放射治疗技术发展迅速, 随着钴-60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新型加速器的出现, 尤其是调强技术普遍应用于临床, 减少了技术人员进入机房的次数和时间, 降低了工作人员所受的辐射剂量。

在我院的放射防护工作中, 核医学科和介入治疗应作为放射防护的重点。在日常的防护中要对这部分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 确保操作熟练规范, 改善防护条件, 尽量缩短工作时间。进一步健全个人剂量监测管理制度, 使放射工作人员的辐射损伤危害尽可能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
鲍松滨, 王宁, 李玉凡. 个人剂量监测中异常照射剂量调查与分析[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5, 25(1): 73-74.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05.01.029
[2]
GB 18871-2002,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
[3]
胡爱英. 我国个人剂量监测工作展望[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4, 24(4): 377-379.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04.04.035
[4]
姚元虎, 章龙珍, 徐凯, 等. 2002-2011年间某医院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2, 32(4): 410-411.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2.04.022
[5]
崔援朝, 郑亚琴, 张美静, 等. 山西省肿瘤医院十年个人剂量监测[J]. 中国辐射卫生, 2003, 12(2): 102-103.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3.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