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鼻窦炎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是鼻窦粘膜慢性炎性疾病,我国慢性鼻窦炎的发病率占13.2%[1]。本研究旨在通过多层螺旋CT扫描观察克拉霉素对不同分布的OMC区解剖变异慢性鼻窦炎的疗效,评价多层螺旋CT对慢性鼻窦炎治疗的临床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5月~ 2012年8月,来我院就诊不愿手术治疗的慢性鼻窦炎(CRS)的患者(不含鼻息肉),均符合慢性鼻窦炎诊断标准[2],过去6个月未接受过系统药物治疗。排除标准: 12岁以下,有心脑、肝肾、胃肠等重要脏器疾病史,血常规及肝功能检查异常,大环内酯类过敏。符合入选标准64例,男39例,女25例,年龄(36 ± 11)岁,病程(3.2 ± 1.3) a。
1.2 分组和评分方法将64例病例根据OMC区解剖变异分布范围情况[3]进行分组:组一: OMC区有1处变异; 组二: OMC区有2处变异; 组三: OMC区有3处或3处以上变异; 分组详见表 1。在治疗前后对患者鼻窦CT影像进行评分,评分法采用中华耳鼻喉学会推荐的Lund-Mackay评分方法[4]。鼻窦CT的Lund-Mackay评分疗效评定:治愈,治疗后≤2分; 好转,治疗后Lund得分下降但仍>2分; 无效,Lund得分无变化或升高。
![]() |
表 1 64例患者OMC区变异分布情况及分组 |
所有患者皆采用SIEMENS Spirit多层螺旋CT扫描仪进行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扫描条件:层厚3 mm,螺距0.562,扫描速度1.5 s /周,管电压130 kV,管电流180 mA。扫描方法为所有病例全部采用横断位扫描,患者取仰卧位,以OML为基线,扫描范围从额窦上缘至上齿槽。患者均给予口服克拉霉素分散片0.25 g,每日一次,用药过程辅以鼻用激素布地奈德鼻喷剂,每日两次。均获得知情同意,在治疗3个月后到医院复诊。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6.0统计包进行统计。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治疗3个月,组一中4例治愈,42例好转,3例无效,总有效率93%;组二中0例治愈,10例好转,3例无效,总有效率76%;组三中2例无效,总有效率0%。三组慢性鼻窦炎治疗前后CT检查的Lund-Mackay评分结果见表 2。
![]() |
表 2 三组慢性鼻窦炎患者治疗前后CT检查的Lund-Mackay评分结果(x ± s) |
鼻窦是深藏在颅骨中的含气腔,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结构复杂,冠状位CT图像扫描图像是显示OMC区的最佳方位,在显示骨性结构方面优于MRI。但是不少病人难以忍受鼻窦CT冠状位扫描的体位姿势。而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可以通过MPR重建得到的鼻窦冠状面图像与直接冠状面扫描图像非常接近[5],弥补了部分病人不能忍受冠状位扫描体位的缺点。
近年来,通过大量对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与慢性鼻窦炎关系的研究,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与慢性鼻窦炎的发生相关性得到共识[6]。多层螺旋CT扫描和多平面重建能准确的对慢性鼻窦炎病变进行定位和分型,通过窗宽窗位的调整能显示骨质结构及含气窦腔的微细变化,能准确的显示OMC解剖结构[7]。根据《欧洲慢性鼻窦炎鼻息肉诊断指南》 (EPOS - 2007)[8]推荐长期使用低剂量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慢性鼻窦炎。
慢性鼻窦炎常由于OMC区的变异阻碍了鼻窦入口,妨碍鼻窦通气和引流,产生炎症,易累及邻近鼻窦,会导致多鼻窦炎症发生。本研究表明,OMC区变异范围和慢性副鼻窦的Lund-Mackay评分呈正相关。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OMC区只有一处变异的慢性鼻窦炎药物治疗疗效明显(见图 1),而2处或2处以上的OMC区变异的慢性副鼻窦炎,通过药物治疗Lund-Mackay评分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图 2),应进行手术治疗,通过矫正鼻腔结构异常、扩大窦口,使窦口通畅才能使慢性鼻窦炎得到有效治疗[9]。
![]() |
图 1 OMC区仅一处变异的慢性鼻窦炎的药物疗效 |
![]() |
图 2 OMC区2处以上变异的慢性鼻窦炎的药物疗效 |
结果表明,OMC区变异程度同慢性鼻窦炎的药物治疗效果呈负相关。多层螺旋CT扫描对不同范围OMC区变异副鼻窦炎的临床治疗方案设计有指导意义。
[1] |
孔维佳主编.耳鼻喉科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576.
|
[2] |
田勇泉.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 7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85-87.
|
[3] |
吴恩余, 李英丽, 吕俊锋, 等. 多层螺旋CT评价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与慢性鼻窦炎的关系[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8, 1(28): 50-52. |
[4] |
Lund V J, Mackay DW. Staging for rhinosinusitus[J].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1997, 117(3pt2): 35-40. |
[5] |
李玉华, 高煜, 薛建平, 等. 筛窦解剖变异的多排螺旋CT研究[J]. 中国影像技术, 2003, 19(12): 1702-3. |
[6] |
闫燕, 马芙蓉, 王丽. 慢性鼻窦炎与鼻窦CT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耳鼻喉头劲外科, 2006(10): 713-715. |
[7] |
周莹, 刘雨成. 慢性鼻窦炎治疗前的影像学诊断价值[J].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00, 9(1): 7-8. |
[8] |
Fokkens W, Lund V, Mullol J, et al. European position paper on rhinosunusitis and polyps group 2007[J]. Phinol Suppl, 2007(20): 1-136. |
[9] |
马明杰, 刘运章. 慢性鼻窦炎手术方法的讨论[J]. 鼻咽喉科杂志, 2003, 8(17): 454-455. |